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而不折的作文素材,傅苹的书籍争议

发布时间:2020-07-10 06:27:25

弯而不折的作文素材,傅苹的书籍争议

网友回答

一、议论文知识
    1、特点: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可兼用其他表达方式;以鲜明的态度表明观点或主张;以充分的材料证明其观点或主张。
    2、要素:论点--对所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观点态度;论据--对论点进行证明的材料依据;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3、分类:立论,从正面阐述其观点,驳论,对反面论点进行驳斥,确立其正确的观点。
    4、结构:基本结构,引论,本论,结论,论证结构,并列式,对照式,总分式,
    5、方法: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类比法,对比法。引申法。
    例证法:运用典型事例证明论点。
    引证法:引用经典或名言、谚语等证明论点。
    喻证法:借助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论点。
    类比法:用另一同类事物或事例比较说明论点。
    对比法:用反向例子或事理比较说明论点。
    二、议论文常见模式
    第一种:总分式(或称总分总式)
    论说文的全文总体结构一般都是这种结构模式。论证方法一般都要在中心论点的统率下,确立几个从属于中心的,即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分论点,然后通过对分论点的逐一阐述,使中心论点得到深刻有力的证明。因而论说文全文结构,往往是"总--分--总"式。议论文几乎篇篇皆是这种结构模式。
    第二种,并列式(又叫板块组合式)
    并列式结构特点是,论证的层次作横向展开,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开列的,也就是分论点从不同角度、不同的侧面对中心论点或论述的中心问题展开论证,使文章呈现出一种多管齐下、齐头并进的格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1333239313535局。并列式的各个分论点,其先后次序有时可以前后互换;它们看起来是各自独立的,其实是紧密相关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例文:
    细节的魅力
    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话,看历史要看大势,看形势要看主流,看人物要看大节。这自然没错。但小事、细节也以其生动、直观、真实的特点而显得更鲜活,更有魅力,为人所喜闻乐见,津津乐道,而且也可由小见大,见微知著。
    细节可定胜负。中日甲午海战前,日本间谍化装到中国军舰上侦察。当时,中国的军舰在吨位、数量、火力上都胜于日本,举国上下一片陶醉,以为中日海战,中方必胜无疑。可是中国军舰的炮塔上居然横七竖八晾着短裤、袜子,日本间谍就把这细节写在情报中,并分析道:这是一支纪律松弛,管理混乱的军队,人会有强大战斗力。果然,海战一开,中方惨败,几乎全军覆没,先进的军舰也都成了日军的战利品。
    细节可知兴衰。抗日战争期间,华侨领袖陈嘉庚率团到国内访问,他先到国统区,国民党用一顿800大洋的盛宴来款待;他后到延安,毛泽东则用几元钱的家常便饭为他接风。一奢一简,使他看清了国民党"前方吃紧,后方紧吃"不可挽回的腐败堕落,看清了共产党同仇敌忾、艰苦抗战的勃勃生机。从此,他认定中国的前途就寄托在中国共产党身上,于是,就坚定不移地站在中国共产党一边,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朋友和中国革命胜利的见证。
    细节可见精神。提到雷锋,人们会想起他那补了又补的袜子。他给敬老院送去的一块月饼;提到孔繁森,就会想起他去世后口袋中仅有的八元六角钱;提到朱德,就会想起井冈山上他的挑粮扁担;提到贺龙,就会想起长征路上的金色鱼钩……这些英雄伟人做过的大事,说过的名言,人们可能记不清了,可是,他们的一些生活细节却会让后人永远难忘,他们的伟大精神也就通过这些不起眼的细节永驻人心。
    细节是华美乐章的一个音符,细节是鸿篇巨制的一个单词,细节是万顷波涛中的一朵浪花,细节是万仞高山上的一个石子。"一滴水可映出太阳光辉",欣赏细节,把玩细节,会发现,小小细节,魅力无穷。
    评:本文中间三个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它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对中心论点"细节有魅力"阐述其理由--为什么?
