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谌容访美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29 21:25:36

8.《人到中年》的作者谌容访美
谌容在某大学作演讲时,有人问:“听说您至今还不是中共党员,请问您对中国共产党的私人感情如何?”谌容说:“你的情报很准确,我确实还不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但是我的丈夫是老共产党员,而我同他生活了几十年,尚无离婚的迹象。可见,我同中国共产党的感情有多么深。”
请从公关口才的语言风格对上述内容进行分析。

网友回答

谌容《人到中年》分析

  一、章节梳理

  一:开头两段与P200状态说的是一回事,说的是陆文婷半回忆半昏迷的状态。 二:揭示陆文婷是因心肌梗塞躺在了这里。

  三:从陆文婷角度写出她重新听到这三段诗时的反应。 四:从孙逸民角度写他的回忆(聘用她及她的出色的地方)。 五:从陆文婷角度写她听到又一次“陆大夫”(来自赵院长)时的反应。 六:从赵院长角度写他的回忆(与秦波的对话)及懊悔。 七——十一:从叙事者角度写生活“琐事”。

  十二:从傅家杰角度写他的回忆(写陆文婷的“坚强”)。 十三——十五:写三个手术。

  十六:从傅家杰角度写陆文婷回家后的异常反应和他要车经过。 十七:从陆文婷角度写死亡之水、无力挣扎和各种“依依不舍”。 十八:写抢救陆文婷大夫。

  十九:写病人要救命恩人“好好的”。 二十:从傅家杰角度写念三段诗。 二十一:姜亚芬的信。 二十二:“奇迹”。

  梳理每一章都写了什么,虽然确实也梳理出来了,然而意义却是不大的。因为谌容在写这篇小说时更多的使用章节时更多的是按照感情的流露和叙事的需要,她似乎采用的是接近“古代说书艺人”的叙述模式,但也借助了电影的“蒙太奇”和分镜头手法。之所以要梳理,是为了解决读者读完之后的一点“疑难”,明明是单线结构——人到中年的陆文婷大夫在三个手术做完后病重,虽然“奇迹”发生,但也已大不如前——为什么叙述得这么长?作者是有她的“良苦用心”的,梳理完后,这些文字并不“多”。

  二、人物分析 ①陆文婷:她是瘦弱的“坚强”者,在事业和家庭上事业总是优先的,她是医院的支柱之一,她是病人的好大夫,却也是不称职的母亲和妻子。

  ②傅家杰:他是个忙人,却在“文革”中练就成家庭妇男,对妻子百般体贴,任劳任怨,“书呆子气”中体现出“浪漫”。

  ③姜亚芬:聪明机智活泼,在大学时就积极追求自己的“终身大事”,表面上嘻嘻哈哈,实际上内心也是脆弱的,她不忍凌辱。在祖国的春天到来时怀着矛盾的心情离开了它。 ④孙逸民:为人古板、严厉,却也是一个好心肠,年过七十却仍扑在研究和教育上。

  ⑤赵天辉:作为院长的他一直忙于文件,却亲自为陆大夫看病。他意识到了医院的“中年”问题,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有所改观。

  ⑥刘学尧:有自己的一番“高论”和“谬论”,也意识到了“中年”问题。 ⑦焦成思:“文革”时期被打为“叛徒”,对陆大夫感激不尽。 ⑧秦波:“马列主义老太太”,口头禅是“我的同志呦”,说话时口才好且咄咄逼人,好像她才是领导。事前事后两张嘴,事前怀疑一切,事后对陆大夫五体投地。总是用“共产主义理论”掩饰自己的“官僚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

  三、主题分析

  ①“伤痕”文学,批判“文革”对傅家杰、姜亚芬、陆文婷、焦副部长、刘学尧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伤害,感叹“四化”之风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迟来。

  ②“中年”问题。

  (1)在赞扬陆文婷工作的同时,感叹她的积劳成疾,她家庭与事业的平衡想处理好却没法处理好的现实。

  (2)中年人是国家的骨干,他们已经超负荷运转。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新奏响时,一个忙得甚至要在研究室住,一个因三个手术累垮,一个已经随爱人孩子飞离祖国的土地。这不仅是人的悲剧,也是特定时间段内国家、民族的悲剧。

  四、艺术特点

  1、虽然是在女性作家群中,却不是“女性写作”,“社会历史”而不是“情感冲突”构成作品的基本要素,这也是谌容小说的共性。

  2、通过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人物状态,极尽展现叙述对象意识的最深处。

  3、将角色的冲突与矛盾放在特定的社会现实环境中予以表现,进而引出一个社会历史问题——“中年”问题。

  4、从陆文婷病倒这个断面切入,从陆文婷的潜意识出发作为纵向,从他人的回忆和反应出发作为横向,形成了开阔的叙事空间。注重以人物的视角来感知和铺排故事,使主人公——陆文婷大夫的人物形象更具立体感。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