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用DDT来杀灭稻螟的效果好,但到了80年代效果却不好,其原因是A.80年代的DDT质量差B.稻螟长期污染?DDT,体表产生了保护膜C.选择作用使种群中抗DDT

发布时间:2020-08-12 11:08:32

60年代用DDT来杀灭稻螟的效果好,但到了80年代效果却不好,其原因是A.80年代的DDT质量差B.稻螟长期污染?DDT,体表产生了保护膜C.选择作用使种群中抗DDT的稻螟的比例增大D.长期使用DDT,使稻螟体类产生抗体

网友回答

C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害虫抗药性的形成.解答时可以从自然选择和抗药性形成的过程方面来切入.

解答: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害虫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在使用同等剂量的农药时,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杀虫作用,导致农药的灭虫的效果越来越差.因此20世纪60年代DDT杀灭稻螟的效果很好,到了80年代DDT杀灭稻螟的效果不好,其原因是选择作用使得种群中抗DDT的稻螟比例增大.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害虫抗药性增强的原因.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