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魏晋以来,中书、尚书之官(汉时设立,级别较低)始真为宰相,而三公遂为具员。”

发布时间:2020-07-12 06:03:20

“至魏晋以来,中书、尚书之官(汉时设立,级别较低)始真为宰相,而三公遂为具员。”这种变化是为了












A.提高行政效率











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C.提高“三公”的权力










D.防止腐败

网友回答

B解析试题分析:秦汉(西汉)时期,太尉、丞相(或相国)、御史大夫合称为“三公”,皆为宰相之职,由他们分管全国最高的军、政、司法监察大权。汉武帝为了集中君权,始用儒生为相,以便于控制。同时,设立大司马大将军之职以取代太尉之职,起用身边随从者侍中和文书档案保管者尚书,组成“内朝官”,归自己亲领;而变丞相、御史大夫领导的正规职官为“外朝官”,开始以内朝控制外朝,皇权得以增强。此后封建王朝总体上来看也呈现出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因此结合材料可知是











B.A不对,这种变化是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非提高行政效率;C不对,根据材料“中书、尚书之官(汉时设立,级别较低)始真为宰相,而三公遂为具员”可知三公的权力受到抑制而非提高,D “防止腐败”在材料中也无从体现。考点:本题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点评:本题的要领在于把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总体趋势是相权削弱直至消亡,皇权不断加强;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