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晋侯①赏从亡者,介之推②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③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④

发布时间:2020-08-14 21:18:11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晋侯①赏从亡者,介之推②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③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④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左传·介之推不言禄》
【注】① 晋侯:即晋文公重耳。重耳为躲避迫害,曾在外流亡十九年。
   ② 介之推:晋国大夫,曾追随重耳在外流亡。
   ③ 献公:晋文公重耳的父亲。
   ④ 惠、怀:晋文公之前的两个晋国国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       亡:逃亡
B、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       诬:诬陷
C、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效:效仿
D、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旌:表彰
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
B、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 以儆效尤
C、言,身之文也 / 文过饰非
D、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 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3、原文“其母曰:‘能如是乎’”中的“是”指代的是    
A、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B、不食其食,身将隐
C、介之推不言禄        D、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4、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介之推不愿接受晋侯赏赐的爵禄,是因为他对晋侯不明忠奸,胡乱赏赐的做法感到不满。
B、通过介之推母亲的三次提问,我们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关心儿子,更不愿违背儿子意愿的人。
C、晋侯不但不赏赐曾经追随过他的介之推,还将介之推逼走,可见晋侯是个只可共患难,不可同享福的卑鄙小人。
D、本文颂扬了介之推母子不图功名的高尚品行,突出赞美了介之推在荣誉、地位面前不居功自傲的谦让精神。
宋 人 有 耕 者 田 中 有 株 兔 走 触 株 折 颈 而 死 因 释 其 耒 而 守 株 冀 复 得 兔 兔 不 可 复 得 而 身 为 宋 国 笑
                         ——《韩非子·五蠹》
5、请用斜线为上段文字断句。
6、请翻译上段文字。BBBB 

网友回答

1、B(B项中,“诬”应解释为“欺骗”。)2、B(B项中两个“尤”都译为“错误”。A项中前一个“主”是名词,译为“君主”,后一个“主”是动词,译为“主持”;C项中前一个“文”是名词,通“纹”,译为“花纹”,后一个“文”是动词,译为“掩饰”;D项中前一个“志”是动词,译为“做标记”,后一个“志”也是动词,但译为“记住”。)3、B4、B(A项错在,“上下相蒙,难与处矣”是介之推拒绝爵禄的真正原因;C项错在,文中并未体现晋侯将介之推逼走,而且,通过文章结尾晋侯的言行,可以看出晋侯并非小人;D项错在,本文突出赞美的是介之推不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5、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6、宋国有个耕地的农夫,(他的)田中有个树桩,(有一只)兔子跑来撞到树桩上,折断脖子而死,(农夫)于是放下手中的农具守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兔子,兔子是不可能再得到的,而他自身却成了宋国人的笑柄。参考译文:晋文公赏赐那些曾跟随他一起逃亡的人,介之推不谈爵禄,爵禄也没有赏给他。介之推说:“晋献公的儿子有九人,只有您还在世。惠公、怀公没有亲人,国内国外都厌弃他们。上天没有断绝晋国的血脉,一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您还能是谁?实际上是上天立的您,而那些人以为都是他们自己的功劳,这不是骗人吗?盗窃别人的财物,还叫他做小偷,何况窃取上天的功劳当作自己的功劳呢?下级赞美自己的罪过,上级还奖励他们的欺诈,上下相互欺骗,(我)难以与你们相处啊。”他的母亲说:“何不也去请求爵禄呢?”介之推回答说:“明知是错误还去效法,罪过就更加重了。而且我发出过怨言,不吃国君的俸禄。”他的母亲说:“也让国君知道这件事,怎么样?”介之推回答说:“言语,是身子的装饰品。身子都要归隐,为什么还要用言语去装饰它?这样做是在追求显露自己呀。”他的母亲说:“能像你说的这样吗?我和你一块儿隐居吧。”于是母子两人隐居到死。晋文公寻找介之推没有找到,就把绵上作为介之推的封地,说:“用这块地记住我的过失,并且表彰那些善良的人。”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