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则文言文,完成下题。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有兄仲同居。以资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旋拜公车令。顷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其后拜释之为廷尉。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注】,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恕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跌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错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其后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之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久之,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是时,中尉条侯周亚夫与梁相山都侯王恬开见释之持议平,乃结为亲友。张廷尉由此天下称之。后文帝崩,景帝立,释之恐,称病。欲免去,惧大诛至;欲见谢,则未知何如。用王生计,卒见谢,景帝不过也。 【注】跸:读b
,帝王的车驾。也指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行人通行。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因前言便宜事 便宜:便利,方便B.吾马赖柔和 柔和:性格温柔C.奏当弃市 弃市:在闹市处死,并暴尸街头D.乃结为亲友 亲友:亲戚、朋友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廷尉乃当之罚金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B.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C.中郎将袁盎知其贤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D.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3.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卑之,毋甚高论 称代前文的“乃请徙释之补谒者”。B.薄太后闻之 称代前文“劾不下公门不敬”一事。C.属之廷尉 称代前文“从桥下走出”惊马的人。D.文帝与太后言之 称代前文释之不同意文帝对盗玉环者“致之族”一事。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释之“持议平”的一组是①久宦减伸之产,不遂②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③遂劾不下公门不敬④一人犯跸,当罚金⑤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⑥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 ]A.①③⑤B.③④⑥C.②⑤⑥D.③④⑤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释之和他的二哥在一起生活,靠二哥的家产做了骑郎,后来袁盎举荐他补任谒者,文帝认为他有政治头脑,就授予他谒者仆射的官职。B.张释之在担任延尉后,认为廷尉的职责是秉公审案,即使有人触犯皇家权威,也只能据实循法判决,而不能违律加重处罚。C.汉文帝作为一代仁君,能知错即改,如“廷尉当是也”的“言”,“乃许廷尉当”和向臣下“免冠谢”的“行”,都能说明这一点。D.文帝死后,张释之想到自己在担任公车令时曾得罪过当时的嗣君即现在的景帝,非常害怕。在向景帝请罪后,景帝没有责怪他。
网友回答
答案:C;D;A;B;C解析: (这段文言文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中间有删节,为使删节后的语意连贯,对文中个别字作了改动。) 1.C(A.便宜(对国家)有利,认为有利。B.柔和驯服、不暴烈。题中释语有“性格”一语,“性格”只能用于人,不能用于动物。D.亲友亲密的朋友,“亲友”是偏正关系,不是并列关系。) 2.D(D项两个“是”均有“这”的意思,是指示代词。A项两个“乃”依次为“却”和“才”,前者表转折,后者表承接。B项两个“因”,依次为“趁(便)”和“沿袭”。C项两个“知”依次为“了解”和“管理”。) 3.A(A项中的“之”应指代前文中的“便宜事”。“卑”的意思是“低”,引申为“使……简单”一些,即使谈论的话题切实一些(不要高谈阔论)。) 4.B(这道题的难度在于题眼尽管有“持议平”中的一个“议”字,但所设置的正确选项并未全部直接引用张释之的话,而是以其行来表现其“持议平”。) 5.C(文帝“免冠谢”的对象是薄太后,不是他的属下。D项的“嗣君”即“太子”,张释之担任公车令时,弹劾的“太子”就是日后的景帝。) 参考译文 廷尉张释之是堵阳人,字季。他有个二哥张仲和他一起生活,他因为有二哥的家产而当了骑郎,事奉孝文帝,十年时间没有升迁,没有什么人知道他。张释之说:“长久做官会损耗兄长的家产,于心不安。”想自请免官回家。中郎将袁盎了解到他很贤能,舍不得他离开朝廷,于是请求调任张释之补任谒者这一官职。张释之上朝完毕,趁便上前进言认为有利于国家的事情。文帝说:“把要讲的事讲具体、切实一点,不要高谈阔论,是要能在现在就可以实行的。”于是张释之就谈论秦汉间的事,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和汉朝兴起的原因,谈了很久,文帝称赞说分析得很好。于是任命张释之为谒者仆射。不久又任命他为公车令。过了不久,太子和梁王一同乘车上朝,经过司马门时没有下车,于是张释之追上来拦住太子和梁王,不让他们进殿门。并控告他们不在司马门下车是犯了不敬的罪,并上报朝廷。薄太后听到了这件事,(追问下来,)文帝脱下帽子(向薄太后)请罪说:“我教育儿子不够严谨。”薄太后于是派使者秉承诏令赦免了太子和梁王。然后他们俩才得以进入。文帝因为这件事认为张释之与众不同,就任命他为中大夫。在这之后又任命他为廷尉。不久,文帝出行途径中渭桥。有一个人从桥下跑出来,使文帝驾车的马受了惊。于是下令骑士捉住那个人,交给廷尉治罪。张释之审问这个人,这人说:“我是一个乡下人,来到这里,听到清道戒严,就躲到桥下,过了很久,以为皇上已经过去,就出来,看到皇上的车马和銮驾,就跑了。”张释之上奏应判的刑罚,说一个人犯了清道戒严的禁令,应处以罚金。文帝大怒,说:“这个人亲自惊了我的马,我的马幸好驯服,假如是其它的马,难道不跌伤我吗?可是廷尉却只处以罚金!”释之说:“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共同遵奉的。现在依这样判定而又更改加重处罚,这样法令就不会取信于民了。再说在当时,皇上假如立即把他诛杀了,也就罢了,如今既然交给廷尉处理,而廷尉是天下公平之所在,一旦执行有倾斜,天下使用法律时就任意取轻或取重,老百姓把自己的手脚放在哪里好呢?希望陛下明察。”过了很久,文帝说:“廷尉这样判定是对的。”在这之后,有人偷了高祖庙内神座前的玉环,被抓住,文帝大怒,交付廷尉惩办,张释之依照法律中关于盗窃宗庙服饰器物的条文向皇上禀报,奏请判处死刑,文帝(认为判轻了,于是)大怒道:“那人胡作非为,竟敢盗窃先帝宗庙里的器物,我把这人交给廷尉的想法,是要灭他的族,可是你却依据法律上奏给我,这不是我用来恭敬承奉宗庙的本意。”张释之脱下帽子叩头谢罪说:“依照法律这样判决够重的了,况且斩首和灭族同样是死罪,但以犯罪轻重的程度而论有差别。如今盗窃宗庙里的器物就灭他的族,如果万一有愚蠢的百姓偷挖了长陵的一捧土,陛下又如何给他施加刑罚呢?”过了很久,文帝和太后谈起这事,才批准了廷尉的判决。这时中尉条侯周亚夫和梁国的相国山都侯王恬开看到张释之掌握法律、谈吐都很公正,于是和他结为亲密朋友,张释之于是受到天下人的称颂。后来文帝驾崩,景帝即位,张释之很害怕,便推说有病,想辞职离去,怕招来杀身之祸;又想进宫谢罪,却又不知道后果如何。(后来)采用王先生的建议,终于晋见景帝当面谢罪,景帝没有责怪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