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章理发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28 23:03:0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0分)

照章理发

[德]拉里夫·维内尔

深夜,我走进车站理发店。

“非常抱歉,”理发师殷勤地微笑着,“按照规定,我只能为手里有车票的旅客服务。”

“反正现在你们店里连一个顾客也没有,”我试着提出异议,“既然如此,是不是可以来个例外?”

理发师朝我这边稍稍转过脸:“尊敬的先生,要知道现在是夜里,我们得遵守规定。一切都应照章行事。只有旅客才能在这儿刮脸、理发。”说完,他又把脸扭过去了。

于是我走到售票窗口。

“请给我一张火车票。”

“您上哪儿?”

“哪儿都行,反正对我都一样。”

“别装疯卖傻了!”年轻的女售票员发火了。

“我一点儿也没装疯卖傻,”我心平气静地说,“您只要卖给我一张离本站最近的那一站的票就行了。”

“您指的哪一站?”

“可爱的姑娘,我已经说过了,随便哪一站都行。”

女售票员显然焦躁不安了:“您起码应当知道要上哪儿去呀?”

“我根本不打算上任何地方去。”

女售票员十分好奇:“既然您不打算上任何地方,干吗买票呀?”

“我想理个发。”

砰的一声,小窗子关上。我等了一会儿,又小心翼翼地敲了敲窗玻璃。

“姑娘,”我竭力使自己的语气和缓一些,“好了,请给我买张票吧。”

她像瞅一个疯子似的打量着我。然后开始翻一本书。

“是理发店问我要车票!”我朝紧闭的小窗子喊起来。

女售票员把窗子打开了一条缝:“理发师要什么?”

“他要车票。他只给有车票的旅客刮脸。”我重复道。直到这时,女售票员似乎才弄清楚是怎么回事。

“好吧,卖您一张去莱布尼茨的票。您付1欧元吧。”

我攥着火车票,第二次走进理发店:“请看,这是我的车票。现在我想刮脸。”

理发师的头脑并不那样简单。“您不打算乘车上路?”他问。

“我已经给您看过这张到莱布尼茨的车票了,这还不够吗?”

理发师把双手交叉在胸前,和蔼地说:“                                   。”

我艰难地喘了一大口气。“劳驾!”我大喊起来,“我只要有这张车票,就可以上莱布尼茨去。在这种情况下,我就是乘客!”

“但是您并不打算上任何地方去,”理发师冷淡而有礼貌地反驳着,“这样一来,尽管您手里有车票,也不能算是乘客。”

我只好又来到售票窗。“姑娘,”我对女售票员说,“车票也不顶事,请给我退掉吧。”

“不能退。”她遗憾地把两只手一摊。

“为什么?”

“如果您是为旅行而买的车票,结果没有乘车,我可以把票钱退给您。”女售票员笑容可掬地解释,“一切都应照章办事。刚才您宣称并不打算旅行,您就无权退票。您是不是再找一下那个理发师?要知道您是为了他才买的车票。”

“也许您能代我为这张票付款?”我又找到了那位和蔼可亲的理发师。

“请等一下。”理发师放下手里的报纸,拿起桌上的电话。“好了,”打完电话,他说,“您现在可以刮脸了。”

“总算可以了!”我高兴地喊出了声。

“不过不是在这儿,”理发师说,“而是在莱布尼茨车站。”

1.开篇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深夜”,有什么用意?(3分)

2.概括写出小说中车站工作人员所遵守的“章”。(3分)

3.根据情节,补写文中画线处的内容。(不超过30字)(3分)

4.小说的结局有什么特点?请作赏析。(5分)

5.这篇小说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6分)

 

网友回答

【答案】

1.作者把场景安排在“深夜”,是为了突出理发师和售票员机械执行规章的死板作风。因为在深夜,理发店和售票处很少有人光顾,理发师和售票员完全有时间为顾客着想,不应死板地照搬规章。

2.⑴只给有车票的旅客刮脸、理发;⑵不想乘车的即使有车票也不算旅客;⑶不为旅行而买的车票不得退票。(每点1分)

3.“非常抱歉。如果您只是为了刮脸才买车票,您就难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表歉意1分,陈述2分;大意对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连贯、得体的表达能力

