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发展最直观的表现之一就是新词的产生。人们在和别的民族交...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29 08:25:56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9―11题(每题3分,共9分)语言的发展最直观的表现之一就是新词的产生。人们在和别的民族交往过程中,不断会传递一些新的词汇。这些新词传进来以后,往往有几个层面的意义。最表层的就是表现新事物。比如我们现在用的麦克风就是一种外来的新事物,中国原来没有这种事物,你必须用这新词描绘它,给它进行定义。那么在这个表层之下,还有进一步的意义,就是一种新的知识。人在麦克风之下说话为什么声音这么大?声、光、电知识告诉人们声波怎么转化成电磁波等等,这是一种新的知识。在这种新事物、新知识之下,还有一个层面影响更深远,就是一种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价值体系,用现代的话说叫新的话语系统,这是更重要的!新词的引进,实际上就是一种新事物的引进,新事物包含着新知识,新知识之下孕育着一种新的概念、新的价值体系、新的话语系统。这些新的观念、新的话语体系必将导致社会的变化。新词引进说明,在人类交往的过程中,不同的语言总是在互相影响。我们通过观察中国近代词汇以及其他国家、其他民族词汇的发展变化,不难发现,实际上语言也是非常“势力”的,从道理上讲,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语言影响应该是相互的、平等的、双向交流的。但在实际情况中,语言的影响主要是单向的,即从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向落后地区流动。要想取得与他人的平等权,自己的经济、文化、政治要足够发达、强大。在近代以前的东亚文化圈之内,中国文化确实是最优秀的,影响了朝鲜、日本等。但近代中国却通过对日本新词的引进来了解西方。其实近代中国的大门是先于日本被西方打开的,中国对西方的了解也先于日本。日本在开始明治维新的时候,还通过中国来了解西方,比如铁路、选举、细胞等词汇,就是日本从中国引进的。后来中国落后于日本,反而不得不从日本大量引进新词。这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整个社会在近代开始的时候对西方的语言及其带来的知识,采取一种抵制、排斥的态度。这种“师生易位”说明,想以保守、封闭的方法来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结果适得其反,在许多方面更加被动。语言的影响力是以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作为载体的。当下在全球也出现了一股“汉语热”,恰恰是我们打开国门逐渐融入世界、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的结果。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增强国力,中国的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才能有吸引力,中国的语言才有可能在世界被广泛地使用。(选自2007年4月5日《光明日报》,有删改)9.根据文意,下列对“新词”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语言的发展最直观的表现之一就是新词的产生。B.一种新词的出现就表示一个新事物的出现C.新词的出现必将导致整个社会的变化D.新词进入到人们的语言中,就会影响到人们的思维10.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经济文化发达,这个民族或地区所用的语言有优势,那些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就受它的影响。B.中国经济发达、文化灿烂,比其他国家强盛,所以中国的文化、语言就深深影响了东亚文化圈。C.语言也会非常“势力”的原因是语言的影响力很强烈,语言的发展也能导致社会的变化。D.在近代,中国整个社会对西方的语言及其带来的知识,采取的是一种抵制、排斥的态度。11.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改革开放的广东,经济发展飞快,于是粤语北上,形成了粤味普通话。这表明了经济发展对语言、文化取得“平等权”的重要性。B.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汉语热起来了,英语的“强势语言”地位也受到汉语的严峻挑战。C.作为一种发展,网络语言也会慢慢进入包括媒体在内的各个领域,出版物上的“网语”也会越来越多。D.生活中那些“白领们”说话时不时夹杂英语,就隐含着一种愿意使用经济文化发达地区语言的心理。

网友回答

9.C  10.A  11.D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