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利社稷,敢不竭股肱以为门墙辱 !是什么意思,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意思
网友回答
死生命也,成败天也,苟利社稷,敢不竭股肱以为门墙辱?语出清末民族英雄林则徐,意思是死生由命,成败在天,若是有利于国家社稷,怎敢因为个人的荣辱而不竭尽全力。 1838年,林则徐奉命北上京师,经过五次召对后,道光皇帝让他彻底查办广东的鸦片,并破格"颁给钦差大臣关防,驰驿前往广东,查办海口事件,所有该省水师,兼归节制”权力。
离京前,林则徐特意去看望恩师沈维矫。他深知,此次南下,将面临何等凶险的局面。但他还是坦然对恩师说;“死生命也,成败天也。苟利社稷,敢不竭股肱以为门墙辱?”
随着林则徐南下的步伐,悲壮的中国近代史缓缓拉开大幕。
扩展资料:
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销毁。虎门销烟使中英关系陷入极度紧张状态,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入侵中国的借口。
尽管林则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根据文献记载,他至少略通英、葡两种外语,且着力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1839年主持编译的《四洲志》、参加过抵抗英国侵略战争的魏源于1844年编撰的《海国图志》,此书636f7079e799bee5baa631333433616166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
1850年11月22日,林则徐在普宁老县城病逝。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林则徐
网友回答
假使有利于国家,即使因此而死也要用它,生当然更要用它。
这首诗全诗分析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林则徐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林则徐(1785一1850),字元抚,一字少穆,清福建侯官人。官湖广总督。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以钦差大臣赴广州查禁鸦片,于虎门缴获英美商人的鸦片200余万斤,加以销毁。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则徐屡败入侵之英舰,任两广总督。英商勾 结官僚琦善进谗,则徐被革职,充军伊犁。道光二十二年八月十一日,林则徐自西安告别家人赴伊犁时作了这首七律诗。首联:“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这是他自谦的话。他以钦差大臣的身分去广州禁烟,与英军作战,显得“力微任重”。但他多次打退英军的进攻,并非“不支”。但英军北上进攻,加上琦善的进谗言,这就“不支”了。次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左传·昭公四年》:郑国大夫子产改革军用赋税,国人诽谤他,他说;“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社稷即国家。假使有利于国家,他即使因此而死也要用它,生当然更要用它。把死放在前面,强调忠于国家。作者把它改一下,改“社稷”为“国家”,更通俗。又改“死生”为“生死”,因这里当作平仄,倘作“死生”,成为仄平,不合律,故改。子产作“死生以之”,有“之”字,今省去,是从下省,因下句有“之”字,故可从下省。子产因有人诽谤他,所以这样说。则徐因琦善进谗言,被充军,所以也这样说;用典极切。他在利国的事上,不肯避祸趋福,表达出忘我的爱国热情。三联:“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谪(音哲)居”,官员被贬谪后闲居。“养拙”,守拙,官员退隐不仕。在封建社会里,臣子受到君主的处罚,也要感谢“君恩”的;不论什么处罚,也要说处罚“合宜”的。这在当时是不能不这样说的。其实,郑国人诽谤子产,子产反对诽谤,所以说了那样的话,作者引用子产的话,正是用来反对琦善的进谗言。所以清朝道光帝把他充军的错误,在引用于产的话里已经含有这个意思。他在伊犁兴办水利,垦辟屯田,进一步说明命他做戍卒是错误的。末联:“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作者有自注:“宋真宗闻隐者杨朴能诗,召对,问:‘此来有人作诗送卿否?’对曰:‘臣妻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上大笑,放还山;东坡赴诏狱,妻子送出门,皆哭。坡顾谓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妻作一诗送我乎?’妻子失笑,坡乃出。”林则徐写这个注,大概是对妻e68a84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1333231613235子与家人说的,说他这次充军,希望妻子和家人不要哭;他这次出戍,即使断送老头皮也无所谓,因为他早已生死置之度外了。这首诗的三联极为传诵,它具有激励读者为国牺牲的爱国精神。参考资料:http://info.cndsi./html/20051227/4034114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