    第三种:递进式
    递进式的结构特点是分论点之间的关系不断递进。论证的层次向纵深展开,一层比一层深入地提示论题的内涵,使中心论点得到深刻的阐发,其作用是分析透彻,说理深刻。它们的先后次序一般是不可以互换的。意思是一层一层先后蝉联的。
    例文
    诗意地生活
    07年高考湖南考生
    太阳每天东升西落,行人每天匆匆而过,我们都在看似平静的生活里奋力的拼搏。若说诗意地生活,在我看来并非海明威仰望乞力马扎罗之雪时的浪漫,不是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寂寞。而是在纷繁现世之中,留一方净土种理想,然后一刻不停去奋斗,直到收获人生一片金黄麦田。
    理想。是第一层境界;"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是理想点燃星星之火,是理想洗去茫茫尘埃,是理想让我们一眼望断天涯,开始追寻之旅。泰戈尔曾说:"我诗中的天堂正是我心中的理想。"正是心中有理想才会奋力去追诗意的天堂。诗意地生活,首先要有一个理想,不论它是黯淡还是光辉,也不论它是渺小还是伟大,若无理想,春天的繁花如何盛开出绚烂,夏日的星辰如何闪烁银辉,人生之路,如何扬帆起航,冲得一片诗情?
    奋斗。是第二层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在《风》中诉说对伊人的思念,生活的诗意,等待奋斗去实现理想。现出中,诗意地生活,便是拿起奋斗的斧劈开理想的石,卷起千层浪来比万丈豪情。昔秦始皇定下一统天下的理想,便每一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南制百越,收为象郡。奋斗的脚步一刻都不曾停止,终于待得麾灭六国,横扫中原的壮观场面。奋斗让理想熠熠生辉,让人生之路越走越宽,承起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潇洒自由,踌躇满志,擎起人生一片艳阳天。这等人生,谁人敢说不诗意?
    收获。是第三层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奋斗之泉灌理想之田,秋天,便是收获的季节。这一片金黄的麦田,折射出一段闪亮的人生之路。且不论这"麦田"是大是小,也不说这收获是否等值付出,只要是收获,便已是一种结果,成功了便收获鲜花与掌声,失败了,便收获一段经验几多教训,然后从头再来。就像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说:"活一世,就像作一首诗,你的成功与失败都是那片片诗情,点点诗意。"收获,是收获理想,收获奋斗,收获一段诗意的人生。
    我们的生活虽不似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但理想让它明亮,奋斗让它真实,收获让它有一片金黄的款款诗意。
    用执着打破命运的锁,让生活活出诗意,种下理想,不懈奋斗,相信终会有"雁引秋心去,山衔好月来"的收获。
    评:本文运用层进式。中间三级理想、奋斗、收获一层层深入,先后层次不可互换,另外,本文文采斐然,诗意盎然,"拿起奋斗的斧辟开理想的石"等比喻句用得新颖贴切。三是材料新鲜,积累丰厚,文章用到的材料,古今中外不下10处。
    第四种对比式(论证结构)
    对比式论证,指文章从正面和反面取材、论证,也即"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各层次既独立又相互支撑,全方位地对问题进行论述。
    例文:
    宽恕别人,就是解放自己
    当一只脚踏在紫罗兰的花瓣上时,它却将余香味留在了那只脚上。这就是宽恕。
    一个精神病人闯进了一位医生的家里,开枪射杀了他三个花样年华的女儿;他却仍为精神病人治好了病。这也是宽恕。
    多一份宽恕,多一位朋友。多一份仇恨,多一个敌人。
    宽恕别人,就是善待自己,仇视别人就是仇视自己。
    宽恕别人,就是解放自己,心灵一片纯净。
