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8-04 05:58:36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然后做题。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1.这段描写突出西山的什么特点?2.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3.这里体现出作者怎样的人格?4.文中表现作者在大自然美景中的超然忘我、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网友回答

答案:解析:
  1.答案:这段文字突出了西山的高峻特立。  解析:从“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几句可以看出这里主要描写了西山的高大、险峻,即文中所说的“山之特立”的意思。  2.答案:这里运用了比照映衬的手法来突出西山之高峻。  解析:此处笔墨一点未曾触及西山本身,而是全从对面着墨,极写在西山顶上踞高临下、极相望远时所见到的宏阔雄远景象“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目的就是为了突出西山之高峻,所以说是运用了比照映衬的表现手法。“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一句以“培”之渺小来衬托西山之高大,也是运用了这种手法。  3.答案:这些句子在描摹西山壮美景色的同时,也寄寓了作者的心志,忘掉个人得失、荣辱,从而表现了作者寂寞惆怅,孤独傲世的情怀。  解析:“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是以饱含着感情的笔触,依据自己真切的主观感受来为西山的景物涂抹色彩的,自然景物的美好与当时社会的黑暗,不协调地激荡着作者的情感;一个被贬之人,在“恒惴栗”间隙中登临西山,眼中景物自然无不含情。“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所以说写景抒情中,作者的情操品格也就体现出来了。  4.答案:心凝形释 与万化冥合  解析:此文主要写作者游览西山前后的情景和感受,文章前面部分重在写景,而题目中的“超然忘我、与自然融为一体”属于抒写游西山后感受方面的内容,所以应该在文章结尾处。而文章结尾处只有“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这一句道出了作者在大自然中的超然忘我、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受。心凝住了,什么都不想了,形体散开不复存在了,与万物暗合成一体。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