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央大学迁重庆,徐悲鸿才回校任教,并创作了国画《巴人汲水》、《贫妇》,反映劳动人民的艰辛。1938年,徐悲鸿去南洋举行画展,将全部卖画收入,救济祖国难民。其间,徐悲鸿接受泰戈尔之邀,赴印度国际大学讲学,并在加尔各答举行画展。徐悲鸿深切地怀念着战火中的祖国,在印度创作了巨幅国画《愚公移山》,表达他对抗战必胜的坚强信念。1942年徐悲鸿回到了重庆。这一年,重庆举行木刻展览,徐悲鸿撰文赞扬解放区的木刻家,延安《解放日报》转载了此文。1945年2月,郭沫若同志探望徐悲鸿,带来周恩来同志送给徐悲鸿的延安小米、红枣和对他的问候,使病中的徐悲鸿受到极大的鼓舞。当时徐悲鸿签名于重庆《新华日报》发表的《文艺界对时局进言》,呼吁废除国民党独裁,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国民党特务威胁他,必须撤回签名,否则,他的一切都保不住。徐悲鸿面对国民党特务,斩钉截铁地回答:“人在曹,心在汉,我签的名,我负责到底!” 1.本段文字以什么顺序介绍徐悲鸿的经历及创作的?请在文中标出表示这一顺序的词语?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段文字叙述有详有略,文中详写的是哪件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横线在文中画出两处表明徐悲鸿的绘画创作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语句。
网友回答
答案:解析:
1.时间顺序 抗日战争爆发后 1938年 1942年 1945年 2月2.签名于重庆《新华日报》发表的《文艺界对时局进言》,面对国民党特务的威胁,不撤回签名。 3.“创作了国画《巴人汲水》……的艰辛。”“在印度创作了巨幅国画……坚强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