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指的是哪三个人,三苏是指哪三个人

发布时间:2020-07-09 16:18:07

三苏指的是哪三个人,三苏是指哪三个人

网友回答

【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即:
  苏洵(北宋文学家,苏轼、苏辙之父)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洵之子)
  苏辙(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苏洵之子,苏轼之弟)
  【三苏】并称始见于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该书百卷四“才识条”说:“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
  【三苏】为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在四川省眉山市城西建有【三苏祠】。
  科举第一名的是【苏轼】
  苏轼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度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后来,专苏轼得以参加皇帝特别下诏举行的考试,叫“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的制举考试,简称“贤良科”,倘被录取优等,就可期望得到较快的升迁,故俗称为“大科”。按照考试要求,苏轼事先向朝廷提交了他所作的策论50篇,系统地表达了自己对历史和现实的看法,以及今后施政的建议。“大科”考试结束,苏轼的对策属考入第三等,这是实际等级的最高等(一、二等皆为虚设,从来无人获得)。自北宋开制科以来,从未有人获过第三等,因此实属破天荒的好成绩。从此,苏轼便正式开始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仕宦生涯。

网友回答

三苏指的是:苏洵、苏轼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1333431346434和苏辙。
  三苏指的是北宋时期的散文家苏洵、苏轼、和苏辙父子三人,在唐宋时期,三苏是唐宋八大家当中的三位,其中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
  宋仁宗初年,苏洵、苏轼和苏辙父子三人齐聚东京赶考。欧阳修在看完了苏轼的试卷以后,因为欣赏他们的文采,便把他们父子三人一同举荐给了宋仁宗。
  宋仁宗在看完了他们的作品后也同样很钦佩他们,很快,他们的文章便在宋朝上下大受欢迎。就连一些朝廷里面大夫也会争着强读他们的作品,很快便引来了很多文学之士来效仿他们。
  扩展资料
  苏洵在官场上没有出人头地,好在情场上遇了一位红颜知己,还得了两个聪明乖巧的好儿子,老苏有了孩子当了爹,人也算是活明白了几分。
  他想着,不能让孩子再走自己的老路,得时刻提点着他们,做人得明白人情世故。所以,苏洵就给儿子琢磨了这两个名字,老大叫苏轼,老二叫苏辙。
  老苏四十岁上,专门写了篇文章,说这马车有车轮,有车盖,样样都有用处,只有做扶手的车轼没什么用处,不过是个图好看的摆设,可是,如果没了车轼,瞧着也不像那么回事。
  这就是提醒苏轼,人不光要有真才实学,面上的事也得过得去。再有这车辙呢,本来是车辆前进的必要条件,可是世人说起车的好处,从不提车辙的功劳。
  不过,车子要是走错了路,也没人想起怪罪车辙。其实,这就是提醒苏辙,为人要低调,咱不求出什么大名,只求别惹麻烦。 
  眼瞅着苏轼和苏辙小树似的风吹就长,才学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苏老先生想着,孩子大了,得出去见见世面,于是,就乘着一叶轻舟漂过了万重山。
  一父二子这三苏,一路到了东京汴梁城,一场考试,苏轼就中了第二名。要说,苏轼本来天下第一的好文笔,欧阳修拿到苏轼的考卷,立马就被那洒脱的文笔震住了,本想大笔一挥给他个头名。
  可是,欧阳大人又觉得那文风有点熟悉,像是自己的学生曾巩,为了少让别人说闲话,就把这篇卷子批了个第二。
  等到金榜一贴公布成绩,欧阳修这才知道,原来,那篇印象深刻的好文章出自苏轼之手。这时候,欧阳大人又想起一码事,文章里面有几句话特别出色,就想着找苏轼打听打听文章的出处。
  谁知道,这青年才子说的话更有个性,苏轼说了何必知道出处,这样的文笔,这样的性格,让欧阳修也服了气。
  他对人说,这后生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放他出一头地,绝对是必须的,我这样的老头子还是退避三舍吧,这正是出人头地这个成语的来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苏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