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笔会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29 08:19:10

阅读下列各文段,完成文后各题醋栗的滋味 刘心武    那天跟一位老相识在街上相遇,互问“哪去?”自然都不过是“遛遛弯儿”,但他跟我说了没两句话,就急着往公共报栏那边凑。我有点好奇,他家里赠报很多,何必还要到街上来读报?不免也就去那报栏浏览,这才发现是那报纸上刊发了一篇他的文章。不用问,我理解,这张报一般是不赠阅的,报亭也无零售,大概编辑通知了他这天发表,但样报要过些天才寄得到,所以他是来先睹为快。他也算著作等身的人物了,对自己新发表一篇文章仍充满了孩子游戏中胜出的喜悦,满脸幸福的波纹,这令我始而惊奇,继而感动。     我感动,是因为忽然悟出:幸福是一。     把幸福的感觉锁定在一天里的一件事上,没有大事锁小事,连小事都没有那就锁定在美好的一瞥一闻里,的确是一种维系好心情的妙方。针对时下人们容易焦虑多半浮躁的心理状态,提供对症的心灵鸡汤,已经成为一种写作与阅读的时尚。仅从与老相识报栏附近邂逅一事联想开去,我不也就能烹制出一锅心灵鸡汤吗?《幸福是一》难道不是绝好的题目?想想也是,倘若一天到晚总把幸福的目标设定在将来,设定得非常宏大,似乎只有在久远的未来实现了“一万”甚至于“一亿”才能产生出幸福感来,那岂不是将自己浸泡在了永难消退的沉重与愁闷之中?     常饮鸡汤,无论肠胃的还是心灵的,是小康人士的习俗。小康人士的焦虑,多出于“比上不足”,以及因还贷、人际、家庭建设、子女教育投资与期望等方面的压力,还有情感方面的不满足或不确定。提醒他们“幸福是一”,抓住每天至少一件开心事,立足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放眼未来,满心彩霞,的确是非常香美的一锅心灵鸡汤。      但是忽然想起了安东•契诃夫的那篇《醋栗》,找来重读。契诃夫不炖鸡汤,他给予我们心灵的不是漂油星的营养液,而是在惊悚中提升的鞭策。这篇小说里写到一位当时社会里的小康人士,他有了自己温馨的小巢,有胖厨娘和大肥狗,有不小的花园;最令他得意的,是他在花园里栽下的醋栗终于有了头茬果实。“幸福是一”,他的“一”就是那醋栗,面对厨娘送到他眼前的一盘醋栗,他“笑着,对着那些醋栗默默的瞧了一分钟,眼里含着一泡眼泪”,在一颗颗地往嘴里送那些果实时,不住地喟叹:“啊!多好吃啊!”契诃夫通过小说里另一人物这样批判:“我看见了一个幸福的人:他的心心念念的生活目标已经达到,他所需要的东西已经到手,对他的命运,对他自己都很满意。不知什么缘故,往常,我一想到人的幸福,就不免生出一种哀伤的感觉;这一回,亲眼看到了幸福的人,我竟生出一种跟绝望相近的沉重感觉。”这篇小说写于1898年。七年后圣彼得堡的工人大请愿,沙皇命令开枪镇压,史称“黑色星期日”;十九年后接连爆发“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那以后,《醋栗》所写的那种小康人士该面临怎样的处境?在那一连串的社会大动荡大颠覆前夕,契诃夫于1904年去世,他真是“于无声处听惊雷”,以这样的作品警世人们特别是沉迷于小我世界的“一盘醋栗”的小康人士:幸福不能只是自己的“一”,一个自己温饱或者说已经超温饱的小康人士,应该有社会关怀。他在此后的《新娘》等作品里,更为小康者指出了投向改造社会使其达到公平合理的历史潮流的人生方向,契诃夫不是革命家,他的思想也还不是激烈的革命观,但他那吁请人们突破“己一”的幸福观,而去寻求群体“万福”的人道情怀,至今仍闪烁着神圣的光芒,那是任何鸡汤的色香味都无法企及的。      感谢契诃夫,贯穿在他所有作品里的反庸俗主题,跟爱与死一样,是文学艺术的永恒主题。      我们曾经历过一段严厉压抑甚至试图消灭自我意识的年月,在那阶段的极左思潮冲击下,任何“己一”的幸福感都只能是一种罪感,似乎我在这边喝了一碗鸡汤,都会立即延缓比如说非洲那边生活在水深火热里的劳苦大众的解放日程。改革、开放,奔小康,使我们从极左的桎梏中获得了身心解放;像我这篇文章开头所引述的种种“己一”幸福感,都是时代进步催生出的健康心理花朵。放心地饮用滋养身体和心灵的鸡汤吧。但应该把“幸福是一”和“幸福更是万”的意识融合起来。“幸福是万”的意思就是应当有社会关怀,自己先富了,别忘了那些还等着后富一步的人,自己小康达标了,要懂得如果小康群体只是大富和贫穷之间的一个瘦细脆弱的衔接颈,那么,就会有一朝断裂的可能。构建一种把“己一”和“万福”统一起来的幸福观,也许不像呷鸡汤那么便当,却是我们都应该努力的。而在这种努力中,记住契诃夫笔下那饱含自私庸俗成分的醋栗滋味是有醒脑作用的:“那些醋栗又硬又酸。”(选自《文汇报•笔会》)17、第2段与第第7段中都提到了“幸福是―”,试问,这两处的“幸福是一”,其内涵是否相同?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18、文章第5段说“契诃夫不炖鸡汤,他给予我们心灵的不是漂油星的营养液”,请问,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4分)19、文章第5段引述《醋栗》中的话,称“一想到人的幸福”便会“哀伤”,“亲眼看到了幸福的人”,“竟生出一种跟绝望相近的沉重感觉”。试根据全文内容推断这种心理的成因。(4分)(1)觉得哀伤,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感到绝望,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下列对这篇文章的鉴赏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A.那位著作等身的老者对自己新发表一篇文章充满了喜悦之情,这种心态令人惊奇、感动。作者借此引导那些处于焦虑、浮躁心态中的人们应该学会知足,感受生活的幸福。B.作者认为,时下的人们往往不肯脚踏实地地去埋头苦干,去创造事业,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却沉湎于好高骛远的想像中,把幸福的目标设定在不切实际的将来,这只能令自己陷于沉重与愁闷之中不能自拔。C.《醋栗》中的那位小康人士,自认为生活目标已经达到,陶醉于已有的花园、美味的醋栗等庸俗的物质享受,而对于“爱与死”这样永恒的生命主题却并不在意,作者对此表达了强烈的厌弃感。D.《醋栗》这部小说创作完成之后不久,俄国进入“社会大动荡大颠覆”时期,先后爆发的“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彻底摧毁了少数小康人士将幸福建立在穷困者身上的不合理社会,体现了契诃夫非凡的社会洞察力与社会责任感。E.文末写到极左思潮时期严厉压抑甚至试图消灭自我意识,否定“已一”幸福的荒谬做法,表达了作者对身心获得解放,可以理直气壮地追求小康、追求幸福生活的改革开放新时代的无比欣喜之情。

