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洲的形成,沙洲是怎样形成的?

发布时间:2020-07-10 23:02:29

沙洲的形成,沙洲是怎样形成的?

网友回答

1、滚河的可能性分析
  黄河下游东坝头以下至东明高村河道,属于宽、浅、乱的游荡性河段,主流摆动频繁,汊道多股,河道内多处出现心滩沙洲,一次洪峰过后可以使主流、支流互换其位或老槽淤平又出新河。该河段两岸堤距10~20KM,主河槽宽一般1250~3300m,滩地宽度3600~6000m,河道纵比降约1/6000。由于前些年滩区生产堤的修建,减少了洪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1333236376464水漫滩机遇,使滩槽原来趋于同步上升变为淤槽不淤滩,造成主槽淤积严重,形成了河槽高于滩面,滩面又高于两岸大堤以外地面,是典型的地上“悬河”。据有关资料分析。该河段滩区横比降一般为1/2000~1/3400,是该河道纵比降的2~3倍,大水期间一旦控导工程溃决或漫溢造成大溜改道,沿着滩区原已形成的溜沟或人工引水渠道,洪水顺势直冲大堤,造成顺堤行洪,危及堤防安全。从黄委会水利科学研究院二000年九月《东坝头至苏泗庄河段特大洪水预报模型试验报告》中可以看出,在大河流量15000~20000m3/s洪水条件下,河南东坝头以下河段发生夺河,直冲黄河大堤机率增大,一股水流自杨庄工程至四明堂顺流直下,威逼东明阎潭闸以上黄河大堤,已形成滚河河夺河的严重局面。另外辛店集以上几处工程被冲决或漫溢后,水流持续时间长,在滩地内顺溜沟形成多股横河、斜河直逼大堤,并顺堤沟河行洪走溜,对平工段的大堤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从“模型试验”资料和现场观测分析,高村~霍寨险工也有大股水流,向右岸滩地滚河,直冲张寨以下约5公里长的大堤,危及堤防安全。针对以上情况,为确保大堤万无一失,我们除了积极采取人防以外,更应该主动地采取滚河防护措施,保证重点工程的建设。
  2、完善、加固现有控导工程和滚河防护工程是防止滚河的有效途径
  河道整治工程自六十年代开展以来,经过多年的努力,基本上完成了控导护滩工程的布点建设,河岸边界条件逐步变化,河面逐渐缩窄,水流渐趋归顺,岐流逐渐减少,主流游荡不定的局面得到了基本控制,并按河道整治规划的流路朝好的趋势发展,已修建的工程经受住了几次大洪水的考验,特别是1982年大洪水期间菏泽市险工及控导工程未发生大的险情,除了工程的基础较好以外,这与控导工程的控溜作用密切相关,当主流受到控制约束在主河槽以内,溜势的下滑或上提基本上与设想的流路相一致,做到了防有目标,守有重点。洪水过后,河势趋于恢复涨水前的流路,这就是控导工程能够控制主流稳定河势,防止滚河,大水时发挥防洪作用的原因。
  从近几年的河势查勘和有关资料分析,兰考东坝头至东明新店集河段,现行河道比较规顺,大水时,禅房工程全弯靠溜,小水时两头靠河,若工程下首靠溜段加长,送溜能力将增强。菜集工程河势下滑,王夹堤工程靠河,特别是工程下首的几道坝首先靠河着溜,避免了单坝挑溜出大险的不利局面,也掩护了单寨、马厂工程因大水时冲垮工程而在此处发生滚河。因此续建王夹堤下延工程势在必行,以稳定大洪水河势。菜集工程的上延,该段河势逐渐规顺,多年脱河的大溜寺工程近几年汛后靠河,下首工程并靠溜,控制了河势,改变了靠滩岸导溜入新店集工程的状况。新店集至高村河段,当大河流量超过5000M3/S时,老君堂工程河势急剧下滑,目前虽然下延了28#、29#两道坝,但控溜段偏短,控制主溜能力弱,仍显“后气”不足,仍需要加强对工程下首的建设,以利于保障工程安全和河势稳定。
