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什么是真太阳日?

发布时间:2020-07-11 00:12:30

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什么是真太阳日?

网友回答

各个时间:
  一个恒星日=23小时56分4.09894秒。
  一个太阳日=23小时56分4秒加+24小时/恒星年=24小时。
  不同:
  1、参照物不同:
  恒星日以恒星为参照物,太阳日以太阳为参照物。
  子午线两次对向同一恒星的时间间隔叫做恒星日,恒星日是以遥远的恒星为参考系是地球自转360度的周期。
  太阳日是以太阳的视圆面中心作参考点,日地中心连线连续两次与某地经线相交的时间间隔。
  2、自转时间不同:
  一个恒星日,地球自转了360度,用时23时56分4秒。
  一个太阳日,地球自转了360度56分,用时24小时。
  两者的差别在于地球自转的同时也在绕太阳公转。如果地球不公转,那么以太阳或者恒星作为参考点都是一样的。
  3、定义不同:
  恒星日是地球转过360°后,与远处的恒星处于同一角度时的时间,对于地球来说,恰好转过360°。
  而地球日是太阳光两次直射地球某一点(即太阳高度角最大,不一定是90°,随纬度和季节变化)时的时间差。这样一来,二者就有了差异。  
  扩展资料
  太阳日分为视太阳日和平太阳日:
  视太阳日是依据视太阳定义的,也就是真实的太阳两次经过该地的子午线的时间间隔,可以使用日晷来测量。
  平太阳日是以平太阳为参考点,以平太阳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转360°59',需时24小时。更明确的说,平太阳日是经由观察太阳相对于恒星的周日运动,所获得的平均太阳时,经由人为的调整而显示在时钟上的时间。
  在历史上有许多方法被用来模拟(显示)平太阳时,最早是使用漏壶或水钟,差不多从纪元前四千年到纪元前二千年中期。在纪元前一千年中叶之前,水钟只能依据视太阳日来调整,因此除了能在夜晚继续使用外,他的准确度并不会比依靠太阳投影的日晷好。
  在20世纪初期,机械时钟的准确度还没有比地球自转所显示的恒星时钟来得准确,即使到了今天,原子钟的精度已经比地球的自转更为稳定,恒星时钟仍然被用来校准平太阳日。
  在20世纪末期,地球自转的速率被改以外星系的无线电源来定义,并且平太阳时也被转换成外来的无线电源的比率。平太阳时与协调世界时之间的差异,就成为是否需要做闰秒调整的依据。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恒星日
  百度百科-太阳日

网友回答

现在,我们看看对于某个地点的观测者天球周日旋转的情况。把通过某地点的垂线向上下两方无延长,它与天两点。其中有一点叫做天顶点,另一点叫做天底点。把通过某个地点的地平面无限延长,与天球相交成一个大圆,这个大圆就叫做真地平。通过的大圆又和真地平相交。这个大圆叫做天子午圈;这个点叫做南点,另一个点叫做北点。天赤道圈和真地平也交于两点。一点叫做东点,另一点叫做西点。现在我们可以明白,如果点的观测者认为自己不动,那就意味着天顶点,真地平和东、西、南、北四点都不动。这时,讨论天球的旋转,就意味着天球绕轴由东向西相对于这些不动点、圈做旋转。假设有一个星正好位于天赤道上,那么由于天球周日旋转,它将在东点升出地面,然后逐渐升高。当它通过天子午圈时高度最大,这在天文学上叫做上中天。上中天后,它逐渐西落,直到西点处没人地面。如果另一星不在赤道上,则它周日运动的路径是小圆。虽然也是东升西落,但它的出升不在东点,而在另一点;降落也不在西点而在另一点。
  和日历有关的是太阳的周日运动。太阳上中天时就是正午。太阳连续两次上中天的时间间隔,在天文学上叫做真太阳日,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一天。在我国古代,又把一天分成100刻,以便于更精确地计量时间。那时有一种测量真太阳时的仪器,叫做日晷,是用太阳影子的方位来决定时刻的。这种仪器现在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内还珍藏着一个。据初步考证,那是西汉初年的遗物,距今已经有20000多年了。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