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信虚妄之书,以为载于竹帛上者,皆贤圣所传,无不然之事,故信...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29 22:10:40

世信虚妄之书,以为载于竹帛上者,皆贤圣所传,无不然之事,故信而是之,讽而读之。传书言:曾子之孝,与母同气。出薪于野,有客至而欲去。曾母曰:“愿留,参且到。”即以右手扼其左臂。曾子左臂立痛,即驰至,问母:“臂何故痛?”母曰:“今者客来欲去,吾臂以呼汝耳。”盖以至孝,与父母同气,体有疾病,精神辄感。曰:此虚言也。夫孝悌之至,通于神明,乃谓德化至天地。俗人缘此而说。如曾母臂痛,曾子臂亦痛,曾母病,曾子亦病乎?曾母死,曾子辄死乎?传书称:魏公子之德,仁惠下士,兼及鸟兽。方与客饮,有鹯?击鸠。鸠走,巡于公子案下。鹯追击,杀于公子之前。公子耻之,即使人多设罗,得鹯数十枚,让以击鸠之罪。击鸠之鹯,低头不敢仰视。曰:此虚言也。夫鹯,物也,情心不同,音语不通。圣人不能使鸟兽为义理之行,公子何人,能使鹯低头自责? (取材于王充所著《论衡》)注释:鹯(zhān):古书中的一种猛禽,似鹰。1.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故信而是之(这样)                    B.俗人缘此而说(因为)C.愿留,参且到(希望)                  D.让以击鸠之罪(责备)2.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意思不同的两项是(4分)A.无不然之事谓为信然B.巡于公子案下其一犬坐于前C.盖以至孝以其境过清D.圣人不能使鸟兽为义理之行贤能为之用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出薪于野,有客至而欲去。?公子耻之,即使人多设罗,得鹯数十枚。4.“虚言”之“虚”具体表现在哪里?作者借“虚言”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4分) 

网友回答

1. A    2. A D3.①(曾参)出门到野外砍柴,家里有客人来到,(见他不在,)就想离开。②魏公子以自己不能保护这只斑鸠为耻辱,立即叫人多设罗网捕鹯,捕到了数十只鹯。4.传书记载曾子至孝所以身在野外竟能感应母亲扼腕之痛;魏公子至仁所以捉住杀鸠的鹯竟能使它低头自责。(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作者借虚言告诉我们:尽信书不如无书,要善于思考,不能迷信书本。(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解析】试题分析:1.句中的“是”应译为“正确”。整句的意思是“所以相信它,认为它是对的”。2.A项中的“然”,前者译为“对,正确”,后者译为“这样”。D项中的“为”,前者为动词,后者译为“被”介词。B项中的“于”均为“在”,C项中的“以”均为“因为”。3.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两个句子中的的关键词有“出薪”“耻”,句子中的“出薪”是两个动作,一个是外出,另一个是砍柴。“耻”是文言文中的常见字,译为“以……为耻”。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4.文中讲了两个记载不实的故事来证明了“虚言”之“虚”,这两个故事一个是有关曾子的,一个是有关魏公子的,概括出来即可。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在于书中的记载不一定完全正确,所以读书要持怀疑的态度,不能完全相信书中的记载。考点: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点评:要运用所学文言文常识知识,疏通文意,大致理解文章内容,题目涉及到的部分再精读。文中的议论性语句要尤其重视,这些语句往往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