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1-02-16 17:20:46

淮海战役观后感

网友回答

游后感
  虽然近在咫尺却从未瞻仰过烈士纪念塔,而现在就站在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脚下,仰望塔身顿觉自己的渺小。纪念塔走廊内铭刻着近三万烈士的姓名,一排排一行行深深刻在墙壁上也深深刻在徐州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的心中。
  
  踏着曾经的血路,来到粟裕将军的坟茔,站在墓前深深一鞠躬,脑海里浮现出粟裕当年向党中央军委提出进行淮海战役的情形。虽然是小米加步枪对飞机加大炮,北伐时期的班长对北伐时期的师长,但粟裕这位南昌起义时的班长竟向毛泽东拿出了一个60万“吃”掉80万的方案。对他的钦佩,对他的尊敬不是一个弯腰就能表达的!
  
  在淮海战役纪念馆中,穿行于血与火的虚拟空间,踏寻战场上惊心动魄的一幕幕,重温淮海战役的整个历程,心情非常沉重,但同时也为中国人民感到骄傲,因为中国人民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乃至世界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
  
  这场战争不是武器的较量。国民党有那么多受过专门训练的精锐部队,有那么多飞机、大炮等先进武器;而共产党只有步枪和自己制造的炮弹,无论是军队还是武器装备都无法与国民党相提并论。但结果呢?国民党内部各有各的如意算盘,而共产党万众一心;国民党军纷纷投奔共产党,而人民解放军的队伍不断壮大;国民党不得不宣布失败,而人民群众为胜利欢呼。中国共产党有一个制胜法宝是国民党无法得到的,那就是人民的拥戴。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场战役就是一个例证。
  
  看看老百姓是怎样拥护正义的,是用命!用命来维护中国共产党,维护人民解放军的!冰河里的人桥,妇女担架队,妇送夫、母送子到战场这一个个感人故事就是在为胜利做铺垫。看着陈列在玻璃窗中的破布衫、破棉衣、破布鞋,让人无法想象人民解放军是怎么用这些东西御寒的。也许“人心暖,可御寒”,那一双双军鞋是妇女们一针一线按严格的规格要求做出来的,为了让战场上奋战的孩子们有鞋穿,她们日夜不停地工作,手被线勒出一道道血痕,但没人会因此而停止工作。这,就是人民的母亲!陈列的一辆辆小车就是人民运输物资的唯一工具,一切物资都是靠群众一车一车往前线推,“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从历史的巡礼中走出,沐浴着阳光,我长舒一口气:人民群众是善良的,是渴望和平的。不是徐州人民选择了战争而是战争选择了徐州人民,但战争真的降临了,徐州人民以及全国人民都会与正义并肩作战!
  
  红色的过去换来了今天的阳光灿烂。如果你在感慨现在生活的艰难,如果你在挥霍钱财,如果你在浪费着生活所给予的美好,那么就时常翻开过去红色的记忆吧,或许你会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更加积极向上地生活着。

网友回答

建议:你可以写淮海战役的大致经过,其中突出的人和事(如:农民工支援前线,由此引申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或者其他观点)给你的启示以及你的感想,如分析从淮海战役中暴露的国民党的问题和失败的原因(如腐败),共产党能够打赢的原因(人民支持,军队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等等,最后简单总结。
  题外话:这个不能代劳的,谁没事打500个字呀,告诉你思路由着这个思路写,500字太简单了。

网友回答

小时候,我怀着兴奋的心情,去看那正邪的较量。一切似乎很简单,把坏人打倒就行了。但是,如今的我,却不再满足那正邪决战的瞬间。我要深究我们胜利的原因,我要看到我们成功光芒透进的那扇窗!
  
  当我观看《大决战——淮海战役》这部片子的时候,那雄伟的音乐,那壮阔的场面,使我仿佛回到了战争的时代,与革命领袖们同呼吸,共命运。毛泽东、邓小平、刘伯承、陈毅……那一个个熟悉的名字,那一张张熟悉的脸,他们指挥着我们的部队,指挥着一场场战斗,他们是英雄,他们的名字为人们所熟悉。与蒋介石的愚昧、固执相比,他们是聪慧的,谈笑间论英雄,他们虽没有高床暖枕,但他们有体贴军民的心,这是蒋介石他们所没有的。那么,蒋介石他们有什么呢?我想,他们有奸诈,有自私,有自负,有着一切解放军所没有的“优良”品质。他们有钱,但是,他们的将士自私自利;他们有先进的武器,可他们却将枪口对准老百姓!
  
