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资料,关于战争与和平的资料,不要那本书!!

发布时间:2020-07-10 10:03:54

战争与和平资料,关于战争与和平的资料,不要那本书!!

网友回答

最佳答案 这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一首战争诗歌:
生命成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两者皆可抛
———裴多菲

也有我国古代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作者: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千尺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战城南
去年战,桑干原.
今年战,葱河道.
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
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
凶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为见白骨黄沙田.
秦家筑城备胡处,汗家还有烽火燃.
烽火燃不熄征战无以时.
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
鸟鸠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
士谇涂草莽,将军空尔为.
乃知兵器是凶器,
圣人不得以而用之.

辛弃疾的 <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生
沙场秋点兵

马做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前出塞九首

戚戚去故里,
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
亡命婴祸罗。
君已富士境,
开边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
吞声行负戈。

出门日已远,
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岂断?
男儿死无时。
走马脱辔头,
手中挑青丝。
捷下万仞冈,
俯身试搴旗。

磨刀呜咽水,
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
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
愤惋复何有?
功名图麒麟,
战骨当速朽。

送徒既有长,
远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
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
附书与六亲。
哀哉两决绝,
不复同苦辛!

迢迢万里馀,
领我赴三军。
军中异苦乐,
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
倏忽数百群。
我始为奴朴,
几时树功勋?

挽弓当挽强,
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
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
列(一作立)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
岂在多杀伤?

驱马天雨雪,
军行入高山。
迳危抱寒石,
指落曾冰间。
已去汉月远,
何时筑城还?
浮云暮南征,
可望不可攀。

单于寇我垒,
百里风尘昏。
雄剑四五动,
彼军为我奔。
虏其名王归,
系颈授辕门。
潜身备行列,
一胜何足论?

从军十年馀,
能无分寸功?
众人贵苟得,
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
况在狄与戎?
丈夫四方志,
安可辞固穷?

九咏寄从兄湛之塞垣(并序)
兄卓荦经奇,与予读书罗浮,有扶风、越石之志。以骠骑从袁督师死于边。
边风
地角寒初敛,天歌云乍飞。大旗危欲折,孤将定何依?
送雁侵胡月,惊霜点铁衣。可能吹妾梦,一为达金微?

边月
秦时一片月,万古照边州。白动狼烟塞,寒生驿火楼。
关山和泪到,圆缺及乡愁。盈手梅花色,难将寄陇头。

边尘
紫塞三关隔,黄尘八面通。胡笳吹复起,汉月照还空。
杂沓仍随马,萧条暗逐风。将军休拂拭,留点战袍红。

边角
片角吹残夜,雄关铁锁开。古城连堞响,奔马踏霜回。
玉塞降羌泪,天山旅雁哀。何人闻此曲,不上望乡台?

边笛
吹笛上高城,城秋月正明。胡儿双泪下,汉塞一龙鸣。
沙柳愁中折,梅花梦里惊。徘徊三五弄,肠断忆南征。

边雁
候雁发金河,纷纷带雪过。阵连关月小,声断塞风多。
高举愁梁稻,低飞怯网罗。羽毛非敢惜,书礼奈君何!

边马
天马应星晨,金羁虎豹茵。骄盘春草短,叱拨桃花新。
窟冻长城雪,蹄穿大漠尘。百战交河道,功成还与人。

边柳
叹息阳关柳,青青能几时?春光不可,绿鬓已成丝。
岁岁愁扳折。依依绾别离。故园有奇树,日夜忆连枝。

边草
王孙去不返,马足共车轮。万里连天色,终年出塞人。
几经金海雪,不见玉关春。独夜寒塘梦,相思愁白苹。

江城子
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几兴亡。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谩悲凉。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欲上治安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
青玉案
伤心误到芜城路,携血泪,无挥处。半月模糊霜几树,紫箫低远,翠翘明灭,隐隐羊车度。鲸波碧浸横江锁,故垒萧萧芦荻浦,烟水不知人事错,戈船千里,降帆一片,莫怨莲花步。
江城子
醉来长袖舞鸡鸣。短歌行。壮心惊。西北神州,依旧一新亭。三十六峰长剑在,星斗气,郁峥嵘。古来豪侠数幽并。鬓星星。竟何成。他日封侯,编简为谁青。一掬钓鱼坛上泪,风浩浩,雨冥冥。
边雁
候雁发金河,纷纷带雪过。阵连关月小,声断塞风多。
高举愁梁稻,低飞怯网罗。羽毛非敢惜,书礼奈君何!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千尺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个有用鍀!!

