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利国家 不求富贵后面十句是什么,‘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是嘛意思?!

发布时间:2020-07-10 12:14:20

苟利国家 不求富贵后面十句是什么,‘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是嘛意思?!

网友回答

君得其志,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其举贤援能有如此者。
  “儒有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相示也,爵位相先也,患难相死也,久相待也,远相致也。其任举有如此者。
  “儒有澡身而浴德,陈言而伏,静而正之,上弗知也;粗而翘之,又不急为也;不临深而为高,不加少而为多;世治不轻,世乱不沮;同弗与,异弗非也。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
  翻译:
  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
  “儒者听说善于以相告呢,看到好拿来给你看的,爵位相先的,患难相死了,长久地等待的,远相造成的。他举荐有这样的。
  “儒者沐身而沐浴恩德,陈言而隐藏,静而正的,上就不知道了;粗而翘的,又不急于做的;不靠近而为高,不加少而为多;社会不轻,乱世不沮丧;同不同意,不不不对。其特立独行就是这样的。
  原句出处:《礼记·儒行》
  作品简介:
  儒以道得民,也是以道得名。可在春秋末年,儒者没有多少是以道德名世的,满天下却多是穿着儒服自称儒者的人。于是鲁哀公有点戏弄孔子地问:“你的衣服,是儒者的衣服吗?”孔子回答说:“我听说君子所学非常广博,衣服则入乡随俗。我不知道什么是儒者的服装。”
  评价儒者只从服饰来谈,比较可笑。孔子也无意反唇相讥,于是便从十五个方面直接讲述儒行,它们是:容貌、备预、近人、特立、刚毅、自立、仕、忧思、宽裕、举贤援能、任举、特立独行、规为、交友、尊让。
  曾子说孔子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观念,即“忠恕而已矣”。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也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现在看来,《儒行》里的十五条按照“忠恕”可以归纳为两大类:自身修养,待人处世。
  扩展资料
  苟利国家的其它出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意思:如果对国家有利,自己将不顾生死。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
  出处:清朝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原文: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译文:
  自己能力低微而肩负重任,早已感到精疲力尽。一再担当重任,肩负着沉重的责任,用年迈的身躯,平庸的才干,注定是无可支撑的。如果对国家有利,自己将不顾生死。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被放逐到伊犁,正是君恩高厚。还是退隐不仕,当一名成卒适宜。
  开着玩笑,同老妻谈起《东坡志林》所记宋真宗召对杨朴和苏东坡赴诏狱的故事,说不妨把“这回断送老头皮”这首诗送行。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儒行
  百度百科-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网友回答

【意思】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去计较个人的得失。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不追逐个人利益的品德。
  明代张居正所言“苟利社稷,生死以之”,清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不因祸福避趋之”,表达了同样的爱国情怀。
  【出处】《礼记·儒行动》
  【作品简介】《礼记》,亦称《小戴记》、《小戴礼记》,是儒家经典“五经”之一,也是“十三经”之一,与《周礼》、《仪礼》合称为“三礼”。主要内容为秦汉以前各种礼仪的论述,共四十九篇。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今本为东汉郑玄注本。
  【原文】(节选)儒有内称不辟亲,外举不辟怨,程功积事,推贤而进达之。不望其报,君得其志,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其举贤援能有如此者。【意思】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
  拓展资料【出自】《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作者】
  林则徐 1785年8月30日(乾隆五十年)~1850年11月22日(道光三十年),汉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
  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官至一品,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国人的敬仰。
  【全诗】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