  淮海战役,老百姓用手推车为我们推来了胜利,这是我们的胜利,群众的胜利。可是,蒋介石他们,竟用飞机轰炸我们的无辜的老百姓。我们的士兵是自愿参加的,可他们的呢?他们的士兵是被抓来的。电影中的一个小片段更加深刻地体现了这一点。有一个士兵,本是邱清泉(蒋介石军)的士兵,后来投靠到我们的营下。这不正是我军胜利的体现吗?这正预示着蒋介石在这次战役中的又一次失败,更预示他们的全盘失利,他们将不再能与我们的军队抗衡。
  
  我们的胜利,是靠多次出生入死的士兵们赢来的。而士兵们之所以会为我们如此拼搏,与我们的得民心,爱民,正确的领导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有优秀的人才,有坚定的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有着勇敢,积极,刚强,一切人类的优秀品质。胜利得来不易,如今的我们更应该坚守革命先烈的信念,不断地努力学习,开拓进取,以坚定的信心守护我们的新中国。
  
  我们要为国效力,如今的国家,正处于发展的高峰期,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以国兴为荣努力地扶助国家走上富强的道路,赶上发达国家的行列,为先辈的努力画上完美的句号。

网友回答

前几天和同事们一起观看了纪录片《淮海战役》,给人以极大的思维冲击,都说商场如战场,从这次经典的重大战役中让我学到了两个道理:
  
  一、棋在局外,胜利的趋势不可阻挡
  淮海战役的过程是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无论是粟裕的忠言直谏、后勤的宣传动员,还是国民党军队的派系矛盾、临战退缩,其实都不是主导战役的根本。仔细分析下淮海战役的背景就可以看出,经过了辽沈战役的胜利,共产党的军事实力已经和国民党军队不相上下,后勤供给能力更是得到了巨大提升,此时的中国,不论是实力对比还是民心向背,共产党都占据了上风,应该说胜利已经是一种必然。
  由此想到我们的项目取得成功最根本的依据就是对于整体局势的把握,行业的大环境、地块的发展趋势、建筑规划设计、集团品牌口碑积累,种种局外因素已经决定了项目的走向,成功绝不是依靠几次开盘活动、几个创意广告就可以的。
  
  二、人改变不了结果却可以影响进程
  共产党军队在淮海战役过程中的表现是精彩的,也是最值得我们在商场上学习的,虽然胜利是必然的趋势,但是可以取得这样精彩、高效的胜利则是每个环节都做到了极致的成果,是我们在项目营运中要积极运用学习的。
  情报=市场调研
  情报工作方面的成功,是共产党取得胜利的法宝之一。地下党渗透到国民党内部高层,把情报做到准确详尽,无疑为共产党夺取胜利起了巨大的作用。正是基于情报数据的全面、正确、及时,才可以制定出完美的计划,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战役部署=项目计划
  从首先打黄伯韬兵团,再打黄维兵团以及最后围歼杜聿明率领的三个兵团,每一步都是共产党主动选择的结果,而国民党则是步步受制,十分被动。可以说取得战役成功的完美计划是经过周密思考,反复推敲,精心组织的。
  团队作战协作=项目人力+行政+财务
  淮海战役过程中最明显的对比就在于团队作战协作,人事调配上,共产党军队可以做到临阵换帅而军心不动,国民党军队却派系林立、勾心斗角、相互诬陷争宠;后勤保障上面,共产党军队统一调配、自力更生而毫无怨言,国民党军却是为争抢补给大打出手、战争中还私藏物资兵力;战斗管理上,共产党军队纪律严明、前仆后继不顾生死,国民党军却不听指挥、见死不救。正是这一系列的对比才使淮海战役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内就取得了如此悬殊的胜负差距。
  战时宣传=广告
  共产党军队每到一地首先要做的就是给老百姓宣传共产党的理想,采取一些政策和口号诸如“打土豪、分田地”等来取得中国广大穷苦大众的热烈响应和拥护。从现在的营销角度来看,无论是宣传的手法还是内容都是符合当时老百姓的信息接收方式和心灵渴求的,这种成功的宣传为淮海战役取得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客户者得天下。
  军队政治思想建设=企业文化建设
  共产党是有崇高理想的,那就是打倒剥削阶级,解放被剥削阶级,共产党的军人为了理想,可以毫不犹豫的牺牲个人利益甚至宝贵的生命,集体利益永远高于个人利益。正是由于军队思想的巨大差异,导致双方在战场上的表现截然相反。只有具有共同目标,而且目标是积极向上的一群人才能发挥最大的能力,开创出惊天动地的伟业。
  
  总之,这部纪录片给了我们太多的启示,给了我们必胜的信念!集团公司对于徐泾项目的发展是充满信心的,我们要迎接挑战和压力,用整个项目团队的力量去影响进程,取得徐泾项目的成功。