◆活动目标:
1、让学生通过对有关战争的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探究,提高对战争的认识,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2、让学生通过文字、图片、表演、论辨等形式展示成果,进而开阔文化视野,积累有关战争的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
3、让学生通过口语交际、英雄故事的讲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4、通过写作训练,引导学生以“战争”为话题,多角度地认识战争的残酷,正义和非正义,阐明观点,提高写作能力。
◆活动重点:
1、学会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2、通过活动,提高对战争的认识,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在明确每个学生的活动项目和活动内容后,要放手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真正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积累语言,提高能力。
◆活动准备:
1、制定此次小组活动的方案,填好活动表格,由小组长负责记录填写。表格内容包括(活动项目、内容、方式、时间、地点、参加人员)。
2、读几本有关战争的图书,并做好读书笔记,为讲战争的故事作准备。
3、浏览介绍有关战争的网站,查阅有关战争的知识。
4、走访身边的老战士,观看影视作品,了解中国解放的历史。
5、民主推选,成立由学生组成的最佳活动成果评议委员会
◆活动方法;小组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影片导入
《南京大屠杀》片断。让学生充分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主持人:同学们,我们看了《南京大屠杀》片断,肯定有许多心里话要说吧?
是啊,正因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苦难,我们反对战争,呼唤和平。可是在这个世界上,枪声、炮声、爆炸声,远远多于鞭炮声和礼炮声。就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全世界发生的大小战争总共不下400次!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人类更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中国,九一八的炮声、七七卢沟桥的枪声和南京大屠杀中30万死难同胞的呼告声,时时使我们警醒。21世纪的今天,我们更加热爱和平,但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世界,何时才能铸剑为犁,和平永驻?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共同探讨: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板书课题)
一、战争故事,你说我演
主持人:在语文课上或课外阅读中,你一定读过不少英雄故事,知道很多革命家不怕牺牲,智斗敌人的轶闻趣事吧。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搜集整理的探险故事向同学们说一说,看谁讲得最生动有趣。另外同学可进行小品或哑剧表演来配合,以增加对战争的理解。
英雄故事讲述要求:1、故事真实、连贯,2、内容集中、鲜明,3、灵活运用方法、技巧,4、普通话标准,流利。
下面我们有请第一组代表……
☆董存瑞舍身炸碉堡。
☆黄继光堵枪眼。
☆刘胡兰宁死不屈。
☆狼牙山五壮士,面对敌人,毫不畏惧,英勇献身。
〔评委打分〕
主持人小结:不错。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虽然这些英雄为了革命事业、为了人民的幸福,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但人民不会忘记他们。今天我们重温英雄的故事,缅怀先烈,就是为了让大家知道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更好的珍惜生活,珍惜生命。

二、战争诗词,你吟我诵。
主持人:同学们,伴随着战争,产生了丰富的战争文化。下面让我们进入吟诵古今描写战争的诗词以及关于战争的成语的环节,看谁说得多,说得好。通过活动,尽可能地丰富我们的文化积累。
下面我们先来说有关战争的古今诗词,通过诗词的吟诵,让我们更好地体会诗歌的独特魅力,领略战争的悲惨和战士的战地感受。
下面我们有请第一组代表……
☆青青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里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眼。(毛泽东《七律长征》)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看,这是奴隶!”(田间《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下面我们再来说说有关战争的成语故事。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草木皆兵、马革裹尸、赤膊上阵、乌合之众、打草惊蛇、四面楚歌、用兵如神、有勇无谋、全民皆兵、声东击西、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坚壁清野、揭竿而起
主持人:看来同学们课后下了不少功夫,一个个成语后面都有一段战争故事。接下来,我们看看,关于战争的古今名言,看谁又能说的多。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春秋·孙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战国·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国·孟子)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三国·诸葛亮)
☆胜负兵家之常,善用兵者能因败为成。(晋·张方)
☆惟有死者方可看到战争结束。(希腊·柏拉图)
☆正义没有武力是无能;武力没有正义是暴政。(法国·巴斯卡)
☆兵民是胜利之本。(毛泽东)
☆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毛泽东)
主持人:好,名人们对战争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对这些名言需要反复体味,才能领略他们思想的精髓。
〔评委打分〕
三、战争遗迹,走访交流。
主持人:和平阳光普照下的我们,要记住过去,珍惜今天。在这次综合性活动中,在你的村子附近,也许就有不同历史时期留下的战争遗址,你走访地怎样了,了解了哪些情况,拍摄了哪些资料,做好哪些记录;下面让我们来交流一下走访的见闻和感受吧。
下面我们有请第一组代表……
〔评委打分〕
四、战争预测,你说我评。
主持人:五十年后,如果再发生大的地区冲突,那将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在这次战争中,将会出现哪些新式武器呢?
☆21世纪的战争,将是尖端武器的竞争和较量。科学家和军事家们预测,未来的战争中将有七大尖端级武器称雄于战场,它们是:激光武器、隐形武器、单兵攻防武器、微波炸弹、纳米武器、信息武器和无人化武器。
五、战争是非,赏析提升。
主持人:“铸剑为犁”的雕像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前矗立了四十多年,可是和平的钟声并未向全世界渴望和平的人们敲响,战火和死亡时时践踏着公理和正义,这是为什么?你又是怎样看待战争的?下面就让我们辩一辩战争的是与非。
下面我们来探讨下面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你认为将来的世界是否会有永久的和平?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
第二个问题:有人说,战争有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方面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另一方面又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第三个问题:怎样理解“我们反对战争,但我们不怕战争”这句话的含义?
第四个问题:你认为将来的世界是否会有永久的和平?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
主持人小结:战争的是是非非,同学们已经说了很多,邓小平爷爷说过: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的主旋律,但形势不容乐观,世界时时燃起的硝烟仍未烟消云散。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要时刻警醒:血雨惺风应有涯,铸剑为犁应有日!但是,我们不怕战争,如果有来敌侵犯,我们定会捍卫我们的主权,为正义而战。
六、活动收获,拓展延伸。
1、活动收获:
主持人:同学们,我们经历了这一番“世界何时铸剑为犁”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后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呢?
(可谈对战争的认识,查找、运用资料的经验,合作探究的乐趣等)
主持人小结:通过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我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获得了许多关于战争的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开阔了文化视野,并且对战争有了深层次的了解,提高了对战争的认识,培养了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在活动中,我们各小组同学互相合作、共同探究,通过活动我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精神得到了增强。另外,本次活动还提高了我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了我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2、拓展延伸:
①请你以 “战争与和平”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文体、字数不限。可记叙这次开展某一项活动的经过;可分析、评论某一战争或某一个地区冲突(可就美国攻打伊拉克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可思考现代战争以及现代战争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等等);可想像未来的尖端武器和未来战争的情形。
②让学生根据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编写《记住历史,珍惜和平》小册子。内设“硝烟弥漫的岁月”(中国近现代战争)、“动荡不安的地区冲突”(当前地区热点问题)、“文学与战争”、“影视与战争”等章节。