  从“模型试验”中看出,洪水期和落水期,贯台下首大河主溜北移,致使约30%~60%的主溜从东坝头下部杨庄险工处滚河,滚河主溜直冲谷营以下四明堂险工至阎潭闸以上大堤段,险工及防滚河坝数量很少,加之堤外地面更低,大堤比较薄弱,造成该段决堤的可能性极大。因此加速增建多处滚河防护工程已迫在眉睫。从试验图片也显示了大洪水后东明滩区大堤上滚河防护工程坝头处形成的巨大冲刷坑,显然对现有的滚河防护工程基础应进行全面加固。
  3、其他防滚河工程措施
  3.1有计划的自流和提水放淤相结合进行淤滩淤串,消除堤沟河,防止顺堤根走溜。
  东明黄河滩区面积大,加之修建了生产堤,缩窄了行洪河道,减少了洪水漫滩机率,大部分泥沙淤在两岸生产堤之间的河槽内。生产堤与大堤之间的滩地落淤减少,即使一场洪水过后,大部分泥沙已落到离河沿较近的滩地,流到大堤附近滩地或堤沟河的泥沙较少,造成了黄河滩唇高、堤根洼,再加上历年修堤筑坝取土,致使堤根处形成了宽达200~300m形成了堤沟河。整治这种河道。在修建工程的同时,必须配合滩区治理,进行淤临淤串,抬高堤沟河地面,减小滩面横比降防止滚河和顺堤走溜的危险。因此我们可用引黄自流淤临和低扬程大流量机泵提水相结合的方法,对堤沟河和大堤附近滩地进行放淤,这样既有利于防洪,也给今后大堤加高帮宽和筑坝提供了土源,同时也为沿黄滩区人民增加了可耕地面积,改善了滩地生态环境,支援了农业生产。
  3.2堵截串沟
  东明滩有串沟多条,宽度40~115m,深0、6~1、5m,为了防止大洪水时串沟集中过流,直冲大堤,在串沟的上游段进行堵截,每隔一定距离修筑土堰拦截水流,尽量利用含沙水流的作用使其淤填,或采用活柳锁坝,即在串沟上每隔一定距离植从柳,形成数道活柳坝进行缓溜落淤,淤填串沟。该方法简单易行,且投资少,见效快,易管理,达到堵截串沟的目的。
  3.3、防止滚河建议采取“上堵、下导,中间密”并用措施
  东明可能发生滚河,顺堤行洪,危机堤防安全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建议在即将进行工程加高加固的基础上,采取“上堵、下导,中间密”工程措施。
  “上堵”即为一是在杨庄险工下首滩地修建工程,堵截川沟洪水下泄入东明堤沟河;二是蔡集工程上延。根据河势观测分析,中小洪水时,蔡集上首几道坝靠溜,工程上延即可避免水流抄工程后路,又可对防止滚河起到一定作用。“下导”即为解决堤沟河下泄水流出路,避免格堤雍水,需在老君堂工程上首至黄河大堤之间修建一道导流堤,并布设若干道导流坝,确保行洪畅通及堤防安全。“中间密”既是目前现有滚河防护坝布设太疏,坝裆距最近为100米、最远为1700米。为使工程发挥作用,适当加密防护坝十分必要。
  3.4、积极推广活柳坝
  70年代黄河采用活柳坝工程治理堤河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当东明滚河防护坝在洪水期间以坝挡水时,坝前、后出现了冲刷坑。针对这一情况,建议推广活柳坝。即在黄河滩区易引起串沟的低洼地带以及顺堤行洪堤段种植活柳,即可有生态效益,又可透水增淤,增强落淤效果,改善低洼地带和堤沟河,从而提高工程的防洪能力。一旦活柳坝建设普及化,将会大大改善东明堤沟河状况,缓解洪水顺堤行洪能力,减轻洪水对黄河大堤的威胁,增加工程抗洪强度。
