司马迁给我们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0-08-08 02:05:27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就说,他撰述太史公书
的目的是“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汉书·司马迁传》)“通古 今之变”,是认识历史古今发展变化的轨迹;“究天人之际”,是追求认识天 人的关系.天人之际,即天和人的关系,是战国秦汉时代士大夫所追求认识的 一个大问题.“五德终始”说、“三统”说等有关天人之际的思想,是战国秦
汉时代的重要思潮.司马迁对天道是有怀疑的.他在《伯夷列传》后说:“或 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 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 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 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余甚 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司马迁对天道如此激愤、怀疑,也有他自己的遭遇使然.由于他为李陵说 了几句公道话,竟受腐刑,蒙莫大耻辱.这种遭遇加深了他对天道的怀疑.
“通”和“究”,是司马迁史学思想中两盏高照的明灯.他“通”的更透, “究”的稍逊,但在他那个时代已属不易,高出于人.近代以前中国的历史学 家中,《通典》的撰者杜佑差可和司马迁相比,不过他也只做到丰富了司马迁 的通,并未能超出.
在《史记》里,老子与韩非合传.凡作合传,司马迁皆有他的道理,而老 子、韩非合传的道理,司马迁说的比较晦涩,后人也有以老子、韩非合传为非 者.究其实,老、韩合传,司马迁是有深意的.这深意简言之就在于:老子的 历史观是保守的、倒退的,越古越好;韩非的历史观是发展的、变化的、进步 的,越后越好.两相对比,比到一块了,两人就合传了. 我们要学习司马迁的通,更要超过他的通;要学习他的究,更要超过他的究。

网友回答

人物性格的形成跟环境有关系。
  司马迁的父亲是太史令,我想家庭的熏陶造就了他的博览群书,以及客观对待事物的态度。
  书生气,正直和抱负也应该是在这样的熏陶中形成。
  在李陵兵败投降匈奴后, 他没有考虑到汉武帝此刻的心情,
  没有认识到这不是还原事实的时候,汉武帝此时有情绪。
  既然是侍君, 审时度势很重要。
  时势不对,人也不在状况, 说也白说,反而招来横祸。
  由此可以看到司马迁耿直的一面, 也看到他不注重时势的一面。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司马迁的正直,对事实真相的还原,
  在短时间内招来横祸,而在长时期内却因著史记而流芳百世。
  所以性格没有绝对好坏,察言观色,随大流的性格也许可以明哲保身,
  但这样的性格注定不会像浪花拍打礁石一样留下自己的印记。
  而拍打礁石的浪花, 有多少是粉身碎骨?
  为什么有气节的人能流芳百世,千古传唱?苏武,杨靖宇,文天祥。。。
  我觉得除了性格外,相同之处在于信仰。气节可以看作一种人生信仰。
  虽然性格命运和环境都是相连的,但是抱负似乎能超越这些。
  就如司马迁,把完成史记当成他的人生使命,这个信念超越他的尊严,而尊严超越他的生命。
  这样的生命,何其感人。何其坚韧,又何其有价值。
  这些对于我们今天的启示,是不是该如何让孩子胸怀远大,有坚定的人生信仰?
  从司马迁的文字中,我看到很多先人对他的影响。
  传记和历史是不是形成孩子抱负的路径之一?
  ————————————————————————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写了自己遭受的耻辱,委屈,但他决定忍辱苟活以完成史记。
  也是这篇,读后会更了解他的心意和不易。
  “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
  。。。
  看后感觉的司马迁沉重的心态。
  在这样的心理压力下,还能著史记以传后世,需要一种怎样的使命感?
  在那个时候,“士可杀不可辱”是为君子的评判,辛弃疾说“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那么豪爽的他,对自己人生价值的认定也是要赢得名声。
  越重视什么就越容易让人抓到打击你的靶子,所以有无欲则刚。
  社会的价值观看重的,代表绝对权力的天子却可以任意夺走,夺走人家看的比性命还重的名声,古代人生活的压抑由此可见一斑。
  今天来看“忍辱负重”这个词,感受更深。
  由此看到今天社会的进步,对于人性的解放,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很难理解那时候的人。
  因为只有还原那个时候的环境,才会体会到他的不易。
  司马迁的遭遇在今天已经不再,就算有,社会也不会给他那么沉重的压力。
  但是,每个时代都有突破那个时代局限的人,司马迁忍受为世所嘲笑的屈辱,实现自己内心的抱负,这种品质在哪个时代都是难能可贵的。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