关于战争的成语
兵来将挡、速战速决、破釜沉舟、打草惊蛇、马革裹尸、兵贵神速、全民皆兵、声东击西、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坚壁清野、揭竿而起、围魏救赵、围魏救赵、四面楚歌、作壁上观、暗渡陈仓、城下之盟、纸上谈兵、汗马功劳、兵荒马乱、人仰马翻、用兵如神、有勇无谋、将计就计、决胜千里、退避三舍、擒贼擒王、单枪匹马、战无不胜、釜底抽薪、同归于尽、尸横遍野、背水一战、百战百胜、腹背受敌、风声鹤唳、霸王别姬、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攻其不备、杀身成仁、败军之将、寡不敌众、

战争成语
战无不克: 攻战没有不取胜的。形容强大无比,可以战胜一切。
出处:清·昭梿《啸亭续录·转庵和尚》:“将军之事吴王亦至矣,为之辟地攻城,战无不克,数月之间招来数郡。”
百战百胜: 每战必胜。形容所向无敌。
出处:《孙子·谋攻》:“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百战不殆: 经历许多次战役,都没有遭到危险。形容善于用兵。
出处:《孙子·谋攻》:“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连战皆捷: ①打仗接连取得胜利。②今多指体育比赛或考试等接连取得好成绩。
屡战屡败: 屡:多次。多次打仗多次失败。
出处:《晋书·桓温传》:“殷浩至洛阳修复园陵,经涉数年,屡战屡败,器械都尽。”
速战速决: 用快速的战术结束战局。也比喻用迅速的办法完成任务。
出处:老舍《四世同堂》五一:“战争已拖了一年多,而一点看不出速战速决的希望。”
血战到底: 血战:非常激烈地拼死地战斗。指激烈战斗到最后时刻。
出处:唐·杜甫《送灵州李判官》诗:“血战乾坤赤,氛迷日月黄。”
以战去战: 用战争消灭战争。
出处:《商君书·画策》:“故以战去战,虽战可也。”
背城一战: 背:背向。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
出处:《左传·成公二年》:“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
背水一战: 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
短兵接战: 短兵:刀剑等短兵器;接:交战。指近距离搏斗。比喻面对面地进行激烈的斗争。
出处:《三国志·魏志·典韦传》:“韦被数十创,短兵接战,贼前搏之。”
各自为战: 各自成为独立的单位进行战斗。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
孤军奋战: 奋战:尽全力地战斗。孤立无助的军队单独对敌作战。也比喻一个人或一个集体无人支援、帮助的情况下努力从事某项斗争。
出处:《魏书·赵瑕传》:“思祖率彭沛之众望阵奔退,瑕孤军奋击,独破仙琕。”《隋书·虞庆则传》:“由是长儒孤军奋战,死者十八九。”
决一死战: 决:决定;死:拼死。对敌人拼死决战。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来日尽驱百姓当先,以军继其后,与曹操决一死战。”
明耻教战: 教导士兵作战,使他们知道退缩就是耻辱,因而能够奋勇向前,杀敌取胜。
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南征北战: 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
出处:唐·柳宗元《封建论》:“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鲁侯之嗣。”
能征惯战: 形容作战经验丰富,很能打仗。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足智多谋之士,能征惯战之将,何止一二千人。”
休兵罢战: 休、罢:停止。停止或结束战争。
出处:元·孔文卿《东窗事犯》楔子:“只不过休兵罢战还朝呵,是我暗暗地自思寻。”
浴血奋战: 形容顽强地拼死战斗。
出处:杜鹏程《保卫延安》第六章一:“战士们在这十五昼十五夜中,不是浴血奋战就是急行军转移。”
春秋无义战: 春秋时代没有正义的战争。也泛指非正义战争。
出处:《孟子·尽心下》:“孟子曰:‘春秋无义战。’”
骁勇善战: 勇猛,善于战斗。

