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 科学家在地面实验室的实验表明,一些小分子物质经紫外线照射可以生成氨基酸。光谱分析表明,星际空间存在着这种小物质。科学家还利用了卫星进行有关实验,这样的小分子物质在太阳紫外线的照射下生成了氨基酸等大分子。因此,一些科学家认为彗星在空间运行时会吸附上这些大分子;而且,由于彗星结构松散,其吸附的大分子在紫外线的照射下更容易产生类生命物质,它们虽有类似原始生命的结构,但不能自我复制。 据此,有的科学家推测:地球生命之源可能来自40亿年前坠入地球海洋的一颗或数颗彗星。当时,地球大气密度很高,减慢了彗星下坠的速度,使彗核表面的温度不会过高,从而保护了彗核表面的类生命物质。当彗核坠入海洋后,它们得到了再发展的条件,便形成了更为复杂的系统(通常由上百个分子组成)。该系统只让氧气、水等小分子进出,而氨基酸等则不能进出,久而久之,这种有序状态促成了该系统能自我复制,进而导致了生命的诞生。1.下列各项是对“类生命物质”的解说,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类生命物质”是吸附在彗星上的氨基酸等大分子。B.“类生命物质”的生成与彗星的运行有一定的联系。C.“类生命物质”是氨基酸经紫外线照射产生的。D.“类生命物质”的结构与原始生命的结构相近。2.“据此,有的科学家推测:地球生命之源可能来自40亿年前坠入地球海洋的一颗或数颗彗星。”其中“此”指代的是[ ]A.星际空间存在着可以生成氨基酸的物质。B.彗星结构松散,表面温度低,下坠速度缓慢。C.彗星在空间运行时,有可能依附上氨基酸。D.卫星实验证明,星际空间存在着类似原始生命的结构。3.“当彗星坠入海洋后,它们得到了再发展的条件。”选出不属于“再发展”的一项。[ ]A.彗星坠入海洋后,变成了促使原始生命产生并发展的条件。B.彗核表面的类生命物质发展为上百个分子组成的复杂系统。C.彗核表面的类生命物质,逐渐形成了以氨基酸为核心的有序结构。D.多分子组成的类生命物质的复杂系统终于能够自我复制。4.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氨基酸是导致生命诞生的物质基础。B.彗星结构松散,有利于类生命物质的生成。C.紫外线照射是形成氨基酸的重要条件。D.地球的生命之源来自坠入海洋的彗星。
网友回答
答案:A;C;A;D解析:1.A。“类生命物质”是氨基酸经紫外线照射下产生的,并非是氨基酸等大分子自身。2.C。依据上一段文字,筛选出最主要的信息,明确指代对象。3.A。文中指出,当彗核坠入海洋后,类生命物质便形成了更为复杂的系统,只让氧气、水等小分子进出,而不让氨基酸等大分子进出,据此可判断A项有误。4.D。文中提供的信息表明,地球生命之源来自坠入海洋的彗星,只是“有的科学家的推测”,并非既定事实。由此可判断D项不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