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的未来》一文在对林方华老师的独立追求和教学实践的述说中...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8-04 07:31:35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汉语的未来》一文在对林方华老师的独立追求和教学实践的述说中,触及了当今我国教育问题的实质:我国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长期以来,我们将教育的目标定位于“为国家培养有用的人才”,即要培养“有用”的人,而近年来关于“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也基本没有跳出这一教育理念;由于以应试为核心的教育模式,难以有效地贯彻这一理念(一个考高分的人未必就是“有用”的人),故而应以能够更有效地贯彻这一教育理念的“素质教育”取代之。于是,所谓“素质教育”也就仍然停留在“技”的层面,并未正视我国教育中人格教育缺席这一根本问题,更遑论解决这一问题了。既然我们的教育理念都以“有用”为最高价值取向,我们又拿什么去要求中小学生不去拼命地做“有用”的语数外习题,而去追求“无用”的自我完善和“素质”的提高呢?更为可怕的是这种教育理念之深入已经远远超出官方教育体系,成为整个社会在教育问题上一致的价值取向,甚至于父母今天给孩子买了钢琴,明天就巴望他成为音乐家;而送孩子去打乒乓球,无一例外的是想当“世界冠军”。  林老师的教学实践是对这种教育理念地无声挑战。在这“升学率就是一切”的年代,林老师的故事之所以动人,就是因为其中包含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教育的理想是培养有独立人格的思想的人,他们能够感到“思想着的独立的人的可贵”,而不仅仅是拥有“一技之长”。他们可以被培养为医生、工程师或中学教师等等“有用”的人,但前提是他们必须首先是一个真正的完整的“人”。他们读诗、读哲学、读尼采、读杜甫,绝不仅仅是为了争的高分或达到任何其他“有用”的目的,而是为了“杜甫比歌德更能触动我的心”这样的理由。  未来世界的竞争绝不仅仅是“技”的竞争,更是“人”的竞争,在文化教育层面上尤其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汉语的未来”究竟如何,取决于我们能否培养出有独立人格和思想的人,或者说,取决于我们多少个“林芳华老师”。1.文中说到近年来的“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仍以培养“有用”的人才为理念,下列行为中哪一项不能说明这一理念[  ]A.父母今天给孩子买了钢琴,巴望他明天就成为钢琴家。B.送孩子去打乒乓球,使之成为世界冠军。C.学校让学生读尼采,读杜甫,开设诗歌鉴赏课,使学生成为诗人。D.课内课外学生命做语数外习题。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以应试为核心的教育模式,不能为国家培养有用的人才,所以被“素质教育”取代。B.在应试教育仍占统治地位的今天,林芳华老师的教学实践是对以“有用”为最高取值的教育理念的无声挑战。C.在课堂教学之外引导学生看课外书籍,不是为了学生考试得高分,而是为了启迪他们的心灵,为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定位导航。D.汉语在未来的竞争中能否占有优势,就看当代学生是不是学好了诗词。3.在本文作者看来,下面哪一种人能在全球未来的竞争中确保不败,请选出此项[  ]A.重点学校培养出来的高精尖人才。B.有一技之长的医生、工程师或中学教师C.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追求自我完善的人。D.世界宗冠军或世界级的音乐家。4.下列推断不符合作者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一个人即使缺乏一技之长,不合乎“用”的标准,但只要具有最为可贵的独立人格,就不应轻易否定。B.学校教育本应强调对人才全面素质的培养,但目前看人的着眼点仍停留在“技”的层面,忽视人格教育,这必然无法适应未来世界的激烈竞争。C.施教者要想成为在教育实践中落实以人格为核心的教育理想的“林芳华老师”,本身首先必须是一个真正“完整”的人。D.我们的教育长期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社会也以有用作为最高价值取向。因此,人们热衷的也是可学以致用的专业,如理工医教等。

网友回答

答案:D;B;C;A解析:  1.D  2.B  3.C  4.A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