  山东菏泽游荡性河段最易发生斜河、横河,对大堤构成的主要威胁是冲刷坍塌,由于目前我们还不能完全预报和控制洪水,更无法预测一旦发生斜、横河后所造成的危害程度,因此必须在现有防滚河坝治理规划的基础上加快建设步伐,加固和完善控导工程,提高对大洪水的控制能力,使之形成一个滚河防护体系,防止出现堤内改道、危及堤防安全。
  1、滚河的可能性分析
  黄河下游东坝头以下至东明高村河道,属于宽、浅、乱的游荡性河段,主流摆动频繁,汊道多股,河道内多处出现心滩沙洲,一次洪峰过后可以使主流、支流互换其位或老槽淤平又出新河。该河段两岸堤距10~20KM,主河槽宽一般1250~3300m,滩地宽度3600~6000m,河道纵比降约1/6000。由于前些年滩区生产堤的修建,减少了洪水漫滩机遇,使滩槽原来趋于同步上升变为淤槽不淤滩,造成主槽淤积严重,形成了河槽高于滩面,滩面又高于两岸大堤以外地面,是典型的地上“悬河”。据有关资料分析。该河段滩区横比降一般为1/2000~1/3400,是该河道纵比降的2~3倍,大水期间一旦控导工程溃决或漫溢造成大溜改道,沿着滩区原已形成的溜沟或人工引水渠道,洪水顺势直冲大堤,造成顺堤行洪,危及堤防安全。从黄委会水利科学研究院二000年九月《东坝头至苏泗庄河段特大洪水预报模型试验报告》中可以看出,在大河流量15000~20000m3/s洪水条件下,河南东坝头以下河段发生夺河,直冲黄河大堤机率增大,一股水流自杨庄工程至四明堂顺流直下,威逼东明阎潭闸以上黄河大堤,已形成滚河河夺河的严重局面。另外辛店集以上几处工程被冲决或漫溢后,水流持续时间长,在滩地内顺溜沟形成多股横河、斜河直逼大堤,并顺堤沟河行洪走溜,对平工段的大堤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从“模型试验”资料和现场观测分析,高村~霍寨险工也有大股水流,向右岸滩地滚河,直冲张寨以下约5公里长的大堤,危及堤防安全。针对以上情况,为确保大堤万无一失,我们除了积极采取人防以外,更应该主动地采取滚河防护措施,保证重点工程的建设。
  2、完善、加固现有控导工程和滚河防护工程是防止滚河的有效途径
  河道整治工程自六十年代开展以来,经过多年的努力,基本上完成了控导护滩工程的布点建设,河岸边界条件逐步变化,河面逐渐缩窄,水流渐趋归顺,岐流逐渐减少,主流游荡不定的局面得到了基本控制,并按河道整治规划的流路朝好的趋势发展,已修建的工程经受住了几次大洪水的考验,特别是1982年大洪水期间菏泽市险工及控导工程未发生大的险情,除了工程的基础较好以外,这与控导工程的控溜作用密切相关,当主流受到控制约束在主河槽以内,溜势的下滑或上提基本上与设想的流路相一致,做到了防有目标,守有重点。洪水过后,河势趋于恢复涨水前的流路,这就是控导工程能够控制主流稳定河势,防止滚河,大水时发挥防洪作用的原因。