网友回答

谈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三大战役时期的丰富和发展
  摘要: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表现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中央军委高超的战略战术和指挥艺术。同时三大战役为毛泽东思想提供了大量的事实材料,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关键词:毛泽东军事思想 三大战役 丰富 发展 体现主要内容: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三大战役时期的丰富和发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主要战略思想第一、放眼全局,注重战役间的协调配合。党中央、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在西柏坡部署指挥了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为标志的伟大的战略决战,取得了辉煌胜利。从1948年9月12日至第二年1月31日,历时4个月零19天,歼敌154万人,规模之大,歼敌之多,在中外战争史上是空前的。三大战役取胜的原因:第一,正确分析形势,善于把握决战时机,敢打必胜。解放战争的第三年,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朝着有利于我方的方向发展。毛泽东敏锐地指出:“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即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打退了国民党蒋介石的数百万反动军队的进攻,并使自己转入了进攻”,“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1】毛泽东适时地抓住了有利形势,作出了战略决战的重大决策。第二,慎重的选定决战方向和首要突击方向。毛泽东审慎而正确地选定了决战方向和首要的突击方向。他在确定战略决战第一个打击目标时,充分考虑就地歼灭敌军的可能性,及战争胜利对整个战局发展的影响等重要因素。毛泽东在1948年2月指出:“对我军战略利益来说,是以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为利。”【2】为此,毛泽东要求四野发起了第一个大规模的决战战役。在确定各决战战役的首要突击方向问题上,毛泽东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辽沈战役中首战北宁线,拿下要塞锦州,形成关门打狗之势;淮海战役中,确定第一阶段作战重心是歼灭黄伯韬兵团,实施中间开花,切断敌人徐州集团的海上补给线,为我军第二、第三阶段分批歼敌创造有利条件;平津战役中,毛泽东则要求在完成对北平、天津、张家口之敌的战略包围之后,先歼灭张家口、新保安、天津、塘沾守敌,以彻底粉碎傅作义集团西窜南逃的企图。第三,实施大规模运动战和阵地战相结合,坚定而灵活地实施战役合围。如在辽沈战役中,对长春之敌采取长久围困,围而不打;对防御薄弱的沈阳之敌,采取行进间突破;而对设防坚固的锦州、四平守敌,采取城市攻坚战;对援锦之敌,则采取运动战与阵地战相结合的作战方式。在淮海战役中,毛泽东十分重视战役合围战法的运用。我军歼灭黄伯韬兵团、黄维兵团、杜聿明兵团等,都是采取战役合围的作战方法而取得成功的。纵观毛泽东指挥战略决战的历史,每一次的战机选择都贯串了把握战略全局,敢打必胜的军事思想。这是毛泽东战略决战理论的核心,也是我军取得战略决战胜利的根本指导思想。二、人民战争理论的发展 毛泽东关于兵民是胜利之本的科学论断,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在战争问题上的运用。主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是人而不是物。毛泽东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观点,认为人民群众中间蕴藏着极大的创造力,他深刻地指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3】“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4】三大战役期间,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在“一切为了前线胜利”的口号下,高度发扬了参加战争的积极性和生产的积极性,从各方面支援我军作战,保证了战役的胜利进行。
  在三大战役中,我军很好地贯彻执行了毛泽东人民战争的思想,广泛地发动和依靠群众,把支援战争的威力扎根于群众之中。第一,党中央根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总路线和总政策,制订了一系列农村工作的具体政策,其中特别是土地改革政策,改变了几千年来我国封建的土地关系,满足了广大农民获得土地的愿望,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和支援前线的积极性。据统计,三大战役中,支前民工886万人,担架36万3千副,大小车101万辆,粮食85476万斤。仅淮海战役,支援前线的民工543万人,其中常年随军行动的即达22万人。【5】第二,在地方党委领导下组成各级支前机构,以“一切为了前线胜利”为指导思想,统一筹划和领导本地区的所有支前工作,做到部队打到哪里,就支援到那里。第三,制定符合作战需要的各项人力物力征集、使用制度,如:公粮制、临时民工制,常备民工制、以及粮食加工、储存,军鞋、军袜和其它军需物资的征集等制度,并建立适合战争流动大这一特点的兵站、粮站等组织。第四,在全军强调执行“我军人力物力的来源,主要在前线”的原则,一切缴获归公,提倡节约,力戒浪费,有计划地使用缴获的物资和新解放城市的人力、物力、运输力,以减轻老区人民负担。第五,野战军进入新区后,明确树立工作队的思想。大力参加接管城市、建设根据地,剿灭上匪和地主武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使新区尽快地变成我军可靠的后方基地。三、人民军队建设思想的发展三大战役时期,战斗战役频繁,部队伤亡大,流动性大,战场动荡性大。如何根据战争的新特点进一步加强军队建设,保证军队的稳定和统一,保证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增强,兵员数量不断增加,是摆在毛泽东及其战友们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加强党对军队的集中统一一领导,加强军队的纪律性和正规化建设成为党中央关注的重大问题。