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功用在表现)流俗的表现说大概不外起于两种误解。第...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8-04 06:32: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文学的功用在表现)流俗的表现说大概不外起于两种误解。第一是把写下来的(或说出来的)语文当作在外的“言”,以为思想原无语文,到写或说时,才去另换语文,换得的语文便是思想的表现。其实在写或说之前,不是空洞游离的思想。比如我写下一句话,这一句话的意义连同语文组织都已在心中想好,才下笔写。写不过是记录,犹如将声音灌到留声机片,不能算是艺术的创作,更不能算是替已成的思想安一个形式。??第二个误解是起于语文有时确需费力寻求,我们常感觉到心里有话说不出,偶然有一阵感触,觉得大有“诗意”,或是生平有一段经验,仿佛是小说的好材料,只是没有本领把它写成作品。这好像是证明语文是思想以后的事,其实这是幻觉。所谓“有话说不出”,“说不出”因为它根本未成为话,根本没有想清楚。你看一部文学作品,尽管个个字你都熟悉。可是你做不到那样。举一个短例来说,“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哪一个字你不认识,你没有用过?可是你也许终身做不成这么一首好诗。这可以证明你所缺乏的并不是语文,而是运用语文的思想。你根本没有想,或是没有能力想,在你心中飘忽来去的还是一些未成形混乱的意象和概念,你的虚荣心使你相信它们是“诗意”或是“一部未写的小说”。你必须努力使这些模糊的意象和概念确定化和具体化,所谓确定化和具位化就是“语文化”,“诗意”才能成诗,像是小说材料的东西才能成小说。心里所能想到原不完全有语文,但是文学须从有限见无限,只能用可以凝定于语文的情感思想来暗示其余。文学的思想不在起飘忽迷离的幻想,而在使情感思想凝定于语言。在这凝定中实质与形式同时成就。??我们写作时还另有一种现象,就是心里似有一个意思,须费力搜索才可找得适当的字句,或是已得到的一个字句还嫌不甚恰当,须费力修改,这也似足证明“意在言先”。其实在寻求字句时,我们并非寻求无意义的字句;字句既有意义,则所寻求的不单是字句而同时是它的意义。寻字句和寻意义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统名之为思想,其中并无内外先后的分别。比如说王介甫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原来由“到”、“过”、“入”、“满”诸字辗转过来。这几个不同的动词代表不同的意境,王介甫要把“过”、“满”等字改成“绿”字,是嫌“过”、“满”等字的意境不如“绿”字的意境,并非本来想到“绿”字。在他的心中“绿”的意境和“绿”字同时生发,并非先想到“绿”的意境而后另换一个“绿”字来“表现”它。(《文学与语文》朱光潜)(1)文章中有三个划线的“思想”,它们所指是否相同?答:①和②________;②和③________;①和③________。(2)第二自然段“只是没有本领把它写成作品”一句中,本领是指什么?(不超过10个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二自然段中提到“语文化”,请根据该段内容予以解释,注意句子通顺。(连标点不超过30字)答:所谓语文化,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从全文看,“流俗的表现说”观点有二:一是________;二是“意在言先”。而作者则认为________。(前不超过4个字,后不超过12个字。)(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写或说,无非是将已连带语文的思想,记录下来或表达出来。B.只有不断地费力寻求,费力修改,才能运用好语文。C.“说不出”不是因为语文的缘故,全是思想的缘故。D.举王介甫改词一例意在说文学创作看上去在寻字句其实也在寻意义,两者是统一的。E.我们写作时时常碰到“有话说不出”与“有话说不好”两种现象,因而产生了一个误解。F.“将声音灌到留声机”式的记录,不是文学创作的主要内容。

网友回答

答案:略解析:   (1)①和②不同;②和③不同;①和③相同。  (2)文学创作的知识技巧  (3)把头脑中模糊的意象和概念整理为清晰确定的见解和观点。  (4)一是“语文为言”。而作者则认为“思想与语文形式同时产生。”   (5)B、E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