4.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戛然而止留下想象余地。结局前的情节中理发师的行为固然显得机械死板,但尚能理解,现在居然让顾客去下一个车站去刮脸,令人啼笑皆非,这样一个荒诞的结局,起到了深化小说讽刺意义的作用。可以想象,“我”的心情瞬间会由“高兴”的云端跌落至惊呆的地面,小说对我的反应不作交代,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5.提示:⑴可从工作作风的角度谈,如工作人员不顾实际情况、只知照章办事的教条主义作风等;⑵可从工作态度的角度谈,如彬彬有礼的态度固然需要,但更重要的是为他人着想、替顾客解决问题的态度等;⑶可从思维方式的角度谈,如按部就班、死守规矩、不知变通的思维容易僵化、失去活力等。⑷可以德国民族恪守规章、遵守规定角度谈,如一切按原则办事,就可减少人为因素等等。

【解析】

1.试题分析:第一是要审好题,“深夜”虽然只是一个词,不起眼,但是它却是一个自然环境默写,好了,钥匙找到了,自然景色默写在小说中的作用有哪些?我们只要一一对照就行。本题的自然环境描写显然是为了突出人物性格——死板、教条,借以表现小说主题。一般的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是:

一、反映(暗示)社会背景

峻青《党员登记表》中一开头便这样写:

“暴风雪在飞扬着……”这些景物描写,暗示了时代背景,借暴风雪肆虐,反映了海莱山区白色恐怖的残酷。黄淑英为收藏保护党员登记表而从容就义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

二、渲染气氛

作家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鲁迅的《药》

开头对时令的描写: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作用:勾勒出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的突出特征:阴暗、凄清,还有几分恐怖,从而渲染了夏喻就义时沉寂而肃杀的气氛。(渲染故事气氛)

三、烘托人物形象

环境本是为人物活动提供一个场所和背景的,故而自然环境的描写,往往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也就是说,作家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往往要为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

四、揭示人物心境(展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药》中,华老栓买到人血馒头后,“在他面前, 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

写出了华老栓认为儿子的病有药可治的兴奋,充满希望的心境。

五、推动情节发展

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要以情节为依据,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对风雪的描写,虽着墨不多,但确实给人以“风大雪紧”的印象;更重要的是,风雪的变化不断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六、深化作品主题 

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察。

鲁迅《祝福》的最后一段,通过“我”的感受描写了一个祝福景象:“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在这里,作者拿有钱人的祝福活动和祥林嫂的惨死作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一边是鲁四老爷之流兴高采烈地为自己来年好运祝福,一边是被压迫者在寒冬腊月、大雪纷飞的祝福声中惨死在雪地里。这样,就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鲁迅语)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加强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七、当然,我们也不应该忘记小说环境描写的基本作用: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作用能力

点评:本题的解题核心要找到,整体上难度不大。

2.试题分析:认真阅读两位车站服务人员的语言和一些细节就很容易得出结论,所谓“章”,就是一些他们认为合理的规定。这样再去总结概括就行了。

考点:考查学生提取和概括信息的能力

点评:难度一般,关键在于过细和筛选。

3.试题分析:根据上下文以及理发师前面的表现,我们应该能推断出他的态度——和蔼、礼貌,但却很固执,不知道变通。再加上后面“我”的表现,可知,理发师肯定拒绝了“我”的要求。

4.试题分析:小说结尾的方式很多:悲剧式、团圆式、回环式、遐想式、意外式、梦靥式等等,但是大多数会采用在高潮处戛然而止的方式,赏析这些结尾方式,主要是剖析结尾的好处,包括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思想的表达等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

点评:这道题可能会有较大障碍,主要是在平时小说讲解中,我们很少涉及到这一块,学生留意的会少一些。如果学生认真阅读,也还是可以答出一点的。难度较大

5.试题分析:本题是探究小说思想主题的一种变式题,小说的引人注意之处就是两个人物表现出的某些行为倾向。由此会让我们联想到生活中的经历,而这些正是我们思考的方向,题目要求结合作品,那么就要求学生扣住文本,从不同角度展开分析。既要注意谈合理的地方,更要谈有争议的地方,给我们启示的地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品中包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能力,能力等级F

点评:本题难度很大,主要是学生能否确定合适的角度。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