网友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在萨拉热窝被刺,这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
    线。一个月后,奥匈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接着,德、俄、法、英相继投入战争。
    交战的一方为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帝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土耳其、保加利亚;另一方为协约国的英
    国、法国和俄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日本等国。
    原属同盟国的意大利,考虑到利害关系,加入协约国方面作战。日本在东亚扩张势力和侵略中
    国,以1902年缔结的“英日同盟”为借口,在1914年对德宣战,并迅速占领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势
    力范围。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战争。尽管塞尔维亚是为
    了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而战,它所从事的战争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的性质,这不能从根本上改变
    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战争主要在欧洲战场上进行。英、法、比军队同德军对抗的西线,俄
    国军队同奥匈、德国军队对抗的东线,是主要战线,其中西线的战争具有决定作用。这次大战可分
    为三个阶段:
    1914年为战争的第一阶段。在这一年里,德军根据战前制定的计划,首先在西线发动进攻。马
    恩河等战役中法、英、比军队的抵抗和俄军在东线的进攻,使德军速决战的计划破产。西线的交战
    双方接着就修筑战壕,长期对峙,转入阵地战。
    1915-1916年为战争的第二阶段。交战双方都把1916年看作决定性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出现了
    三次大型战役:西线的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东线的俄军的夏季攻势。在海上战场,日德兰海
    战后英国人牢牢控制着制海权。这一阶段的末期大战的战略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日德兰海战是第一次世界大占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1916年,德国企图突破英国的海上封
    锁,出动了北海舰队。5月底,英德舰队在丹麦日德兰半岛西北海面遭遇,发生激战,双方都受到
    严重损失。结果,德国没有打破英国的海上封锁,直到大战结束,德国舰队始终不敢再冒险出
    战。
    1917年-1918年为战争的第三阶段。1917年,美国参加对德作战;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和
    “十月革命”,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中国等国也相继投入战争,协约国的阵营增加到27个国家。
    1918年11月11日,德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四年多,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被牵扯到战争中,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物
    质和精神损害。它产生了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这次大战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俄罗斯帝
    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垮台;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等也被削弱。另一方面,俄国
    无产阶级在帝国主义的链条上打开了薄弱的一环,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具有划时代
    的历史意义;同时,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也出现了高涨
    的新局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Ⅱ)(the Second World War)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1945年)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所进行的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破坏性最大的全球性战争。
    尽管在1939年9月前,中国的抗日战争,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战争等反法西斯的抵抗已经开始,但一般认为战争从1939年9月1日德意志帝国入侵波兰开始,到1945年9月2日日本向同盟国投降而告结束。而这场战争总计造成了6千2多万人的死亡,占了当时世界人口的3.2%左右。
