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有灯苦读书胥加山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29 21:58:32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小题。寒夜有灯苦读书  胥加山  ①读小学时,因生活贫困,家处偏僻,家里一直没通上电。没有电的夜晚,春夏秋日天长还好过,趁天黑前完成作业就行了。可一到冬天,白天那么短,放学回家的路上,天就黑了。吃饭可以摸黑吃,作业可不能摸黑写呀!于是母亲就用废墨水瓶做了个煤油灯。母亲的手很巧,在瓶盖上钻孔、用铁皮卷灯芯空管、用棉花捻灯芯……一切准备好,母亲又把废墨水瓶擦干净,往墨水瓶里倒满煤油,让灯芯浸湿煤油,划着一根火柴,点燃,片刻老家的土屋里充满了光亮,喜得我们涨红了脸……   ②有煤油灯相伴的夜晚,读书写字,是件多么幸福温馨的事呀!母亲从不让一点光亮浪费。我们兄妹围着煤油灯做作业时,她也丢下能摸黑做的活儿,借着如豆的灯光,或缝补衣服,或纳鞋底。父亲也被她吩咐在一旁或搓绳,或编织渔网,就连家中的老黄狗和大黑猫也在灯光下和平相处玩闹着……   ③煤油灯的上熄是由母亲掌管的,因为煤油也是家中的一项开支。为节约开支,母亲总是精打细算,坚决反对我们在灯光下打闹玩笑。她认为灯是为学习而亮的,因而幼小的我们就学会了珍惜灯光。然而当我们上到四五年级的时候,学会了阅读,母亲却变得很大方,时常倒满煤油,她纳鞋底陪着我阅读至深夜……由于在煤油灯下阅读时间太长,鼻子间常挂着两道黑灰。第二天一时没发现,上课时,常被人笑话。那时,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家中能有一盏玻璃罩子灯,因为那时一般人家都用上了玻璃罩子灯。  ④家中用上玻璃罩子灯是在我读初中的时候。但煤油是有计划的,母亲总是托人想多买回些,可一次次总是落空。母亲每天把玻璃罩子擦个晶亮,把灯芯旋到最低,这样既保证了亮度,又节省了煤油……后来,我的一位英语老师知道我有夜读的习惯,她请在乡供销社工作的哥哥为我捎来10公斤煤油,且免费!  ⑤读初三,学校要求住校。那时学校早通电用上日光灯,可学校每晚十点半准时熄灯,这可苦了有夜读习惯的我。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我省吃俭用买了个手电,每晚偷偷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和书中的人物同悲喜……  ⑥我离家去外市读中专,家里也通上电,母亲信中告诉我这个好消息,当时我就想,放假回家一定买盏台灯夜读至天明……然而中专四年,父亲的病一年重于一年,我的台灯梦想也一拖再拖,直拖到参加工作。  ⑦说起那盏陪伴我有12年的台灯,还有一个小故事。那年我刚参加工作,我把工资全给了父亲看病,晚上看书,只能在职工宿舍里就着100瓦的大灯泡下夜读,后来怕影响同事们休息,时常蹲在厕所里夜读。一次被值班的工会主席发现了秘密。那一年,我获得“先进工作者”,看别人获得奖品不是热水瓶就是洗脸盆,唯独我获得一盏精致的小台灯。后来才知道,那是工会主席特意奖给我的,鼓励我夜读更多的书……   ⑧台灯梦圆了,我夜读的劲头更足了,也正是那盏台灯的陪伴,我爱上了写作。⑨从                       的演变,光亮一次比一次照亮我夜读的心灵,也象征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成果——人民的生活正朝着更光明处前行……1.联系全文来看,“寒夜有灯苦读书”中的“苦”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               ,一是指                   。(2分)2.本文是如何写“我”伴灯苦读的?请把这样的句子摘抄在下面的横线上。(3分) 时段 内容读小学时读初三参加工作 写“我”苦读的句子    3.伴“我”读书的“灯”是如何演变的?请在第⑨段的横线上填写这一内容。(2分)4.文中第②自然段一连用了三个“也”字,请你品味它的表达效果。(3分)她也丢下能摸黑做的活儿,借着如豆的灯光,或缝补衣服,或纳鞋底。父亲也被她吩咐在一旁或搓绳,或编织渔网,就连家中的老黄狗和大黑猫也在灯光下和平相处玩闹着……5.文中对母亲这一形象刻画得尤为鲜明,请你简要概括其性格特征。(3分)6.从结构和内容上来看,文章第⑨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2分)7.唐朝诗人颜真卿的《劝学》中曾有“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名句,由此看来,自古以来文人学子便有夜读的习惯。你都知道哪些名人“夜读”的故事?请列一例并简述其情节。(3分) 

网友回答