1948年9月,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关于健全党委制)中强调:“今后从中央局至地委,从前委至旅委以及军区(军分会或领导小组)、政府党组、民众团体党组、通讯社和报社党组,都必须建立健全党委会议制度,一切重要问题(当然不是无关重要的小问题或者已经会议讨论解决只待执行的问题)均须交委员会讨论,由到会委员充分发表意见,做出明确规定,然后执行。…‘此外,还须注意,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二者不可偏废。军队在作战和情况需要时,首长有临机处置之权。”【6】毛泽东在以后的文章和讲话中,详细地阐述了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的关系,民主和集中的关系。1948年10月,毛泽东起草的《中共中央九月会议的通知》中指出:“由于我党我军在过去长时期内是处于被敌人分割的游击战争的并且是农村的环境之下,我们曾经允许各地方党和军队发挥了他们的自动性和积极性,度过了长期的严重困难局面,但同时也产生了某些无纪律状态和无政府状态,要克服地方主义和游击主义,将一切可能和必须集中的权力集中于中央和中央代表机关手里,使战争由游击战争的形式过渡到正规战争的形式。”【7】11月1日,中央军委根据九月会议精神作出了《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这样,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在严格的纪律保障下,按正规化要求整编的人民解放军,其战斗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适应了战略决战的要求,这些方法和措施对建国后部队的建设起了重要作用。(二)针对军队实际,开创我军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我军转入外线作战后,党中央依据时局的发展,进一步阐明了我党的政治、军事、经济纲领。随着战争的不断胜利,我军数量上发展很快,部队新成分不断增加,特别是俘虏成分大量增多,加上战斗频繁,部队政治教育时间少,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和不良作风滋长较快,厌倦战争、怕苦怕累和享乐思想,以及违犯纪律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胜利的情况下,有的干部产生了骄做自满、官僚主义、军阀主义和个人主义等。同时,战争规模在不断发展,部队的军事技术和战术,都跟不上大规模作战的需要。为认真地解决这些间题,提高我军的战斗力和加强军内外的团结,以适应发动新的大规模作战的需要,中央军委要求各战区部队利用作战间隙,开展以忆苦思甜和三查为中心的新式整军运动。各大军区、各野战军根据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先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新式整军运动。通过整顿思想,整顿组织、整顿作风,广泛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分析产生问题的思想根源,各级党委作出纠正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和作风的决议、措施,清理和纯洁党的组织。最后,落实到开展军事、政治和经济三大民主运动,开展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的群众性练兵运动。通过新式整军运动,提高了全军广大指战员的政治觉悟,纯洁了组织,增强了团结和纪律性,发扬了民主,提高了军事技术和战术水平,从而激发了广大干部战士的革命热情,大大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为发动新的攻势作了充分准备。这次整军运动,是我军建军以来第一次进行的大规模的民主运动,是我军思想政治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重大发展,对我军的巩固、发展和争取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具有重要的作用。毛泽东评述这一运动时说:新式整军运动“使部队万众一心,大家想办法,大家出力量,不怕牺牲,克服物资条件的困难,群威群胆,英勇杀敌。这佯的军队,将是无敌于天下的。”【8】(三)“以战养战”解决兵源和物资保障。三大战役时期,战争频繁且规模宏大,在解决前方物资保障和后方支前,军队需要和群众需要之间的关系上,主要强调自力更生、力戒浪费、军民兼顾、耕战互助等原则,尤其对部队,强调“我军人力物力的来源主要在前线”,尽可能减轻解放区人民的负担,认真贯彻“以战养战”的方针。根据1948年7月,《中央关于兵源补充问题的指示》强调:“支前供应和后方可能性之间发生极大矛盾,此项矛盾如不解决,则不能支持长期战争。……今后前线兵源全部依靠俘虏……。今后攻城野战所获得俘虏可能大为增加,各区及各军应大力组织俘虏训练工作,原则上一个不放,大部补充我军,一部参加后方生产,不使一人不得其用。我军战胜蒋介石的人力资源,主要依靠俘虏,此点应提起全党注意。”【9】在三大战役中,我军利用敌人的人力物力补充自己,卓有成效地改编了投降的军队和士兵,使敌我力量的对比急剧变化,敌弱我强的局面越加明显,同时大大减轻了老解放区人民的负担。在进入决故阶段后,各野战军分别建立了自己的后勤体系,根据厉行节约的精神,有计划地使用从战区缴获的物资和后方供应的物资,形成了就地取给与后方供应两条腿走路,从而适应了大兵团作战的物资需要。三大战役这一系列的战略决战,实质上是长达22年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总决战,也是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以共产党为代表的人民革命力量和以国民党反动派为代表的反革命力量的一次总决战。在这次战争中,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体现了党的团结一致。在指挥关系上,中央坚持战略上的高度集中统一,在具体的战役战斗上则分散行动,独立自主,灵活机动。中央能随着敌我情况变化,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丰富、发展自己的战略思想。在加强军队建设,发动和依靠群众上形成了一套科学理论体系,使毛泽东军事思想得到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