  从近几年的河势查勘和有关资料分析,兰考东坝头至东明新店集河段,现行河道比较规顺,大水时,禅房工程全弯靠溜,小水时两头靠河,若工程下首靠溜段加长,送溜能力将增强。菜集工程河势下滑,王夹堤工程靠河,特别是工程下首的几道坝首先靠河着溜,避免了单坝挑溜出大险的不利局面,也掩护了单寨、马厂工程因大水时冲垮工程而在此处发生滚河。因此续建王夹堤下延工程势在必行,以稳定大洪水河势。菜集工程的上延,该段河势逐渐规顺,多年脱河的大溜寺工程近几年汛后靠河,下首工程并靠溜,控制了河势,改变了靠滩岸导溜入新店集工程的状况。新店集至高村河段,当大河流量超过5000M3/S时,老君堂工程河势急剧下滑,目前虽然下延了28#、29#两道坝,但控溜段偏短,控制主溜能力弱,仍显“后气”不足,仍需要加强对工程下首的建设,以利于保障工程安全和河势稳定。
  从“模型试验”中看出,洪水期和落水期,贯台下首大河主溜北移,致使约30%~60%的主溜从东坝头下部杨庄险工处滚河,滚河主溜直冲谷营以下四明堂险工至阎潭闸以上大堤段,险工及防滚河坝数量很少,加之堤外地面更低,大堤比较薄弱,造成该段决堤的可能性极大。因此加速增建多处滚河防护工程已迫在眉睫。从试验图片也显示了大洪水后东明滩区大堤上滚河防护工程坝头处形成的巨大冲刷坑,显然对现有的滚河防护工程基础应进行全面加固。
  3、其他防滚河工程措施
  3.1有计划的自流和提水放淤相结合进行淤滩淤串,消除堤沟河,防止顺堤根走溜。
  东明黄河滩区面积大,加之修建了生产堤,缩窄了行洪河道,减少了洪水漫滩机率,大部分泥沙淤在两岸生产堤之间的河槽内。生产堤与大堤之间的滩地落淤减少,即使一场洪水过后,大部分泥沙已落到离河沿较近的滩地,流到大堤附近滩地或堤沟河的泥沙较少,造成了黄河滩唇高、堤根洼,再加上历年修堤筑坝取土,致使堤根处形成了宽达200~300m形成了堤沟河。整治这种河道。在修建工程的同时,必须配合滩区治理,进行淤临淤串,抬高堤沟河地面,减小滩面横比降防止滚河和顺堤走溜的危险。因此我们可用引黄自流淤临和低扬程大流量机泵提水相结合的方法,对堤沟河和大堤附近滩地进行放淤,这样既有利于防洪,也给今后大堤加高帮宽和筑坝提供了土源,同时也为沿黄滩区人民增加了可耕地面积,改善了滩地生态环境,支援了农业生产。
  3.2堵截串沟
  东明滩有串沟多条,宽度40~115m,深0、6~1、5m,为了防止大洪水时串沟集中过流,直冲大堤,在串沟的上游段进行堵截,每隔一定距离修筑土堰拦截水流,尽量利用含沙水流的作用使其淤填,或采用活柳锁坝,即在串沟上每隔一定距离植从柳,形成数道活柳坝进行缓溜落淤,淤填串沟。该方法简单易行,且投资少,见效快,易管理,达到堵截串沟的目的。
  3.3、防止滚河建议采取“上堵、下导,中间密”并用措施
  东明可能发生滚河,顺堤行洪,危机堤防安全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建议在即将进行工程加高加固的基础上,采取“上堵、下导,中间密”工程措施。
  “上堵”即为一是在杨庄险工下首滩地修建工程,堵截川沟洪水下泄入东明堤沟河;二是蔡集工程上延。根据河势观测分析,中小洪水时,蔡集上首几道坝靠溜,工程上延即可避免水流抄工程后路,又可对防止滚河起到一定作用。“下导”即为解决堤沟河下泄水流出路,避免格堤雍水,需在老君堂工程上首至黄河大堤之间修建一道导流堤,并布设若干道导流坝,确保行洪畅通及堤防安全。“中间密”既是目前现有滚河防护坝布设太疏,坝裆距最近为100米、最远为1700米。为使工程发挥作用,适当加密防护坝十分必要。
  3.4、积极推广活柳坝