    ★战争的起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分为欧洲和亚洲两大战争策源地。在欧洲,战争的原因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1918年),一战的结果与法西斯主义在德意志帝国的兴起有著千丝万缕的关系,由于德意志帝国的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德意志帝国成为了二战的主要策源地。在远东,日本的军国主义化,使得日本走向了侵略扩张之路,以求达到扩大大和民族生存空间的目的。
    到极权之路,第三帝国的崛起
    在一战中,同盟国集团被协约国集团击败。1918年11月,战争结束后,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二世(Kaiser Wilhelm II)退位,1919年6月28日,德意志帝国签署《凡尔赛条约》,承认战败。1919年7月31日,国民议会在德意志帝国南部小城魏玛(Weimar)的德意志民族剧院通过了一部宪法,宣告一个新的共和国——魏玛共和国成立。由于法国曾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受到普鲁士的重创,因此一战结束后,法国希望能够对德意志帝国在经济上进行报复,并最终削弱这个强大的邻国。《凡尔赛条约》将发动战争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德意志帝国,从而对德意志帝国实行条件极为严厉的经济与军事制裁,德意志帝国失去了13%的国土和12%的人口,德意志帝国被解除武装,德意志帝国的陆军被控制在10万人以下,不准拥有空军。德意志帝国虽然在一战中最后战败,但德意志帝国的元气并未受到过多的伤害,工业体系依然保存完整,而且德意志帝国本土并未受到战火的波及,《凡尔赛条约》过多的只考虑战胜国的利益分配,完全没有考虑战败国自身的利益,加上条约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夺本质,使得德意志帝国国民对强加给他们的《凡尔赛条约》有极强的抵触和反感情绪,引发了德意志帝国普通民众强烈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骄傲的日尔曼民族为了摆脱《凡尔赛条约》的桎梏,各派政治势力、各种政治思想在德意志帝国你争我夺,显得尤为激烈,这为德意志帝国成为一次新的大战策源地创造了条件。
    在经历了短暂的平稳期后,外不能排除外侮,内不能解决内患的魏玛共和国在192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遭到重创,这个脆弱的共和国面临著严重的经济问题,濒临破产的边缘,德意志帝国人民生活非常艰难,这为德意志帝国极端右翼势力的兴起提供了良机。由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所领导的德意志帝国国家社会工人党(简称纳粹党,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NSDAP)就是其中之一,他宣称德意志帝国的困境之根源来自于战后强加给德意志帝国的严厉条款、懦弱的魏玛共和国以及被指称握有国家经济命脉的犹太人。他的理论受到越来越多德国人的支持,到1933年时纳粹党已经从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党一跃成为国会内第一大党。1933年1月30日,魏玛共和国年迈的总统兴登堡元帅(Paul von Hindenburg)正式任命阿道夫·希特勒为共和国总理(Reichskanzler)。与此同时,阿道夫·希特勒政府通过行使宪法赋予总统在紧急情况下的特殊权力来执行公务,这些权力令阿道夫·希特勒可越过联邦议会(Reichstag)进行实际独裁统治。此时,魏玛共和国走到了其政治生命的终点,取而代之的是德意志第三帝国。为了摆脱英法等国对德意志帝国的束缚,阿道夫·希特勒在上台之初就因扩军备战计划受到限制而于1933年10月宣布退出英法控制的国际联盟。1934年8月2日兴登堡去世后,阿道夫·希特勒又依据宪法继任了总统,成为了第三帝国唯一的真正拥有实权的领袖,在德语中称为“元首”(Fuhrer)。
    阿道夫·希特勒并不是只会在街头叫嚣喊空话的政客, 他上台后迅速重建了德意志帝国的秩序, 加上他具备远见, 让社会底层的劳动阶级也能享有过去所没有的福利, 因而德意志帝国人对阿道夫·希特勒的支持率大幅提升。英法等列强见到已经无法借由凡尔赛合约压榨德意志帝国,立刻转变态度与德意志帝国合作。此时的德意志帝国内部已经政局稳定,纳粹党人稳固了自己的政权后,开始将重心放到外交方面,并采取了多个冒险的行动。
    战斧挥舞,意大利的法西斯势力登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的形势和德意志帝国一样严峻。中央政府无法控制地方,全国面临无政府状态,共产党人与社会党人控制著工会,很多人担心布尔什维克式的共产革命将席卷意大利。
    在几个自由政府无法解决这些威胁后,国王维克多·爱麦虞埃三世(King Victor Emmanuel III)在1922年10月30日邀请右翼政客本尼托·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以及他所领导的法西斯党组成政府。法西斯党人上台后依然保留自己的非正规武装,用以打击无政府主义者、共产党人和社会主义者。 在几年时间内,墨索里尼就巩固了自己的独裁地位,意大利也沦为一个警察国家。
