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29 00:29:57

阅读材料,完成后面问题。(10分)

1.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文章最妙,是目注彼处,手写此处。一 部 《 左 传 》 便 十 六 都 用 此 法 若 不 解 其 意 而 目 亦 注 此 处 手 亦 写 此 处 便 一 览 已 尽 《 西 厢 记 》 最 是 解 此 意。文章最妙,是目注此处,却不便写,却去远远处发来,迤逦写到将至时,便且住,却重去远远处,更端再发来,再迤逦又写到将至时,便又且住。如是更端数番,皆去远远处发来,迤逦写到将至时,即便住,更不复写出目所注处,使人自于文外瞥然亲见。《西厢记》纯是此一方法。

????????????????????????? (选自金圣叹《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有删节)

2.《西厢记》是元代杂剧作家????????? 依据唐代诗人??????? 的《会真记》改编而成的一部杂剧。(2分)

3.从上述材料看,《西厢记》在创作上具有怎样的艺术特色?请用自己的话表述。(2分)

 

网友回答

【答案】

1.一部《左传》/便十六都用此法/若不解其意/而目亦注此处/手亦写此处/便一览已尽/《西厢记》最是解此意

2.王实甫、元稹(一处1分。若字形有误,该处的1分不可赋予。)

3.不直接道出写作意图,而是通过多次曲折描写让读者自然感知。

【解析】

1.

试题分析:给文言文断句,要先大致读懂文意,再抓住一些标志,结合文句意思进行。这些标志,有的是虚词,比如,“夫、盖、若夫”等虚词常在句首,“也、哉、乎、耶”等常在句末,“而、然、故、者”等多在句中停顿处,等等;有的是对称式短语,有的是“曰”等对话式词语。除此之外,有时还需依靠找出动词和它们的宾语来断句,有时也还得认真揣测文意。解答本题,应先找出文段中的动词再逐个确定其主语和宾语。第一个动词“用”的主语是“一部《左传》”(此处可断可不断),宾语是“此法”,此处完成一句,可断句。下面的“若”表假设,假设的条件是“不解其意”,并且“目亦注此处、手亦写此处”,结论是“便一览已尽”。后面的“《西厢记》最是解此意”是作为证据的例子。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认真搜索记忆,找出答案,并且要注意不写错别字。

考点:识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叙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能力层级为A。

3.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抓住题目中“艺术特色”一语,在材料中筛选相关信息。材料中,“目注彼处,手写此处”意思就是后面的解释:“不复写出目所注处,使人自于文外瞥然亲见”。这里的“目所注处”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不复写出目所注处”就是不直接写出写作意图,而是通过多次曲折描写让读者自然感知。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写文章的妙法,是眼睛关注着彼处,手上却写着此处。一部《左传》,十分之六就都用的是这个方法。如果不懂这个方法,眼睛关注着此处,手上也写着此处,那么文章就一览无余了。《西厢记》最是懂得这种方法。写文章的最妙的方法,是眼睛关注着此处,却不这么写,从远处写来,一路曲折连绵写到快要点破时,就停住笔,再从远处写起,换个角度再写,再一路曲折连绵写到快要点破时,又停住。如此数次变换角度,都从远处写起,一路曲折连绵写到快要道破时,立刻止笔,不再写出眼睛所关注处,而是让人从文外不经意地自然地感知到作者的写作意图。《西厢记》纯是用的这一种方法。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