网友回答

17.两处的“幸福是一”有同有异。相同:两者都表示要从日常生活或大或小任何一件美好的事情中寻找到幸福的感觉。不同:因为后面的“幸福是一”是与“幸福是万”形成对照的,所以,除了原有意思之外,还特别突出了与“他人幸福”对应的“小我幸福”(即“己一”)。18.作者认为,契诃夫的作品给予读者的,主要不是愉悦感、舒适感,尤其不会迎合人们对“庸俗”幸福的需求,而是以犀利的文字来促人警醒(“惊悚”),催人奋进(“鞭策”)。19.(1)现实社会还不是“公平合理”的社会,真正的“小康人士”仅是社会的少数,更多的人甚至连温饱生存的问题都未解决,更谈不上拥有幸福,这种现状是让人哀伤的。(2)在多数人还没有机会享受幸福的状态下,那些小康人士沉迷于“小我世界”,“己一幸福”中自我陶醉,而缺乏应有的“社会关怀”意识与“改造社会”的责任意识,这种现实的存在,不能不让人对社会的未来生出绝望之情。20.AE。B项,文章批评的并不是沉湎于想像、好高骛远的错误。C项,作者并未认定花园之类的物质享受是庸俗的,也并无倡导追求“爱与死”主题的意思。D项,文章并未批评小康人士与穷困者的对立,当时俄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并不是少数小康人士与穷困者的对立。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