    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萧条严重冲击了意大利,墨索里尼断定殖民地扩张是减轻国内经济压力所必需的,进而走向了扩张的道路。1935年1月7日,墨索里尼与法国外长皮埃尔·赖伐尔(Pierre Laval)签署了意法条约。10月3日,意大利军团入侵独立的非洲王国阿比西尼亚(现在的埃塞俄比亚),在经过一场长达7个月的战役之后,阿比西尼亚被征服。1936年,意大利加入日本和德意志帝国签署的《反共产国际协定》,由此,德意日三国轴心初步形成。同年,意大利和德意志帝国一同支持西班牙佛朗哥政权发动叛乱,西班牙内战爆发,1939年西班牙共和国政府被颠覆。在眼见德意志帝国把欧洲局势推向战争边缘的时候,墨索里尼趁火打劫,于1939年4月7日,占领阿尔巴尼亚。
    在遭到国际联盟谴责侵略阿比西尼亚后,1937年意大利也退出了国际联盟。意大利与同样退出国联的纳粹德意志帝国在1939年5月缔结了《钢铁条约》,从而加强了罗马—柏林轴心。1940年9月27日,德意志帝国和意大利又接受了日本加入轴心国,签署《三国公约》,罗马—柏林—东京轴心就此正式形成。
    升起之太阳,日本的军国主义化
    在太平洋地区,战争的硝烟从1930年代早期就开始弥漫。日本扩大了其在朝鲜半岛的势力范围,逐渐向中国扩张。日本鼎承其大陆政策,图谋征服中国。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中国的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并迅速占领中国的东北三省,强行成立由关东军控制的伪满洲国。
    日本对华的侵略是否可以被看作是为其称霸世界的企图所迈出的第一步尚存争议。有学者认为,事实上,日本的侵略主要是受到19世纪西方殖民主义的影响,企图保障其在华利益,特别是掠夺中国的自然资源。如果从19世纪欧洲强权的观点来看,日本的行为无可指责。因为在那个时期,西方列强对海外殖民地的占领和掠夺以及对殖民地居民的杀戮比日本不相上下。但到1930年代,世界已经广泛接受了威尔逊的自决原则,这意味著以殖民主义的方式粗暴地掠夺他国的领土或资源的行为已经无法为国际社会所容忍。此外,日本在朝鲜和中国东北的暴行也招致非议。然而,另一些学者认为,虽然日本法西斯势力在1931年的时候并没有上升到左右日本政局的地位,可是日本早已经在制定征服世界的计划。1927年,田中义一担任日本首相不久,就主持召开了一个研究积极侵华政策的内阁会议——“东方会议”。会后田中向天皇递交了一份极为机密的“田中奏折”已经表明了日本称霸世界的步骤:满蒙-中国-东亚-亚洲-最后称霸世界。虽然这份奏折仍然存在争议,可是根据日后日本发动战争的节奏来看,与奏折内容吻合。
    日本在中国东北扶植满洲国政权的行动遭到国际联盟谴责,导致日本最终退出了国际联盟。在日本,法西斯主义势力开始抬头,具有浓厚法西斯色彩的秘密社团发动了数次暗杀行动。经济的大萧条导致民选政府逐渐丧失了政府的控制权,军人开始执政,“军部”作为日本军事力量的司令部被赋予比以前更多的权力,法西斯主义在军队中蔓延,很多时候军队可以为自身的利益而不是国家利益采取行动。同时随著民族主义与反西方情绪的上升,日本在中国的行为被人种理论合理化了。很多日本人开始相信,中华文明的精华传承在日本,而不是中国。在1936年二二六兵变之后,另外一部分法西斯分子控制了军部,使得军部代替日本内阁成为日本的最高权力机关。此时日本已经进入法西斯主义的时代。
    1939年昔日参与策划“九·一八”事变的日本关东军参谋东条英机(Hideki Tojo),又率领“东条兵团”试图从满洲进攻苏联,但很快就被以名将朱可夫率领的苏联和外蒙古的联军击溃,这阻止了日本的向北扩张政策,也保证了苏联与日本之间脆弱的和平,直到二战末期。同时,在这次试探苏联的失败的战役之后,日本内部“北进”和“南进”的争端中,“南进”派的力量得到了加强,因此日本从此以后较为坚定的走上了进攻中国征服太平洋的道路。
    日本在1930年代的政策对于其最终的失败有著决定性的影响。当时日本的政策是建立在这样一种假设之上,即日本在没有获得稳定的自然资源供应之前无法与欧洲强权对抗,但为了取得所需要的自然资源他们又必需挑起一场他自知无法获胜的战争。此外在侵华时期的残忍行径、在中国建立傀儡政权的作法与日本的最终目标一脉相承,日本在战争中坚持这种不得人心的作法。而日本国内的许多政治精英当时就已经意识到这种自取灭亡的作法将会为日本带来灾难,但都没有试图制止,因为提出异议的人士纷纷遭到生命威胁。
    战前的苏联
    1917年,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领导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Российская Социал-Демократическая Рабочая Партия(большевик),苏共的前身)赢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后,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可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在俄国并不稳固,不久就开始了长达数年的内战,英法等协约国也开始对苏俄进行大规模的武装干涉,但不久后,俄国境内的叛军和外国干涉军全面失败。虽如此,苏俄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准战败国(对德妥协求和),丧失了大量沙俄曾经占领的领土(有些是苏俄主动放弃)。加上内战以及外国势力的干涉,苏维埃政权成立初期的苏联显得极度虚弱。1922年,苏联成立,英法美等西方国家依然对其采取敌对态度。1925年,列宁去世后,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掌握了苏联最高领导权,并通过残酷镇压异己来稳固自己的权力。但同时苏联也逐渐成为世界主要的工业强国,1930年代末,苏联的工业产值已经超过了德国而达到了欧洲第一,但苏联的人民生活水平尚不及西方工业化国家。
