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1―2题。(6分,每小题3分) 别搞中西文化对立对待洋文化,笔者认为“发挥我们文化的优势部分与对方PK”这种把中西文化摆在对立位置上的态度并不可取。 现在流行一种观点,认为若要有效地保护民族文化,必须抵制外来文化的侵蚀。曾有专家建议,增加清明、端午、中秋等为法定节日,使之“服务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似乎大有与洋节抗衡之势。近一个时期,无论是“废除中医”还是“更改龙图腾”,不管人为拔高还是贬低自己的文化内涵,都有悖于文化的发展规律。纵观中国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文化交流越是频繁,我们的视野越是开阔,我们的文化越是具有生命力。 400年前,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后,用“坤舆万国图”让中国人大开眼界,还培养了徐光启等优秀的科学家,与他们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等著作,为中国的近代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如琵琶、胡琴等这些外来的文化载体并没有改变我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却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再看当今世界,我们会发现越是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文化的多元化趋势也越明显。2006年春节期间,英国许多城市举办了大型的“中国年”庆典活动;作为欧洲的文化中心的法国巴黎,更是文化包容的典范;在美国的一些州,春节已经成为了法定假日。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中外文化的交融和碰撞完全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其实,洋文化在中国的流行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果。很多商家张开臂膀拥抱洋节完全是商业利益刺激的结果。相反,很难想象温饱还成问题的贫困地区也会庆祝圣诞。汉朝和唐朝的人们具有高度的民族自信心,对于外来文化一概不拒,并大胆吸收采用,因此才造就了无比灿烂的中华文明。我们的古代先民尚且如此,难道对洋文化不分好坏,一律予以对抗,应该是大国国民的正常心态吗? (节选自《环球日报》,有删改)1.下列不能支持“把中西文化摆在对立位置上的态度并不可取”这一观点的一项是A.“废除中医”或者“更改龙图腾”的做法,无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发展。B.琵琶、胡琴等外来文化载体的传人与使用,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C.很多商家张开臂膀拥抱洋节.这是中国主动接受洋文化并加以推广的结果。D.汉唐人们对于外来文化一概不拒,大胆吸收采用,造就了灿烂的中华文明。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为有效保护民族文化,有关专家建议增加清明、端午、中秋等为法定节日,目的是与洋节相抗衡。B.徐光启等科学家和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等著作,为中国的近代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C.频繁的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而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增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活力。D.英、法、美等国包容和吸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使中外文化得以交融,使本国经济得到长足发展。
网友回答
1.C(C项的因果关系本身不能成立,更不能用来支持题干的观点。)2.B(A.“目的是与洋节相抗衡”有误;C“增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活力”原文找不到根据;D.强加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