    评:作者没去论述宽恕的必要性,重要性等等,而是紧紧围绕着"选择",反反复复地说出"选择宽恕"的好处,和"选择仇恨"的恶果。通过一次次的对比论证,让人接受"宽恕"的心灵选择,而抛弃"仇恨"的心态。
    第五种,启感式(论证结构)
    启是启示类,感是感想类。共同特点是先叙材料,后发感想。感想类还可边读边感,如文学评论。根据材料写议论文的基本写法是先叙材料后发感想。这种写法由"引""证""联""结"四步构成
    例文:
    可以填平鸿沟
    某校高二(1)学生暑假想承包一个冰柜,既可尝到课本外的知识又可减轻家里经济负担,但良好的想法、一腔的热情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因而伤心已极,离家出走。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父母与孩子之间思想上已出现了一道鸿沟。由此我们不得不发出呼吁:两代之间应互相理解。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年轻的一代容易接受新事物新观念。他们的想法、做法都与上一代有着这样那样的不同,这时父母不应该一概否定他们甚至责骂他们。时代不同了,我们怎能要求孩子一成不变呢?作为父母,应与孩子多接触,多了解,不要让彼此的距离越拉越远,形成一道真正不可逾越的鸿沟。同样,作为孩子,也应设身处地地为父母着想。也许他们是有点守旧,不大能接受全新的东西,但他们是出于一片关心。记得报载一初中女学生成绩不好,常受父母责打,终因厌世而自杀。她死后,父母哭得死去活来。若她的父母真的不关心她,又怎会如此之伤心呢?因此,多与父母沟通,多告诉父母自己的想法,两代人的思想就会自然而然地融合在一起。
    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思想上的差距,这已不是一个罕见的现象,为此而离家出走,弃世自杀的孩子时有所闻。唯今之计,父母所该做的是少一点严厉的批评、打骂,多一点真诚的关怀,而孩子则该多体贴父母,理解父母的心情,切不可轻易悲观厌世。
    从一个中学生的离家出走,我们应该警惕,不可再让那条"沟"广大下去理解,理解与热忱,是填平它的唯一途径。鸿沟,是可以填平的,但需要两代人共同的努力。
    本文为典型的"引--议--联--结"的结构形式。引材料,简明扼要;明观点,要言不烦;发议论,情理相生;联现实,有的放矢;作结论,善于照应。观点鲜明,结构严谨,标题形象,语言准确。
    第六种:比喻式(论证结构)
    比喻式认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
    例文:
    象棋哲学
    象棋,确实是一个富于智慧的发明。一盘棋就是一个小的规范社会,每个棋子都有自己的行为规范;车行线、马行日、象飞田、炮打隔山子,小卒子一去不复返……正因为各有各的行为规范,大家都按规矩办事,才使这个小社会有条有理,妙趣横生,使下棋的人百下不厌,其乐无穷。
    下棋的人必须按棋的规矩办事,这是获得棋趣的前提,假如有人不讲究规矩,随心所欲,来邪的,要横的,这棋局就会乱了套,其中的乐趣也就烟消云散了。
    规则是象棋的根本,在规则之内,下棋的人可以运用自己智慧,可以灵活地调兵遣将,一招一式都显示着自己的谋略和思考,因而在小小象棋盘中,在规则的基础上,任人想象,任人发挥,变化莫测,极为有趣。
    象棋的基础是规则,规则的基础是公平。包括老将在内,都有严格的行为规范,并不折不扣地执行。
    棋局中没有闲子,每个棋子都有自己明确的职责,或负责进攻,或负责守卫,或负责配合,总是各司其职,没有一个滥竽充数的。棋子一致对外,同仇敌忾,从不搞"窝里斗"不干勾心斗角,同室操戈的蠢事。为了大局的胜利,每个棋子都随时准备做出牺牲。……
    这种棋局中的哲学已经超越了原始的竞技范畴,它暗示给世人的是谋生之道,为官之道。对于一个口口声声标榜热爱法制的社会,游戏规则就是平等,就是没有法外之外、权外之权,这一条适合于平民百姓,也适合于国家之首。