    当德意志帝国法西斯政权崛起之时,英法美等西方国家就一直采取措施维护自身利益,英法等国家的绥靖政策除了维护自己利益免遭军事扩张势头正猛的德意志帝国损害以外,他们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就是将德意志帝国这股他们认为的祸水引向东方的另一个欧洲大国——苏联。在欧战战云密布的时候,斯大林对英法的妥协极端失望,他宣布停止和英法等国的军事联盟谈判,转而和纳粹德意志帝国修好,以实现自己的利益。同时,德意志帝国因为避免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也要寻求先稳住苏联。这时,苏联和德意志帝国开始互相接近。这时的德意志帝国和苏联,欧洲这两个被西方社会认为是最强大的专制国家,虽然曾经是不共戴天的仇敌,却因政治现实令他们双方抛弃了西方国家认为是无法逾越的意识形态的鸿沟,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该条约中包括了“秘密附属议定书”(苏联一直否认该协定书的存在),划分两国在波兰、波罗的海三国、芬兰以及东欧其他国家的势力范围。这时,当时世界面积第三大的国家(当时面积最大国是大英帝国,面积第二大国是法国)、世界第二的工业国和德意志帝国媾和,让英法独自面对强悍的法西斯德意志帝国,只能吞咽自己绥靖政策种下的苦果。
    在远东,沙俄曾和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为争夺两国在东北的权益而发生了日俄战争,俄国战败,丧失了在东北的部分权益,割让南库页岛,失去了苦心经营很久的太平洋唯一的不冻港——旅顺港。苏维埃政权成立之初,苏俄在远东的势力收缩,成立远东共和国,日本参与了对新生政权的武装干涉,并占领苏俄远东地区大片领土,但不久即被红军驱逐出境。自此,苏联和日本关系持续紧张。在和中国关系方面,列宁认为沙俄占领的中国领土应当归还中国,并许诺放弃沙俄夺取的一切中国领土和中国租界。但斯大林掌权后,苏联收回了这个承诺。1921年和1924年,唐努乌梁海和外蒙古脱离中国,苏联逐渐实际控制了这两个地区。1929年,中苏之间发生了中东路事件,导致中苏关系恶化。1931年,日军入侵中国东北,苏联保持中立。1937年中日之间正式开战后,中国请求国际援助,苏联认为其远东边境受到日本威胁,《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之后苏联开始大规模援助中国,并派遣航空兵参与中国对日作战,苏联成为抗战初期中国的主要援助国。1938年和1939年,苏联和日本之间由于日本控制的满洲国边境问题在中苏边境的张鼓峰及满洲国和外蒙古边境的诺门坎地区爆发小规模战役,苏军全歼进犯日军。为了避免两面作战,1941年,苏联在苏德关系非常紧张的时候和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该条约除了规定互不侵犯外,还互相承认了对方在外蒙古和满洲的现实利益,苏联中止了大部分对华的援助。
    抱薪救火,英法绥靖政策的失败
    英国和法国是老牌的殖民国家,也是纳粹德意志帝国的死敌,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胜国的英法等国一手炮制了对德意志帝国极为严厉的《凡尔赛条约》,纳粹党也是通过煽动对该条约的仇视才上台的,故纳粹刚上台就制定了针对英法两国的报复措施。对此,英国和法国当局为了维护本国的利益,安抚疯狂的德意志帝国,对德意志帝国一系列的侵略扩张行为采取了对德意志帝国怀柔的绥靖政策。德意志帝国屡屡冲撞《凡尔赛条约》的束缚,英法都未采取任何有力措施加以惩罚。德军进入莱茵兰非军事区,吞并奥地利,一步步的紧逼,英法非但没有采取任何阻止的行为,更默许了德意志帝国的做法,西班牙内战时的英法则严守中立政策,在意大利和德意志帝国支持的叛军和苏联支持的政府军之间采取骑墙的态度。到了德意志帝国要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时候,英法则发展到了遂靖政策的最高潮——慕尼黑会议,在捷方未与会的情况下,强行将捷克的领土苏台德区割让给德意志帝国,如此明目张胆的姑息被史学家讥讽为“慕尼黑阴谋”,并企图将此祸水引向东边的苏联。英法这种牺牲他国利益而求得苟安的绥靖政策刺激了阿道夫·希特勒的胃口,德意志帝国不久就占领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在伴以讹诈、恫吓等手段相继在欧洲获得了巨大利益后,德意志帝国开始入侵波兰,挑起了世界大战,从而宣告了英法绥靖政策的失败。
    二战打响之后,人们逐渐看透了阿道夫·希特勒贪婪的本质,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也越来越不得人心,张伯伦的绥靖政策在英国走到了尽头,1939年9月3日,英国内阁进行了改组,有一个已下野的议员在家中砌花园的矮墙时,突然被请出来担任海军大臣,此人就是一直主张以强硬态度对待法西斯主义的温斯顿·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1940年,当纳粹德意志帝国占领了波兰、丹麦和挪威,法国岌岌可危,直扑英吉利海峡的时候,首相张伯伦因绥靖政策彻底失败而引咎辞职。1940年5月10日,65岁的温斯顿·丘吉尔在被英王任命为英国的战时首相。
    英法对德意志帝国的姑息和妥协是德意志帝国法西斯势力迅速发展的罪魁祸首,而其操纵的国际联盟对国际事务脆弱的控制能力,也是1930年代世界大乱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有人认为,英法等国对避免战争的考虑而对其他黩武国家的容忍也应该是可以理解的。可是,不管绥靖政策的原因是什么,英法绥靖政策的后果却是非常严重的,不但养虎为患,让德意志帝国挑起了一次世界性的战争,而且在法国战败后,还将英国引向独自面对法西斯德意志帝国的危险境地。
    孤立难守,美国立场的改变