网友回答

[大决战系列电影观后感想淮海战役]昨天晚上没有写东西,拖到今天中午来写,淮海战役又看了三遍,总觉得还是不大明白怎么回事,大决战系列电影观后感想淮海战役。这是世界战争史上一次很有代表性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太多的后人正想对这次在中国的中原战场上的逐鹿做了很多深入的研究。影片安排的很紧凑,却又花了大的笔墨来描写一些小的人物,小的细节,来突出战斗的惨烈,指挥员的紧张。相对于胜利的结果来说,战役的过程是环环相扣的。中原战场是如此大规模的局势调动对双方的指挥官来说,都是及其严峻的考验。战机稍纵即逝,黄伯韬的被围完全就在于他两天"种种原因"的磨蹭,没有架浮桥,让十万人马成了粟裕的盘中美味。这是他做为指挥官的失职。可对于杜聿明来说,失败的结果是他早就预见到的。他拿着蒋介石措辞严厉的亲笔手术,无奈,愤恨。蒋介石给他过四十四岁生日,让蒋经国带着10万银元给杜聿明的母亲过生日,软硬兼施,逼杜聿明带兵撤出徐州,却又在中途来了这样一纸手谕。三条作战路线,粟裕赌准了杜聿明不会愚蠢到走两淮,虽然我军都已经在截获的国民党电报里面得到所谓国防部的建议,让杜聿明走两淮,观后感《大决战系列电影观后感想淮海战役》。毕竟,杜聿明被蒋介石从徐州调葫芦岛,又从葫芦岛调徐州,他在国民党的军官里面,还是有军事才能的。但是应了巴达维的那句话"您为什么不让那些经过严格军事训练的年轻将军们在战场上作出军事部署,而要每逢战事,亲自督战,做做站部署呢?"蒋介石的军事才能在电影里面是屡屡被败仗所羞辱,也不知道老蒋其人身为赫赫有名的黄埔军校的校长,到底会不会打仗,这个,没有研究过蒋介石的生平,也无从说起,不过,撤出徐州之后的杜聿明收到的蒋介石的一纸措辞严厉的手书,就已经预感到他杜聿明的后路就掐断在了这淮海战场上了。他满腹的愤恨,慨叹说--"不知三军之权,而统三军之任,没到重要关节总是直接干预指挥,唉--完了!完了!照这个手令执行,三个兵团,数十万将士,眼睁睁的就--"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也许是杜聿明被俘后中共给他治病,而后全家在大陆团聚的政治原因,我想,影片中对于杜聿明的描述是很丰满的,从某总程度上也肯定了他的军事指挥才能,甚至还有专门的他T恤士兵,不想让自己的士兵冻死饿死,不带武器投降的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镜头。而于蒋介石的蹩脚的军事指挥才能相对应了,还有他的治国方略,太多的事情是从根基上决定了行事的方向,所以也就注定了不会有什么扭转乾坤的曙光,所以布雷先生的死,在影片中更显出了他的悲剧色彩,没有什么来挽救他的绝望,结束自己的人生,俨然成了他最后的选择。陈毅元帅曾静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小推车推出来的",蒋介石打仗的时候忙着平息后方人民的骚乱,而共产党的部队这边,人民群众倾家荡产也要支援前线,这就是人心。不多说了,总感觉自己是力不从心的,只能就电影说些什么,再往深了说,恐无法下笔了。  〔大决战系列电影观后感想淮海战役〕随文赠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网友回答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是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之间进行的。第一阶段东北野战军主力南下,于10月15日打下锦州,歼敌10余万,俘敌东北“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范汉杰。截断了北宁线,封闭了东北与华北的陆上通道。长春守敌动摇,一部起义,一部投诚,长春顺利解放。第二阶段从10月20日开始至28日,进行了辽西会战,东北野战军全歼了妄图重占锦州,夺路南逃的廖耀湘兵团10万余人。第三阶段从10月29日至11月2日,东北野战军解放了沈阳和营口,东北全境得以解放。辽沈战役共歼敌47万人,解放了东北全境,连同其他战场的胜利,人民解放军上升为300万人,国民党军队则下降为290万人。全国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从此,人民解放军不仅在质上占了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占了优势。辽沈战役的胜利,使得人民解放军拥有了一个巩固的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战略后方,并拥有了东北野战军这支近百万的战略预备队,为以后解放平津与华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这是中国革命的成功和中国和平的实现已经迫近的标志。”
  
  淮海战役从1948年11月6日发起,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1月6日至22日。华东野战军主力在徐州以东碾庄地区,围歼敌人黄伯韬兵团,击毙敌兵团司令黄伯韬。敌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中共地下党员何基沣、张克侠率部23000人在贾汪、台儿庄地区起义。从11月23日至12月15日,是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主要作战目标是歼灭由豫南赶来增援而孤军突击的黄维兵团。中原野战军在华东野战军一部的配合下,全歼敌第十二兵团于双堆集地区,生俘兵团司令黄维。在此期间,国民党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率领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撤离徐州,被华东野战军主力合围在陈官庄一带,孙元良兵团被歼灭。第三阶段从12月16日至1949年1月10日。人民解放军发起总攻,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击毙兵团司令邱清泉,生俘副总司令杜聿明。至此,淮海战役胜利结束。这次战役共计歼敌55.5万人,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的地区。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带京、沪一带完全暴露于人民解放军的攻击之下。
  
  平津战役是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之间进行的。平津战役第一阶段从1948年11月29日至12月21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确定的对平、津、张实行围而不打或割而不围的作战方针,人民解放军完成了对平、津、张的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任务,使敌人失去南逃或西窜的可能,造成了解放军从容歼敌的态势。第二阶段从12月21日至1949年1月15日,人民解放军按照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作战方针,先歼灭新保安之敌两个师,接着歼灭由张家口突围之敌七个师,并于1月14日总攻天津,全歼守敌13万人,生俘敌警备司令陈长捷。第三阶段从1月16日至31日,在中共北平地下党组织和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人士的有力地促进下,经过谈判,傅作义率部25万余人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整个平津战役共歼灭和改编敌军达52万人,华北基本上获得解放,并使华北、东北这两大解放区完全连成一片。
  
  三大战役的胜利,使人民群众胜利地完成了与敌主力的战略决战。三大战役共进行了142天,歼灭敌人173个师,共计154万多人。连同在此期间其他地区的作战,人民解放军共计歼敌182万人。这意味着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已被消灭殆尽。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巩固基础。

网友回答

前几天,我看了《红色经典》之《淮海战役》,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这次战役的重要性当然是不用说的了!
  