    推荐你到一个网站上去看看,幻音教育网,那里有大量的满分作文、作文素材和写作技巧指导的资料。还有在线回答,即时解决你心中的疑问。是个对学习很有帮助很不错的网站

网友回答

傅苹出版了回忆录《弯而不折》(Bend, Not Break),讲述了她从中国劳改队到美国创新企业家的人生历程,重温了那段她称为“恐怖”和“治愈”的经历。
  并在书中提到,她在校期间曾受到“手指检验”是否怀孕、被学校官员逮捕和审讯等不公正待遇,引发境内外媒体广泛关注。 2013年6月11日:
  针对傅苹回忆录《弯而不折》中出现的诸多违背事实的描述,傅苹母校苏州大学已在其官方网站发表郑重声明,全文如下:
  近期,有不少关心该校的海内外校友和朋友给该校来函来电,提及该校中文系78级校友傅苹撰写的回忆录《弯而不折》(Bend, Not Break)中,有多处与当时事实完全不相符合的表述。该书已于2012年12月31日正式出版,因此对我们国家及苏州大学的声誉造成极坏影响,也引起了海内外校友和朋友的极大愤慨。
  收到来信来电后,该校立即成立了由相关部门、学院、老师组成的调查小组,对傅苹在校读书期间的学籍档案等进行了认真核查,向傅苹的老师和同班同学进行了了解和访问,得出的基本结论如下:
  一.关于傅苹在该校的学习经历。
  傅苹,女,1958年生,南京籍高考生,于1978年9月进入江苏师范学院(苏州大学前身),专业是中国语言文学。1982年3月16日办理退学手续,未获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在读期间,多次无故旷课,违反学校学籍管理规定,影响恶劣,学校曾于1981年10月给予其行政记过处分。
  二.关于傅苹在1978年到1982年四年本科期间修学英语的问题。
  傅苹在书中提到,她去美国之前只认识三个英文单词。我们核查后的结果是:1978年10月—1979年7月,其英语成绩为“优”,1979年9月—1980年7月,其英语成绩为“88”分,两次考试成绩在班内均属中上等水平。英语是学生的必修课。
  三.关于傅苹毕业论文的问题。
  傅苹于1982年3月从江苏师范学院退学,所以在毕业生名单中未见其名字,在档案中也未见其毕业论文,也没有她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此外,江苏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论文都是以文学和语言学为研究对象,而不会涉及“杀害女婴”这一涉及社会学的内容。
  在其就读期间,78级同学没有任何人涉及刑事事件,其被投入监狱之事更是子虚乌有!其组织社团被逮捕之事也是一派谎言!
  四.关于“手指检验”计划生育的问题。
  根据苏州大学多位教师(这些教师包括她的同班同学、班主任、中文系领导)证实,学校从未用这种侮辱性的手段对女生进行相关检验,当然更谈不上得到党委领导的支持。傅苹如此编造谎言,是对78级所有同学的侮辱!
  根据上述调查结果,该校认为傅苹在书中所写内容严重失实,不仅损害了苏州大学的名誉,也使我们国家形象受到损害,我们将保留追究的权利!
  同时,我们也再一次感谢社会各界关心、维护国家形象和苏州大学名誉的有识之士。苏州大学办学113年以来,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社会,30多万毕业生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其中不乏各行各业的骨干和杰出人才,也有许多毕业生离校后心系母校,感念师恩,以捐资助学、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等多种形式回报母校培育之恩。苏州大学也不乏留学海外的赤子,他们在异国他乡努力奋斗、成绩斐然,不仅赢得良好的社会地位,也为母校增光添彩。他们异域拼搏之时能常念母校深恩,各尽所能,为母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方面提供帮助,开拓渠道,诚心切切,不求回报,使母校深感欣慰和骄傲。这些事实又岂是个别别有用心之人能妄言抹杀的?
  感谢各位校友和朋友对苏州大学的关注和关心!
