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淡出”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29 08:00:24

阅读下面的食字,完成1—3题. 学会“淡出” 陈鲁民 国画有一种绘画技法叫“淡出”,即颜色由深到浅,慢慢淡化,最后完全消失,最适宜用来画山水云雾。影视制作也引入了这种绘画技法,剧本里就经常有“镜头淡出’’的字眼,使得影视画面有层次,有景深,有底蕴。如今,人们则更多地把“淡出”用到名流显要的进退上,譬如某明星淡出娱乐圈,某政要淡出政界,某作家淡出文坛等等。 就说这名人的淡出吧,淡出有两种境界,一是被迫淡出,不得已而为之,人虽淡出,心犹不甘:二是自觉淡出,心甘情愿,学做那闲云野鹤,退一步海阔天空。自觉淡出的人,要么有审时度势、急流勇退的智慧,要么有超身世、看轻名利的豁达,不论是哪一种情况,都是值得敬佩的。 灭吴越称霸后,范蠢就有意识地谋划着淡出政坛,不争功,不揽权,逐渐降低自己的影响,终于有一天,他飘然离去,泛舟江湖,开辟另一片天地,成了富甲一方的陶朱公。而同是重要谋臣的文种,就缺乏危机意识,拒绝范蠢的劝告,不知进退,还做着和勾践共富贵的美梦,结果上演了“狡兔尽,走狗烹”的悲剧。 美国独立战争打赢了,总司令华盛顿顺理成章应当南面而坐。可华盛顿却毅然选择了淡出,把位置让给更合适的人。他像一个凯旋的大兵,背着行囊,轻松地吹着口哨,沿波托玛克河,回到阔别多年的农庄。那儿有一幢两层楼、家人和几条可爱的狗等着他。 文化人中,钱钟书是淡出的楷模。他虽曾贵为社科院副院长,被人誉为“文化昆仑”、国学大师,是文化名人中的名人,可是他对这些头衔、赞誉一直都很淡漠。退休后,他更是远离舆论中心,拒绝各种应酬,不接受任何兼职邀请。媒体想采访他比登天还难,即便是央视也被他拒之门外。他的自觉淡出和甘于寂寞,显示了一个优秀学者的风骨和操守,表明了一个高雅文人的追求和境界。 然而,时下也有些文化名流,本已经江郎才尽,美女迟暮,却死活不肯淡出,还在厚着脸皮混迹在文化圈里,时不时弄出点轶闻,找几个“帮衬”来炒作一下,勉强维持着自己的影响和光环。虽然也还能博得一阵稀稀拉拉的掌声,其实如果细听,其中大概嘲弄多于喝彩,怜悯多于欣赏。 因而,每一个正在走红或曾经走红的文人学者、名流贤达,都不妨学学陶朱公的进退从容,收放自如,学学华盛顿的急流勇退,豁达洒脱,学学钱钟书的淡泊名利,远离喧嚣。该淡出就淡出,该谢幕就谢幕,毕竟,世界上没有永远不散的宴席,也没有红一辈子的名士,漂亮潇洒的谢幕,远比赖在台上不走要受欢迎,恰到好处的淡出,反而会留给人们美好隽永的记忆。 学会淡出,也是新陈代谢规律之需;懂得淡出,则是达人睿智的表现;实现淡出,更是人生画卷的最好收笔。 (节选自《中华读书报》2009年10月14日) 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淡出本是绘画色彩淡化和电视镜头切换的技法,作者将其借用到名人的退出舞台,新颖独到。 B.作者主张凡是名流显要都应当自觉淡出,尽早为后人腾出地盘,让他人有施展的天地。 C.范蠡的淡出是审时度势的淡出。他之所以适时淡出是为了保全自身,他具有危机意识。 D.钱钟书淡泊名利,远离喧嚣,与当今那些趋炎附势、追逐名利之徒形成了鲜明对比。 2.作者为什么要说学会淡出?你认为怎样才能学会淡出? 3.我们平时总说要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这篇文章却提倡学会淡出,两者是不是有矛盾?为什么?

网友回答

1.B 2.学会淡出,是新陈代谢规律之需,能为后人施展才华提供机会;学会淡出能体现一个人的风骨和操守,恰到好处的淡出,反而会留给人们美好隽永的记忆。学会淡出,要么有审时度势、急流勇退的智慧,要么有超身世、看轻名利的豁达。 3.不矛盾。一个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的确应该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但本文所说的“淡出”并不是终止所有的奋斗和追求,而是另一种奋斗和追求的开始,只是追求的目标不同而已。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