  这次战役,我军参战部队60万人,敌军先后出动兵力80万人,激战了65天,共歼敌55.5万余人,我军大获全胜,使蒋介石在南线战场上的精锐部队被消灭得干干净净,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使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南京处于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
  
  红军战士他们临危不惧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看到可敬可佩的红军战士们,我不禁想起了我们自己。在家里,我们都是小皇帝,小公主,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非常疼爱我们,遇到一点小小的困难就退缩,交给爸爸妈妈去解决。而且总嫌饭菜,这里加多了盐,那里放少了醋。
  
  而红军战士们呢?他们吃的是难吃又不饱肚子的青稞面,有时甚至没有东西吃。红军长征的时候还穿不暖,吃不饱。但是他们没有放弃,坚强地面对困难,勇敢地与敌人斗争,终于赢得了战争,用自己的生命以及鲜血换取了新中华人民共和国!
  
  我们应该学习红军战士们的精神,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努力建设美好的祖国!

网友回答

今天把《平津战役》看完了,至此《大决战》都看完了。看完了有这么几个感觉:
  首先,觉得国民党军部署没太大问题。无论在东北、华中还是华北,都是既有固守要点的兵力,也有机动兵团。据个例子,东北有固守锦州、长春的几十万军队,也有廖耀湘麾下的精锐辽西军团;华中更不用提了,有9个兵团:包括邱清泉、黄维、黄百韬这样的精锐部队;华北也有35军这样的机动部队。
  
  其次,觉得国民党军输在两个方面,首先缺乏进攻精神;其次内部战略情报都被对手知道了。纵观三大战役,国民党军几乎没有任何像样的主动进攻,要么被对手牵这鼻子走,如锦州之战中辽西兵团不是围魏救赵,而是直接去救锦州,结果锦州没救下来,自己也让共军拖住了;甚至干脆坐视对手行动,不采取任何积极行动解决问题,譬如天津战役中傅作义对陈长捷的求救坐视不管。应该说国民党军守城还是很顽强的,无论在锦州、双堆集、碾庄、陈管庄还是在天津,都打到最后了,最惨烈的是黄百韬兵团,最后幸存者据说不到一千人,可是救兵不来也没办法。
  
  而来,更要命的是国民党内泄漏情报的地方太多,纵贯三大战役都是如此:辽沈战役前国防部作战厅的厅长把情报交给了共产党,让共产党先发制人在东北发动进攻,还有郑洞国被部下逼着起义;淮海战役时黄百韬兵团西撤,负责掩护的何基沣部突然战场起义,让前者莫名其妙陷入重围,淮海战役一开局,国民党军的战役部署就被打乱,陷入被动,后面的黄维兵团也是如此,一个师长叛变导致整个兵团陷入重围;平津战役更别提了,傅作义的女儿干脆就是共产党,围着父亲做了大量工作,傅作义的朋友马占山也在跟共产党接触,最后说服傅作义起义。
  
  当然国民党这边指挥不是没有亮点的。辽沈战役中的锦州之战、淮海战役中双堆集、碾庄之战、平津战役中天津战役都很激烈,国民党军打得很顽强。国民党军中辽西兵团、黄百韬兵团、黄维兵团、邱清泉兵团还有华北方面的35军都算得上精锐。国军将领中不乏思路清晰的人,比较典型的如杜聿明。淮海战役中杜提出过一个十分大胆的计划,集中九个兵团先吃掉中野,再对付华野。要真的照办了,淮海战役恐怕更精彩!只是因为各种原因没有付诸实施。
  
  此外感觉蒋介石这个人不是糊涂人,他明白三大战役的重要性,所以他投入了很大精力指挥。如亲自飞到沈阳指挥战局,他的判断也并非全错,如他判断对了解放军会线进攻锦州,但是每次却事与愿违,其中原因太多了。
  
  反观共产党方面,毛泽东指挥比较放手,下级能够自由发挥。另外解放军虽然没有那么多机动装备,但是进攻意识、运动战水平明显在对手之上,每次占据主动权。
  
  这里要提一个人——林彪。可以说《大决战》中对解放军将领的描写中他是最多的,国民党方面杜聿明是最多的。他这个人很沉静,心机很深,打仗方面很有一手,给我印象战役谋划、战术组织上很突出,战略眼光上稍差。但是这个人很大的优点就是能沉住气,没想清楚之前决不动手,辽沈战役之前很大篇幅放在他和老毛争论,先打锦州还是先打长春。其实从战役上说先打长春好,从解放全国角度说先打锦州好,这就是战役和战略层次不同的结论。当然这个人也有缺点,心机太深,电影没有讳言他和罗荣桓之间的矛盾。
  