  苏州大学
  2013年6月11日
  2013年6月14日:
  自6月11日苏州大学发布关于傅苹的官方声明后,已经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许多媒体和广大校友纷纷来电询问学校下一步如何妥善处理此事,多家媒体强烈要求来学校进行专门采访。其实自傅苹造假风波产生以来,我们一直在试图与傅苹本人联系,希望她正视各方提出的合理的批评意见,用适当方式收回她在回忆录中的谎言,还苏州大学及在其书中伤害过的人们一个清白和公正,这也是苏州大学对曾经在校学习过的校友的爱护之意。可是傅苹本人却置之不理,并在后来的演讲和采访中继续说谎,这已经激起了苏州大学校友和在校师生的共愤,激起了许多有良知的中外人士的共愤。在此情形下,苏州大学不得不采取相应措施,发表了第一份官方声明,以正视听。
  第一份官方声明发表后,各界反响非常强烈,现在为回应各界要求,同时也考虑到事态紧急,苏州大学现发表第二份官方声明,内容如下:
  1、学校本可在第一份官方声明的同时出具相关证据,因涉及傅萍个人在苏州大学的学习和生活记录,暂时不便公开发布,但可以随时接受媒体和有关人士的采访,并在认为有必要时公开发布相关材料。傅苹当时在苏州大学的辅导员老师和有关师生也可以直接接受采访。我们欢迎中外媒体前来苏州大学采访。
  2、诚恳希望傅苹能够勇敢地站出来公开应对苏州大学第一份官方声明所列事实,同时公布她宣称所获苏州大学本科和硕士的相关学历和学位证书,如果不肯应对,且无法提供上述文件,那就必须收回自己所说的谎言。
  3、苏州大学愿意在有关中外媒体参加,包括她的出版商和关心此事的各方人士均可参加的场合与傅苹进行直接公开对话,以便澄清真相。 希望傅苹能够响应这样的要求,尽快与我们联系确定对话的时间和地点。
  4、如果傅苹不能够回应苏州大学的上述要求,苏州大学已经在起草律师函件,律师函将直接寄达傅苹本人,要求她对损害苏州大学名誉的行为进行公开道歉和必要的赔偿。同时苏州大学将在中美两国的报纸和网站上发布致傅苹的公开信,要求傅苹撤回自己的谎言并道歉。如果傅苹拒不理睬上述要求,苏州大学将在中国和美国两国对傅苹提起法律诉讼。
  5、美国图书馆协会(ALA)2013年年会将于6月29日邀请傅苹在大会上发表演讲并将向全美国12万家公共图书馆推荐那本充满谎言的自传。虽然ALA是可以自由发言和讨论的场所,但决不是可以让谎言作者自由地让谎言变成真理的地方,即使在美国这也是不能允许的。为免毒害美国青年一代和对全世界产生恶劣影响,苏州大学强烈呼吁ALA取消对傅苹的邀请,不予推荐她的书。如若真的发生上述事件,该校将向ALA发出严重抗议,并立刻公布傅苹造假的全部证据。
  特此郑重声明,敬请各方关注!
  苏州大学
  2013年6月14日
  2013年6月20日:
  2013年6月20日,苏州大学就该校78级学生傅苹造假事件向媒体进行通报,出具相关材料证明傅苹学位造假,并称因某种原因,应傅苹本人和其母亲的强烈要求,于1982年3月16日办理退学手续。
  当日,苏州大学学术报告厅内云集了来自海内外的数十家媒体,及傅苹当年的老师、同学。苏州大学新闻中心陈进华出具了一份傅苹当年在江苏师范学院(苏州大学前身)的学籍档案卡及该校出具的学生学籍变动情况说明书。
  据这两份材料显示,傅苹,女,1958年生,南京籍高考生,于1978年10月进入江苏师范学院,专业是中国语言文学。该校新闻中心主任陈进华介绍,在这份82年出具的学生学籍变动情况说明书中明确记录:“中文系,78级学生,女。本人及其母亲坚持要求退学,多次劝说无效,态度十分坚决,鉴于以上情况,经研究,同意其退学,已于三月十六日办理退学。”
  “傅苹自己在多出地方均介绍自己是苏州大学学士、硕士和南京大学博士,经向南京大学查证,南京大学博士毕业生中没有傅苹的名字。”陈进华说。
  陈进华还介绍,当时的高考选择专业是按文理科不同考试录取,文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361303030理科各考6门,记录表明傅苹自己填写第一志愿并被顺利录取,不存在她“回忆录”中所说,想学航天工程专业而被指定学习中国文学之事。并且其在校英文成绩在全班均属于中上等水平。
  “此外,江苏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论文都是以文学和语言学为研究对象,而不会涉及“杀害女婴”这一涉及社会学的内容,且毕业论文的题目和内容是需要指导老师同意的,没有老师指导他写过这一论文。”陈进华说。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