  70年代黄河采用活柳坝工程治理堤河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当东明滚河防护坝在洪水期间以坝挡水时,坝前、后出现了冲刷坑。针对这一情况,建议推广活柳坝。即在黄河滩区易引起串沟的低洼地带以及顺堤行洪堤段种植活柳,即可有生态效益,又可透水增淤,增强落淤效果,改善低洼地带和堤沟河,从而提高工程的防洪能力。一旦活柳坝建设普及化,将会大大改善东明堤沟河状况,缓解洪水顺堤行洪能力,减轻洪水对黄河大堤的威胁,增加工程抗洪强度。
  山东菏泽游荡性河段最易发生斜河、横河,对大堤构成的主要威胁是冲刷坍塌,由于目前我们还不能完全预报和控制洪水,更无法预测一旦发生斜、横河后所造成的危害程度,因此必须在现有防滚河坝治理规划的基础上加快建设步伐,加固和完善控导工程,提高对大洪水的控制能力,使之形成一个滚河防护体系,防止出现堤内改道、危及堤防安全。
  南黄海潮成辐射砂脊群的面积约为20 000km2,以160°的角度从弓京港向海展开.它与以弓京港为顶点的辐聚辐散潮流场相伴而生.60余个钻孔揭示,毗邻海区辐射砂脊体系的江苏沿岸平原上存在一个面积约3 000 km2潮成砂区,其顶点位于东台,同样呈扇形以130°的角度向东展开.在潮成砂区内潮成砂质沉积单元位于冰后期海侵型砂坝-湖沉积层之上,二者之间具明显的冲刷面.砂坝-湖沉积层位于晚更新世基底硬粘土层之上,二者之间有较长的沉积间断.潮成砂沉积层上覆潮坪沉积层,二者呈渐变关系.以潮成砂层底部的侵蚀面为界,其下为海侵序列,其上为海退序列.古潮流的研究揭示,潮成砂区内同样存在辐聚辐散的古潮流场,其顶点位于东台附近.由此推断,沿海平原的潮成砂区内也是辐射状潮成砂脊体系,它形成于全新世海退时期.由于长江和黄河三角洲的前展,以东台为顶点的潮成砂脊体系逐渐暴露成陆.陆上和海域潮成辐射砂脊群形成于相同的潮汐动力环境,但处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前者形成于全新世中期,后者发育于全新世晚期.矿物分析揭示,陆上和海区的潮成辐射砂脊体系主要由长江和黄河沉积物组成,其中长江沉积物由南向北运移,且时间较早;黄河沉积物由北向南运移,时间较迟,这种泥沙的运移趋势一直延续至今.随着海平面上升趋于减缓,长江三角洲增长,江苏海岸线向外推进,苏北潮成砂区逐渐出露成陆.1128年黄河由苏北入海,大量的黄河沉积物的加入,加快了本区海岸线的推进速度.潮成辐射砂脊体系与辐聚辐散的潮流场相伴而生,全新世最大海侵以来,辐聚辐散的潮流场的位置曾经历三次变化,第一次以长江古河口湾为顶点,第二次位于现今陆上潮成砂区,第三次位于以弓京港为顶点的现代海域,代表了潮成辐射砂脊体系发育的三个阶段.只是长江古河口湾的潮成辐射砂脊体系由于河流的巨大改造作用,可能未很好保存,至今未发现典型的辐射砂脊体系.
  参考资料:http://www.wanfangdata..cn/qikan/periodical.Articles/gdlxb/gdlx2004/0401/040105.htm
  呵呵,这么详细,辛苦死我啦,终于看到成果啦!

网友回答

被河水冲来的小石子和沙子沉积下来就成了沙洲,涨水的时候会被淹没.
  例子:崇明岛是由长江下泄的大量copy泥沙在河海交互作用下,不断沉积而形成的。长江流域下泄的大量泥沙,在长江入海口处,由于江面骤然开阔,zd流速降低,加上海潮顶拖,咸淡水交汇等因素发生沉积,形成河口小滩,继而发育成沙岛。崇明岛就是在无数沙洲的形成演变过程中逐渐发育而成的。因此,在地貌类型上,它是典型的河口冲击岛屿。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