    美国,一个高枕无忧的国家,经过约半个世纪的经营后,美国已经悄然成为当时世界第一的工业国,当世界太平时,他觉得欧洲和亚洲离自己太远,当世界不太平,欧洲和亚洲的各大国为争夺利益互成水火、大打出手时,他又庆幸自己躲在两洋堡垒的后面。虽然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对法西斯国家德意志帝国和日本的扩张野心已经了如指掌,但是孤立主义和中立主义思想却弥漫著整个美国上空,美国人普遍对他国的战争不感兴趣。所以罗斯福只能向反法西斯国家提供物资援助,但常常遭到严格执行中立政策的国会的阻挠。直到1941年3月,美国国会才在西欧战事吃紧,全世界都有陷入战火危险的时候通过《租借法案》,这个法案授权总统向他认为防务至关重要的国家提供军火和战争物资,至此,美国已由中立国成为事实上的反法西斯国家。同年8月,罗斯福和英国首相邱吉尔在军舰上举行会谈,并签署旨在摧毁纳粹政权的《大西洋宪章》。直到美国的太平洋军港珍珠港受到日本的偷袭。
    英勇不屈,中国抗战的艰苦历程
    1920年代的中国四分五裂,被各个当地的大军阀控制,中央政府无法控制全国的大部分地区。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得以通过签署不平等条约的形式来对中国施加影响,但是这样做风险很大,因为一旦中国陷入完全的无政府状态,任何协议都无法执行;而如果中国变强,则有可能废除这些条约。
    1926年起,以蒋介石为司令的国民革命军开始进行北伐,统一中国。北伐军成功地击溃了华中、华南地区的旧军阀,而且国民政府即将与北方的军阀达成和解协议。由于过去有著亲日背景的,控制著东北三省(满洲)的军阀张作霖一再拖延与日本签订能够给日本带来更多不平等收益的条约,并表现出将与蒋介石合作的迹象。于是,日本关东军的少壮派在1928年发动了“皇姑屯事件”,暗杀了张作霖,并且逼迫张作霖的儿子、继承人张学良继续同日本合作。然而张学良却因此更加偏向于同南方的蒋介石政府合作。在张学良完全控制住东北军政局势后,宣布“易帜”,接受蒋介石的国民政府领导。失去对中国东北本地军阀的控制后,日本在1931年9月18日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的东北三省,并在当地设立了一个傀儡政府“满洲国”以便日本进行暂时的间接统治,还将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安插为满洲国的皇帝。因为中华民国不承认满洲国的合法性,所以称之为“伪满洲国”。
    九一八事变后的整个三十年代,中国与日本陷入了僵局,蒋介石为了集中精力消灭对共产党人,制定了臭名昭著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姑息日本侵略势力对中国的蚕食。华东地区的民族资本主义在1927-1937“黄金十年”获得较大发展,国民政府与德国计划合作训练80个精装师抵抗日本,德国为当时全世界唯一一个不附加任何条件出售武器给中国的国家。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在西安扣留了蒋介石,迫使其“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蒋介石被迫接受。日本关东军在未获东京批准的情况下于1937年7月7日制造卢沟桥事件,中日战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1937年七七事变后,终于建立了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蒋介石积极部署和指挥中国军队开赴华北和淞沪前线,抗御日本侵略军,他先后指挥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重大战役。广大爱国将士奋勇杀敌,至1938年10月,使日军伤亡45万余人,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妄图速战速决、迅速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蒋介石在政治民主化方面作出一些许诺,释放政治犯,修改反动条例,召开国民参政会等,全国一时出现一片团结抗日的新气象。但由于蒋介石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和单纯军事防御的战略战术,又幻想并等待国际“调停”制止日本侵略,因而不能抵御占有很大优势的日本侵略军,华北、东南和华中大片国土相继沦陷。
    当时国民政府的抗日战争并未得到外国的多少支持,而更多则是道义上的支持,几乎是在独自面对日本强大的威胁。英国为了不刺激日本,加入了对中国的封锁,而美国则依然在孤立主义的政策上自我陶醉,美国对中国的支持也仅限于道义层面。后来国会虽然通过《租借法案》,可以向总统认为国防至关紧要的国家输出军火,但当时中国的海岸线被日本封锁,此法案反而更有利于日本。苏联在抗战初期是中国最大的援助方,但在苏日和谈后,苏联的援助停止。值得一提的是纳粹德国的对华援助,1928年以后,德国军事顾问以个人身份受聘于中国。在抗战初期,德国在中日冲突中竭力保持中立,德国甚至对日本侵华政策一直持反对态度,并成为中国的重要军火提供国。1938年,德国主张对日友好的新外长里宾特洛甫上台,中德之间的暧昧关系方告终结。
    苏联以向日本宣战为条件要挟中国,中国政府迫于抗战大局只能答应,但苏联对日宣战后不过六天,而日本投降,他乃侵占我国东北,拒不撤兵,掠夺我东北工业设备,阻碍我政府接收主权,蒋介石随即在联合国状告苏联,联合国宣布雅尔塔密约无效、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无效、外蒙独立无效、外蒙主权复归中国,这得到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承认。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