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一九一八年,我有一件事需要北大的证明书,时间紧迫。照正常手...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8-04 06:12:28

  ①一九一八年,我有一件事需要北大的证明书,时间紧迫。照正常手续办来不及了,我决定直接去见校长。校长室单独在一个大院子中,我走进院门,院子中一片寂静,校长室的门虚掩着,门前没有一个保卫人员,也没有服务人员,我推开门走进去,外间是一个大会客室兼会议室。通往里间的门也虚掩着,门前没有秘书,也没有其他职员。我推开门进去,看见蔡先生一个人坐在办公桌前看文件。我走上前去,站在他的身旁,他亲切地问:“有什么事吗?”我把一封已经写好的信递过去,他看了信说:“这是好事,当然出证明书。”我说:“请校长批一下。”他提起笔批了几个字,亲切地交待说:“你拿着这个到文书科,叫他们开一个证明书。”我就退出来到文书科去了。我进去和退出这一段时间内没有看见第二个人,当时我想,蔡先生以校长之尊,不要校长排场,也不摆校长架子。他一个人坐在校长室里,仍然是一介寒儒,书生本色,办事从容不迫,虽在事务之中,而有超乎事务,萧然物外的气象,这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蔡先生在几分钟之内不但解决了我的问题,也把我引到了这个境界的大门口。  ②事后,有同学告诉我说,文书科的人说,你是越级,学校要有处置,我说,“蔡先生到北大是来办教育,不是来做官。我是他的学生,不是他的下级,有什么越级不越级的。”我一笑置之。当时大多数的学生及社会一般人都知道,蔡先生到北大并不是来做官的,当校长并不违反他的“三不主义”(三不的第一“不”是不做官)。  ③一九二二年,蔡先生以北大校长的资格到欧洲和美洲参观调查,当时,我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生院学习。在纽约的北大同学会,听说蔡先生要从伦敦到纽约,就组织了一个接待委员会,我也是委员之一。我们到纽约的码头上迎接蔡先生。只见他仍然是一介寒儒,书生本色,没有带秘书,也没有带随从人员,那么大年纪了,还是像一个老留学生,一个人独往独来。他不惊动驻纽约的中国领事,也不惊动驻华盛顿的中国使馆的外交人员,住在哥伦比亚大学附近的小旅馆内,和同学们在一起。一些生活上的事务都由接待委员会经理。  ④有一个中国的中年教育工作者,当时也在哥伦比亚大学进修,她公开地说:“我算是真佩服蔡先生了。北大的同学都很高傲,怎么到了蔡先生的面前都成了小学生了。”  ⑤在纽约的中国留学生为蔡先生开了一个欢迎会,会场说在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个大教室内,到会的人很多,座无虚席蔡先生一进了会场的门,在座的人呼的一声都站起来了,他们的动作是那样的整齐,好像是听到一声口令。其实并没有什么口令,也没有人想到要有什么口令,他们每一个人都怀着自发的敬仰之心,不约而同地一起站起来了。蔡先生在发言中讲了一个故事,说是一个人的朋友得到了神仙的法术,能点石成金。这个朋友对这个人说:我能点石成金,你要多少金子,我都点给你。这个人说:我不要金子,我只要你那个手指头。全场哄然大笑。蔡先生接着说:“诸位同学到国外留学,学一门专业知识,这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要得到那个手指头,那就是科学方法。你们掌握了科学方法,将来回国后,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都可以对中国做出贡献。”蔡先生的慈祥诚恳的气象和风趣的言语,使几百个到会的人都高高兴兴地满意而去。  ⑥我想他们是应该满意的。他们也享受了一次春风化雨也被蔡先生引到一种精神境界的大门口,如果他们有足够的自觉,他们也会这样说。(1)第①段一开始写“我”找到校长室,连用4个“没有”,这对突出人物性格有何作用?(2)节选的语段中两次提到“被蔡先生引出一种精神境界的大门”,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3)第④节中引中国中年教育者的话,第⑤节写会场座无虚席和不约而同的动作,有何用意,运用了怎样的手法?

网友回答

答案:解析:
(1)通过我的亲身感受,写出了蔡元培先生“三不主义”的具体体现。他认为到北大是来办教育的,不是来做官的,所以没有门卫、服务人员、秘书和保卫。这一切使作者如沐春风,集中体现了蔡先生一介寒儒的书生本色和他的人格魅力。(2)“我”作为蔡先生的学生,多次聆听他的教诲,又亲身感悟到作为一校之长的崇高的精神境界,使“我”受益匪浅,不仅如此,他的人格魅力还影响了一代人,使慈祥诚恳仁者的蔡元培先生的形象跃然纸上。(3)作者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更加突出了蔡元培人格的高尚。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