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意思,为什么是无边落木萧萧下,而不是无边落叶萧萧下?
网友回答
意思: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出自:《登高》杜甫(唐代)
原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
风刮得很急,天高猿猴啼发出的叫声,显得特别的悲伤哀愁,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看不到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我这一生体弱多病,时至今日独自登上高台。历尽了千辛万苦和各种磨难导致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扩展资料:
《登高》是杜甫创作于公元767年,地点是在夔州。杜甫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是地方的军队开始发生动乱,相互之间争夺地盘,导致社会出现混乱民不聊生。
当时的时代已经混乱不堪,杜甫自己本身又体弱多病,再加上内心的壮志未酬,导致了杜甫内心极的苦闷与忧愁。为了排遣心中的郁闷,杜甫带病登台,想通过这种方式排解苦闷与忧愁。在古代的诗歌中,“登高”和“登台”都具备着思乡寄情之意。
《汉乐府民歌悲歌》中写道:“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翻译:悲歌代替哭泣,用远望代替回乡。)”意思是说,想回家没有办法,心中悲痛,因而暂时用悲歌代替哭泣,用远望代替回乡。可以说,这首诗歌通过登高对所见所闻的秋江的描写,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单之愁。
网友回答
唐代杜甫的《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诗句中用落木而不是落叶,是要符合平仄律,木、叶平仄不同,“无边落木萧萧下”为“平平仄仄平平仄”。
原诗:
《登高》唐代: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释义: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对应平厌:
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注: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用平声入韵。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他在五十六岁时写下的。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
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参考资料来源:百百科——登高 (杜甫所作诗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