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课文《秉笔直书》崔杼只好作罢的原因是什么,阅读课文 秉笔直书的史官 ,想一想:你今天为什么能了解发生在两千多年的

发布时间:2020-07-10 01:48:14

四年级课文《秉笔直书》崔杼只好作罢的原因是什么,阅读课文 秉笔直书的史官 ,想一想:你今天为什么能了解发生在两千多年的

网友回答

秉笔直书,指写文章不隐瞒、不夸大,真实地反映情况.
  《秉笔直书》一课节选自《不怕死的太史》.文章讲述了战国时代齐国的国王齐庄公被相国崔杼杀了.崔杼串通几个人立齐庄公的兄弟为国君,自己独揽大权.崔杼叫太史伯记录这件事说先君是害病死的.太史伯却不从,他严肃的说:“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哪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呢?”他照实记录在竹简上,“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崔杼一怒之下把太史伯杀了.太史伯的弟弟仲接替了哥哥的职位,他也是照实记录,崔杼想不到天下竟有这样不怕死的人,气哼哼的问:“你难道没看到你哥哥的下场吗?你不怕我把你也杀了吗?”太史仲面不改色,冷笑着回答:“太史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你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还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吗?”崔杼吩咐手下把他杀了.第三个太史叔还是不屈服,也被崔杼杀了.崔杼一连杀了三位太史,虽然十分生气,心里却很恐慌.等到第四位太史季上任,崔杼把他写的竹简拿来一看,上面还是那句话.崔杼问他不爱惜自己的性命吗?太史季说:“我当然爱习性名.但要是贪生怕死,就失去了太史的本分,不入尽了本分,然后死去.但您也要明白,就是我不写,天下还有写的人.您只能不许我写,却不能改变事实.您越是杀害太史,越显出您心虚.”崔杼只好作罢.太史季回来的路上碰见南史氏迎面走来,南史氏对他说:“听说三位太史都被杀了,我怕你也保不住性命,是准备来接替你的.”太史季把鞋号的竹简给他看,南史氏才放心回去了.
  课文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人物语言符合人物身份.太史伯、仲、叔和季勇于牺牲自己的性命,当然不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性命不值钱,而是在他们心目中,历史太重要了.世间就有这样的人,宁愿挨打,宁愿被杀头也要说真话.这不仅仅是真话的力量,而更是人格的力量.

网友回答

其实中国历史上这些人物还真不少,这里不一一提及,只提最重要的太史公司马迁。
    司马迁的《史记》对历史贡献很大的地位也很高,一个太史公的称号,足以证明历代对《史记》的推崇。当我们阅读《史记》会发现其实参杂了司马迁的个人喜好,但为什么没落得诟病,而是被后世推崇,原因就是司马迁的人格和个人品质的确超出世人。《史记》中对开国皇帝刘邦的描写极具形象,但不是一味的奉承迎合,而是犀利的指数了刘邦的种种陋形如刘邦的“好酒及色”又如他的口头禅“乃翁”,再如刘邦四神无主“如之奈何”。这种还原的表述,不是一般笔吏能做到的,需要极具的独立人格和对历史的正确态。中国历史许多都是伪经,司马迁在选择这些材料做使的时候也是小心翼翼,在没有足够确凿的证据的情况,一般不做记录,而在相互矛盾无法明确的情况下,也是将世人的说法一一记录,而不是轻易取信任何一条。
    《史记》在对汉武帝的描写中,不乏溢美之词,其实《史记》有多篇失传,其中一篇就是《汉武帝本纪》,《史记》中的本纪其实是司马相如的《封禅赋》,因此不可将武帝本纪看作是司马迁对权势的妥协。
    一个出色的太史令,应该具有独立的视角,以及严谨科学的取证态度,这些都是司马迁所具备的,这不但需要责任心,其实更需要勇气,既不被当代的舆论所左右,又不被强权所威胁。
    PS 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孔子前后事,基本都只有司马迁的《史记》才有记载,记忆对先秦,特别是焚书坑儒后之后,文化遭到了空前的浩劫,而司马迁很好的起码是有限的记载了秦之前的中国历史。
    也许有人会觉得孔子著论《春秋》也是史只经典,其实《春秋》不能说是史,只能说是经,里面虽然微言大义,但实则参杂了太多的隐讳的个人情感,而且多以经的角度去描述,况且到底是不是孔子著的春秋,这也是争论之一。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