  《大决战》观后感 “三大战役”以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和国民党的惨重失败为结局, 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 基础,是人民革命战争史上的光辉篇章。 ’ 九十年代初由李俊担任总导演拍摄的三部 6 集 《大决战》 堪称是真正的鸿篇巨制。 1948 从 年到 1949 年初,在东北、华东、华北地区进行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中国人民解 放军打垮国民党反动派的战略大决战。 “三大战役”以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和国民党的惨重失败为结局, 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 基础,是人民革命战争史上的光辉篇章。影片《大决战》三部 6 集(《辽沈战役》《淮海战 、 役》《平津战役》),既独立成篇,又可以联成一个整体,构成了对这一伟大史实的总体再 、 现。 《大决战》是一部气势宏伟、规模空前的作品。自有中国电影以来,中国的银幕上还未 出现过这样结构复杂、人物众多、场面壮观、气势磅礴的作品。创作者是站在一个伟大历史 的转折点上来写“大决战”的。影片不仅表现了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的军事斗争,而且展示了 这两个政党在政治、经济、外交等多方面的较量,通过多侧面、多角度、立体式的描写,展 示了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风貌, 揭示出决定战争胜负和历史变革的最深层的动因, 成为一部 名副其实的全景式的战争巨片。 该片获第 12 届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等多项国内奖。 影片上映后, 以它历史的真实、 人物性格的鲜明和场面的宏大而获得高度评价, 同时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获得第十五届 《大 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第十二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美术奖、 最佳剪辑奖、最佳道具奖和最佳烟火奖。 《辽沈战役》影片从史实出发,深入挖掘了历史人物深刻的内心活动,表现出了毛泽东、 林彪等人的军事才能和解放军的历史功绩,并对国民党内部不团结、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和 政治腐败也进行了描述。 电影相较于以往革命战争题材电影, 在场面设计和人物造型上都属 于经典之作, 在问世时便以其宏大的战争场面而引起强烈反响, 加之影片对于人物的细腻刻 画,使该片在观赏性和艺术性方面均取得一定成就。辽沈战役共歼敌47万人,解放了东北 全境,连同其他战场的胜利,人民解放军上升为300万人,国民党军队则下降为290万人。 全国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从此,人民解放军不仅在质上占了优势,而且在数量 上也占了优势。 辽沈战役的胜利, 使得人民解放军拥有了一个巩固的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战 略后方, 并拥有了东北野战军这支近百万的战略预备队, 为以后解放平津与华北创造了有利 的条件。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这是中国革命的成功和中国和平的实现已经迫近的标 志。” 《淮海战役》“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的“淮海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打响了,在辽沈战 役的打击下,国民党军队已心无斗志。这天,华东野战军某部从国民党起义部队的防区悄悄 进军,及时断了黄百韬兵团退路,将其围住。同时,中原野战军攻占了军事要地宿县。国民 党危机时刻,蒋介石恳请已经病重的杜聿明回徐州担任总指挥。这时,解放军几路兵团逼近 徐州,淮海大战一触即发。1948年11月16日,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邓小平、粟裕等组成 淮海战役总前委,统一指挥中野和华野。经过十几天激战,黄百韬兵团被全歼。12月底,黄 维兵团又被围困于双堆集,蒋介石的高级顾问陈布雷见大势已去,自杀身亡。蒋介石为保实 力命杜聿明弃徐州南下与黄维会合。我军早有准备,将杜困在半路。12月底,黄维兵团被全 歼。为稳住傅作义集团,中央军委决定两星期内不对杜聿明部作最后歼灭,同时展开政治攻 势及心理战术,瓦解敌人。1949年1月初,华野和东野对傅作义兵团展开分割包围,华东野 战军对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1949年1月10日,杜聿明部被歼,杜被俘。兵团司令邱清泉被 击毙。影片较真实地再现了战争的残酷,也详细描绘了解放军的指挥高明和英勇善战。许多 战争的场景都有可看可取之处,历史地艺术地把十分复杂的战争用电影的手法进行了诠释, 让人们感受到了战争影片的独特魅力。淮海战役胜利结束。这次战役共计歼敌55.5万人,解 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的地区。 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带京、 沪一带完全暴露于人民解放 军的攻击之下。 《平津战役》影片深入刻画了中共中央领导人的政治大智慧,也把傅作义既深明大义, 却又不甘心轻易退出历史舞台的心理。 同时, 电影也表现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军 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历史地再现了解放天津的部分史实,让人们了解到了真实的战 争场面。平津战役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地区基本获得 解放。尤其是和平解放北平,进一步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对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具有重要 意义! 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 使人民群众胜利地完成了与敌主力的战略决战。 三大战役共进行 了142天,歼灭敌人173个师,共计154万多人。连同在此期间其他地区的作战,人民解放军 共计歼敌182万人。这意味着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已被消灭殆 尽。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巩固基础。 影片《大决战》真实地再现了三大战役最先打响的三大战役的全过程。大地震撼,江河 奔腾,英雄人物风起云涌,豪情奔放。节度千军万马,驰骋辽沈大地,猛挥百万雄师,横扫 山海关外。运筹帷幄,如流云泼墨,气势磅礴;行军布阵,如黑白对峙,决胜千里。一时之 间,豪杰并起,长纵声笑傲天下;中华大地,雄才纵横,持利斧开天辟地!历史上蒙古大帝 国、罗马帝国何阿拉伯帝国,他们鼎盛时期,席卷天下,宰割山河,大军兵锋所指,谁敢昂 头?但民心相背,帝国的强盛只不过是昙花一现,之后迅速四分五裂,隐形潜踪,成为历史 的匆匆过客。去北京,过八达岭,一睹长城雄姿,青山飞苍龙,绵延数万里。关外烈风到此 尚且停步,更何况血肉之躯?然而只要翻开历史粗略一览,就不难发现。自秦始皇修长城, 边关并没有多少太平日子,仍然征尘滚滚、战火纷纷,万马齐嘶,刀枪并举。白天刀光足以 蔽日,夜晚冷血足以盖寒。多少次,长城顶峰,异国的旗帜猎猎飞扬,又有多少次,长城脚 下,外族的铁马兵戈飞逝往来。历史告诉我们,纵然有铜墙铁壁,但如果民心相背,总是无 法阻挡侵略的铁蹄。把思绪再次拉回影片,大地仍在震撼,江河仍在奔腾。国民党的事战略 体系正在崩溃。共产党野战军百万雄兵正挥师入关,炮口所向,威慑淮海平津,中国人民解 放军兵锋所指,已指向长江,逐鹿中原,战鼓已响,帏幕已开…… 中国人民解放军万岁!万岁!
  
