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意义的寻求是人的基本需要。当这种需要找不到明确的指向时,人...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29 08:34:46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25~28题。(22分)对意义的寻求是人的基本需要。当这种需要找不到明确的指向时,人就会感到精神空虚,弗兰克称之为“存在的空虚”,这种情形普遍地存在于当今西方的“富裕社会”。当这种需要有明确的指向却不可能实现时,人就会有受挫之感,弗克兰称之为“存在的挫折”。这种情形发生在人生的各种逆境或困境之中。寻求生命意义有各种途径,通常认为,归结起来无非一是创造,以实现内在的精神能力和生命的价值;二是体验,藉爱情、友谊、沉思、对大自然和艺术的欣赏等美好经历获得心灵的愉悦。那么,倘若一个人落入了某种不幸境遇,其本上失去了积极创造和正面体验的可能,他的生命是否还有一种意义呢?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一般是靠希望活着的,即相信或至少说服自己相信厄运终将过去,然后又能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然而,第一,人生中会有一种可以称做绝境的境遇,所遭遇的苦难是致命的,或者是永久性的,人不复有未来,不复有希望,这正是弗兰克曾经陷入的境遇,因为对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战俘来说,进煤气室和焚尸炉几乎是不可逃脱的结局,我们还可以举出绝症患者,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相关例子。如果苦难本身毫无价值,则一旦陷入此种境遇,我们就只好承认生活没有任何意义了。第二,不论苦难是否暂时的,如果把眼前的苦难生活仅仅当作一种虚幻不实的生活,就会如弗兰克所说忽略了苦难本身所提供的机会。他以狱中亲历指出,这种态度是使大多数俘虏丧失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他们正因此而放弃了内在的精神自由和真实的自我,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彻底成为苦难环境的牺牲品。所以,在创造和体验之外,有必要为生命意义的寻求指出第三种途径,即肯定苦难本身在人生中的意义。一切宗教很重视苦难的价值,认为通过受苦,人得以救赎原罪,进入天国(基督教),或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佛教)。与它们不同,弗兰克的思路属于古希腊以来的人文主义传统,他指出,即使处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即可以选择承受苦难的方式,一个人不放弃他的这种“最后的内在自由”,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这种方式本身就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内在成就”,因为它所显示的不只是一种个人品质,而且是整个人性的高贵和尊严,证明了这种尊严比任何苦难更有力,是世间任何力量不能将它剥夺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受难者如同伟大的创造者一样受到世世代代的敬仰。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出了这句耐人寻味的话:“我只担心一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难。”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是一笔特殊的财富,由于它来之不易,就不会轻易丧失。而且当他带着这笔财富继续生活时,他的创造和体验都会有一种更加深刻的底蕴。25.请分条概述弗兰克对苦难在人生中意义的认识。(6分)  26.“我只担心一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难”。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5分) 27. 结合平时的阅读,举两个例子说明“在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受难者如同伟大的创造者一样受到世世代代的敬仰”。(8分)  2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存在的挫折”指人欲寻求生命的意义却不可能实现时所产生的受挫感。B.作者认为,寻求生命意义的途径主要是创造和体验。C.把苦难当作一种虚幻不实的生活,是使大多数俘虏丧失生命力的重要原因。D.经历过苦难的人,他的创造和体验都会有更加深刻的底蕴。

网友回答

25 弗兰克认为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本身就是一种成就;它显示的不只是一种个人品质,而且是整个人性的高贵和尊严;它超越苦难,是世间任何力量不能剥夺的。(6分)26 自谦缺少承受苦难的品质和尊严。赞同证明弗兰克的观点。(5分)27 略(8分)28 D(3分)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