蠡湖之夜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8-04 07:15:5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蠡湖之夜--海笑  黑夜的帷幕,拉上了,拉上了。美丽的蠡湖和它身旁的园林,变得隐隐约约,那山,像山又不像山,倒像一幢巍峨的建筑;那10层大厦,像楼又不像楼,倒像一座挺拔的小山;那高耸的松柏、魁伟的银杏和伞状的梧桐,像魔术家变幻出的灯塔、粮囤和风车;连那长方形的游泳池、台阶式的跳台和宅旁边的7层宝塔都被抹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平静的蠡湖像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我真想纵马疾驰,扬鞭前进。  忽然,一轮银月,钻出云间,高挂浩空,将它淡淡的月光铺洒在蠡园的亭台楼阁上,铺洒在湖滨饭店的玻璃窗上,铺洒在假山上,林阴道上;然后,它自己却一头栽进清清的、凉凉的湖水中,像白帆在蠡湖上缓慢地航行。  黑丝绒似的帷幕被天上的月和湖上的月同时揭开;随即,天上的月和湖上的月又为这夏夜拉上二道幕,这是白色的透明的纱幕,它用清淡的素色,把蠡湖和园林打扮得更加秀丽和妩媚,一切都变得淡淡的,淡淡的,泛着银白色的光,一切都变得更加迷人和富有诗意了。  我像个夜游神似的在湖边漫步,在园中走着,我不知自己是走进了梦中,还是在梦中走到了这儿。已是万籁俱寂的深夜了,我却毫无倦意,那有空调的、铺着绿毯的房间,那柔软的席梦思床,竟不能诱惑我去就寝,我在月光下的湖边留连忘返了。  我恍恍惚惚,好像看见一个古代国色天姿的美女分开湖水,飘然而出,她莫非就是曾使吴王夫差为之倾倒也为之亡国的西施?她为自己的祖国建立了奇功异勋,在越王勾践打进吴都后,又和范蠡一起泛舟太湖,来到这五里湖上,使这五里湖获得了一个美丽的名字--蠡湖。我宁愿相信西施后来成了陶朱公的贤内助,而不愿相信她又被范蠡沉入湖底(为的是怕她再蛊惑越王)的传说。你看,她现在不正在翩翩起舞么,那明山秀水、亭台楼阁,不都是她舞台上的布景和道具么?  起风了,树影婆娑,湖水喧哗,白帆不见了,明月变成一湖,风更大,树动枝摇,松涛呼啸,惊涛拍岸,白沫飞溅;原来那恬淡的、静谧的梦境不复见了。蠡湖像一个满腹怨念的女人在向天泣诉,向地哀鸣。这使我又相信了西施果真被范蠡沉入湖底的传说。历史上的君王,有几个能与患难过的臣僚同享富贵?有几个不掩过饰非,不委罪于人?!  我快快地回到5楼的卧室,浮想联翩,不能成寐。翌日凌晨,当外面还是迷漾一片时,我又临窗眺望,我发现对岸过去荒凉的山麓,高楼大厦,灯火无数,尽管这些建筑与美丽的蠡湖风光不太和谐,但它昭示了新时代的到来,这是一个振兴中华、建设中华的时代,惊涛骇浪、声震如雷的蠡湖,多像是这新时代的一匹骏马,它正向远山驰去,那山后面的300里太湖和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不正是它任意驰骋的疆场!  啊,我爱蠡湖,我爱这蠡湖的夏夜。[文旨提示]  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以诚挚的情感,由衷地赞美了“蠡湖之夜”的美丽动人,并把对景物的赞美延伸到对时代的歌颂,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秀美景色的热爱和对祖国美好未来充满信心的思想感情。(1)作者在描写“蠡湖之夜”时首先抓住哪些景物来写?突出了什么特点?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章的第2、3自然段是写蠡湖的月色突出了什么特点?如果用《岳阳楼记》里的句子来概括应选择哪两句。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2自然段共运用了几种修辞手法,选择判断正确的一项:[  ]A.拟人  夸张  排比  比喻B.排比  拟人  夸张  借代C.拟人  排比  比喻  借代D.夸张  排比  比喻  拟人(4)文章第5自然段作者“宁愿相信西施后来成了陶朱公的贤内助”的传说,可第6段又说“我又相信了西施果真被范蠡沉入湖底的传说。”这前后不矛盾吗?请选出分析判断正确的一项:[  ]A.不矛盾。因5、6段所写景物不同,所以作者的想法也不同。B.矛盾。说明作者对这一古代传说不够了解,思维不清晰。C.不矛盾。作者的思绪是随着自然景物的变化而变化的。D.不矛盾。作者前后不同的看法取决于作者的写作目的:前者意在抒发作者追求美好的情怀;后者意在给人们以启示,世事难料。(5)文中处应填入词语,选择正确的一项:[  ]A.迷迷惘惘 朦朦胧胧 粼粼波光 影影绰绰B.朦朦胧胧 迷迷惘惘 粼粼波光 影影绰绰C.影影绰绰 迷迷惘惘 粼粼波光 朦朦胧胧D.影影绰绰 朦朦胧胧 粼粼波光 迷迷惘惘

网友回答

答案:解析:
  (1)①首先抓住蠡湖岸上的景物,山、楼房、松柏等加以描写。;②突出了夜幕下蠡湖的静谧,朦胧与雄奇的特点。(这道题的第一句只要认真阅读文章第1自然段的内容就可以答出,意在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第二问是考查理解归纳能力,回答这道题要从文中的三个点去把握,一是文题,文题是“蠡湖之夜”,要抓住“夜”字;二是文章头两句,这是对这一段景物描写的总括,其特点是隐约,朦胧;三是抓住文章重点词句,如巍峨,挺拔,一望无际,从中得出“雄奇”这一点。)  (2)①月色的蠡湖明朗而又朦胧,清淡而又妩媚;②静影沉壁,浮光跃金(这道题的第一问仍是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可参看第一题第二问答案提示,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迁移能力,《岳阳楼记》虽是初中教材中的篇章,但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里面诗一样的语言被众多人所传诵,作为高中学生亦该掌握。)  (3)C(这道题的难点在于对“借代”这一个修辞的发现,因为它含在比喻和拟人之中,第2自然段最后一句:“它自己却一头栽进清洁的,凉凉的湖水中,像白帆在蠡湖上缓慢地航行。”其实这一个句子就用了三种修辞,一个“栽”字使其拟人化,又将其比作“白帆”,可“白帆”又不能航行,显然这“白帆”是“船”的借代。)  (4)D(这道题是考查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回答这道题要认真阅读这两段文字,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然后加以准确判断。文章的开篇直到第五自然段主体是写蠡湖的美,作者的写作意图自然是要表达自己对美好事物的钟爱与追求,所以他信其前者。然而自然界是变化莫测的,作者由这眼前瞬间变化了的景物又联想到历史史实,不禁发出慨叹,感知世事难料,因此又推翻了先前的想法,意在给人以启示。)  (5)B(这道题是考查学生对特定情境下词语的运用。这四个词组如不仔细斟酌会觉得“迷迷惘惘、朦朦胧胧、影影绰绰”意思相近,但如结合课文就可以区别,“迷迷惘惘”是用来表达心境的,“朦朦胧胧”是用来描写月下或夜幕下之景的,根据这具体的语境自然会确定出选项为B。)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