  《大决战》,其中最令我震撼的就是这场战役中最惨烈的一场战斗——塔山阻击战。
  
    塔山并不是山,只是锦州与锦西之间一个有着百多户人家的村庄,称塔山堡。1948年辽沈战役锦州之战打响,塔山是锦西至锦州的必经之道,是国民党军西进兵团驰援锦州的必经之路,也是东北我军堵住国民党援军的必争之地。敌我两军在这里进行了生与死的搏斗。当时的东北野战军第4、第11纵队等为保障主力夺取锦州,在这里对增援锦州的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阻击防御作战。这次战斗,从1948年10月10日开始,至10月15日结束,战斗打得异常惨烈,解放军战士们用血肉之躯成功地阻截了增援锦州的国民党救兵,为辽沈战役的关键——锦州赢得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先机。战斗共进行了六天六夜,塔山一片炮灰,山也被炸低了大约100米,共歼灭国民党军计6549人,从而保障了我军主力攻克锦州作战的胜利。
  
    锦州攻克之后,长春的国民党守军起义,卫立煌逃走后,沈阳的守军投降,紧接着我们有攻克了营口。辽沈战役自9月12日至11月2日,历时52天,东北野战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47.2万余人。这一战后,国民党军总兵力下降到290万人,解放军总兵力上升至300万人,国共双方的正负位置,已经颠倒过来了。毛泽东主席信心十足地说:“这样,我们原来预计的战争进程,大为缩短。现在看来,只需从现在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
  
    辽沈战役结束后,又经过了平津战役、淮海战役,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中国人民解放军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为了争取人民得解放,成千上万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英勇献身,才迎来了胜利的曙光。作为一名大学生,只有发奋学习,才是感恩先烈的最好方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历史的真实写照,也是人民的肺腑心声。因此,身为一名共青团员,我刚入大学,就庄严地向党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坚决拥护党的英明领导。积极向党靠拢,争取在思想上先入党,在行动上与党保持一致。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
  
    辽沈地区这片曾被鲜血染红的土地,如今国泰民安、生活幸福,我们相信英雄们鲜血不会白流,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网友回答

淮海战役,1948年11月6日至次年1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江苏海州,西迄河南商丘,北起山东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战略性决战。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国民党方面称之为徐蚌会战。
  
  1948年秋,人民解放军在各个战场上分别发动了大规模进攻。特别是济南、辽沈战役的胜利,使全国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蒋介石为了固淮守江,屏障京沪,将其精锐部队五个兵团二十九个军约六十万人,后增至约七十万人,猬集于徐州及以徐州为中心的津浦、陇海铁路沿线。1948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华东、中原野战军集结总兵力六十余万人联合作战,求歼刘峙集团于长江以北;16日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统筹与领导淮海前后方一切事宜。
  
  淮海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发起,1949年1月10日结束,历时六十六天,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中间突破,歼灭黄伯韬兵团。华东野战军七个纵队于11月 6日向新安镇地区急进,求歼黄伯韬兵团。7日,黄兵团西撤。8日,国民党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何基沣、张克侠率三个半师共两万三千余人在贾汪、台儿庄地区起义,解放军山东兵团趁势越过该部防区,直插徐州以东,切断黄兵团西逃退路,并将其合围于碾庄地区,围攻打援,从徐州东援的两个兵团被华东八个纵队阻止在碾庄以西,22日全歼黄伯韬兵团。击毙兵团司令官黄伯韬。中原野战军为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以主力直插徐蚌线,于11月15日攻占战略要点宿县,切断了徐州与蚌埠间的联系,孤立了徐州。
  
  第二阶段 歼灭黄维兵团,合围西逃的杜聿明集团。蒋介石为挽救危局,急令黄维、李延年、刘汝明三个兵团与徐州守军南北对进,打通徐蚌线。总前委针对敌情,决定首先围歼孤军冒进的黄维兵团。11月25日,中原野战军主力将黄维兵团围于双堆集地区,华东野战军八个纵队部署在徐州以南,阻止徐敌南援。黄维兵团向蚌埠方向轮番突围,均失败。蒋介石乃令杜聿明集团放弃徐州,绕道萧县、永城南下,解黄维兵团之围。29日,杜聿明率三个兵团及党政军机关约三十万人,沿徐州至永城公路向西南撤退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