1.“我”家境贫寒,读书的条件不好;“我”读书较为努力、勤奋。2.依次为:“由于在煤油灯下阅读时间太长,鼻子间常挂着两道黑灰。” “我省吃俭用买了个手电,每晚偷偷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和书中的人物同悲喜” 晚上看书,只能在职工宿舍里就着100瓦的大灯泡下夜读,后来怕影响同事们休息,时常蹲在厕所里夜读。3.煤油灯、玻璃罩子灯、手电到台灯4.写出了全家人对灯光的珍惜,营造了幸福温馨的氛围,烘托了灯光给我们家带来的欢乐。5.示例:心灵手巧,勤劳节俭,教子严格等6.在结构上,总收上文,使全文浑然一体;在内容上,把灯的演变与祖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成果联系起来,升华了文章的主旨。7.夜读的故事有:匡衡凿壁偷光,王冕僧寺夜读,车胤囊萤夜读等(情节略)。
【解析】1.试题分析:根据文章内容可知,“苦”一方面指文中所说的“生活贫困,家处偏僻,家里一直没通上电”即读书的条件艰苦,最初只能在油灯下读书。另一方面指文中所说的在灯下学习、阅读,并对文学产生了深厚的兴趣,所以“苦”还有勤奋刻苦之意。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题目中的词语的理解能力。点评:理解题目中的词语一定要结合文章内容,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语句,有的还要结合文章主旨,这样才能做出正确而全面的理解。2.试题分析:审题后从前向后找,首先是“读小学时”为前四段,可找到“由于在煤油灯下阅读时间太长,鼻子间常挂着两道黑灰”,接着是“读初三”是第五段,可找到“我省吃俭用买了个手电,每晚偷偷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和书中的人物同悲喜”,最后是“工作后”可找到“晚上看书,只能在职工宿舍里就着100瓦的大灯泡下夜读,后来怕影响同事们休息,时常蹲在厕所里夜读”。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点评:审题后要确定答题范围,然后在答案范围内从前向后找关键语句,将其提取出来或加以概括,组织成切题的答案。3.试题分析:审题时要注意“灯的演变字眼”,从前向后找,首先是“读小学时”的“油灯”“玻璃罩子灯”,接着是“读初三”时的“手电”,再后来是参加工作后得奖得到的“台灯”。从前向后仔细寻找,不要漏掉。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点评:审题后要确定答题范围,然后在答案范围内从前向后找关键语句,将其提取出来或加以概括,组织成切题的答案。4.试题分析:此语句的前面有“有煤油灯相伴的夜晚,读书写字,是件多么幸福温馨的事呀!母亲从不让一点光亮浪费”这样的语句,可见此句中的三个“也”字写出了母亲、父亲、家里的狗都对来之不易的灯光非常珍惜,在灯下各做各的活计,其乐融融,非常幸福温馨。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词语)的理解能力。点评:理解词语(句子)一定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把词语放到原文中,把句子放到语段中,并结合文章内容与主题加以分析,拟答时要体现出自己对词语语境义及词语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5.试题分析:“母亲就用废墨水瓶做了个煤油灯。母亲的手很巧,在瓶盖上钻孔、用铁皮卷灯芯空管、用棉花捻灯芯”可见母亲心灵手巧;母亲让一家人在灯下干活,可见她勤劳节俭;母亲很节俭但很支持我们读书,可见其支持孩子学习等。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点评: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6.试题分析:第九段是文章的结尾段,写出了自己所用的灯的演变过程,并把它与祖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成果联系起来,既总结了全文,又升华了文章的主旨。考点:考查记叙文结尾语段的作用。点评:语段的作用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去回答。结尾段一般起到总结全文,画龙点睛,深化主旨,照应前文等作用。要根据具体的文章具体去分析。7.试题分析:“名人“夜读”的故事”是审题的要点,我们积累的勤奋读书的例子很多,便符合“夜读”这一条件的要仔细想一想,比如晋朝的车胤囊萤夜读、孙康映雪苦读,汉代的匡衡凿壁偷光等。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学生的积累能力。点评:平时要培养对各种知识的兴趣,对于成语、俗语、诗句、故事等要多读、多积累,并经常拿出来读一读,看一看,这样厚积薄发,语文水平自然就能展现出来。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