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描写中国文化的文章,一篇关于文学的文章

发布时间:2020-07-11 07:02:19

有关描写中国文化的文章,一篇关于文学的文章

网友回答

中国文化是个大范畴话题,因为自然环境,地理位置,传统习俗等各个地方都不相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所以这里只能说一个大概,列一个提纲。
  以现代汉语来说,文化是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比如艺术,歌曲,建筑,服饰等等。
  我们常说,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国家。中国文化主要是指五千年的中国历史时期内的文化(即依附人类存在的)。
  中国文化讲究兼容并包,正合“海纳川,方能成其大”,中国文化能如此博大精深,也是各种文化因素综合融入的结果。从“百家争鸣”衍生出来的儒家、道家、法家等,宋代的程朱理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传奇小说;佛家的传入,道家的发展,佛家道家的融合,到现在都一直保存的藏教。
  我国民族众多,许多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比如藏、彝、蒙古、维吾尔等民族都有传统文字,只是有些少数民族的文字因为没有文献记载而逐渐流失。而且,我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服饰,苗族,藏族,维吾尔族都有十分有特色的民族服装和饰品。他们还有很多别具风情的节日,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蒙古的那达慕大会都是一些著名的节日,都体现了各民族不同的风俗文化和宗教信仰。回族不吃猪肉,蒙古人住蒙古包等等。
  除此之外,中国还有很多具有特色的建筑,北京的故宫,四合院,江南的亭台回廊,角塔木楼,福建的圆楼,邦克楼,勾连塔式,大木起脊式等等都是中国独有的,现代中国结合西方建筑,创造出不少杰出建筑。
  中国的彩绘,陶瓷,还有山水画,都是独一无二的,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女史箴图》,都是画中绝色,唐三彩,青花瓷,敦敦煌石窟都享誉盛名,让许多人仰慕。
  中国在唐朝频繁与外族交流,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并且深深印象了日韩文化,明清时期,中国又再次与多国交流学习,洋务运动,与各国建交,改革开放,并形成中亚文化圈,中国文化又再次让世界震惊。儒家的思想在各国广为流传,跟多的人开始了解汉文化,学习汉语,《孙子兵法》被许多著名企业家誉为“商场圣经”,更是在海湾战争中被美国军方下发到人手一册。《红楼梦》更是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股“红学潮”。
  因为可以说的很多,所以也只能笼统一些。关于中国文化也只能先说到这里,如今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文化已成为一股强有力的力量,期待未来能够席卷整个世界,发扬光大。

网友回答

论文学张力
   内容简介本文把文学张力界定为:在整个文学活动过程中,在各种对立的文学元素构成的统一体中,各方并不消除对立关系,而是互相比较、衬映、抗衡、冲击,使读者的思维不断在各极中往返、游移,在多重观念的影响下产生的立体感受。它具有四个特征:多义性,情感的饱绽,包孕矛盾对立,弯弓待发的运动感。分别从比喻、悖论、语法判逆和意、意境、叙事、角色等方面阐释张力的产生。文学张力中的美是一种“坚奥的美”,经历了惊讶-压抑、涵咏-释放两个阶段后,指向审美超越。优秀的文本建立在恰当的张力的基础之上,使文本的信息量和由文本激发的读者审美感受量都指向最大化。
   关键词张力语言新秩序审美超越张力度
   在文学理论中,“张力”一词源于英美新批评派理论家艾伦•退特。1937年退特在《论诗的张力》一文中指出:“为描述这种成就(指在诗的价值的评判中处于核心地位的评判标准——引者注),我提出张力(Tension)这个名词。我不是把它当作一般的比喻来使用这个名词的,而是作为一个特定名词,是把逻辑术语外延(Extension)和内涵(Intension)去掉前缀而形成的。我所说的诗的意义就是指它的张力,即我们在诗中所能发现的全部外展和内包的有机整体。”(1)退特创造性地提出这一术语,并称之为“诗的共同的特点”、“单一性质”。随后,“张力”日渐引起文学理论界的关注,被用之于包括语言、结构、角色、情节等等在内的文学的各个层面的研究,这正如理论家梵•康纳1943年所说,张力存在于“诗歌节奏与散文节奏之间;节奏的形式性与非形式性之间;个别与一般之间,具体与抽象之
   间;比喻,哪怕是最简单的比喻的两造之间;反讽的两个组成部分之间;散文风格与诗歌风格之间”。(2)近年来,在中国文学理论界,“张力”这一术语也频频出现,但对其基本性质、原理和意义等方面几无专论。我认为,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理论范畴,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和重要的理论价值,应予以深入地探讨。
   一
   首先,究竟何为张力?
   实际上,“张力”一词,最早见之于物理学。从物理学的角度讲,张力是物体受到两个相反方向的拉力作用时所产生于其内部而垂直于两个部分接触面上的互相牵引力,例如,悬挂重物的绳子或拉车的绳子内部就存在张力,我们平常还讲水的表面张力等等。物理张力的特征有二:其一,它产生于静止或相对静止的事物中,如挂重的绳子是静止的,拉车的绳子于车是相对静止的;其二,它是相互作用的力,不是单一方向的力,如拉车的绳子的张力就有向前和向后的两个方向,假如绳子脱了钩,就会失去向后的方向而被迅速地拉向前去,这时的绳子就是运动的,其内部的张力不复存在。
   文学张力与物理张力有相似的特质:平衡态中包容不平衡态,“不动之动”的动态感;多种因素、尤其是相互矛盾因素的组合与相互作用力。我们可以对文学张力大致作这样一个界定:在整个文学活动过程中,凡当至少两种似乎不相容的文学元素构成的新的统一体时,各方并不消除对立关系,且在对立状态中互相抗衡、冲击、比较、衬映,使读者的思维不断在各极中往返、游移,在多重观念的影响下产生的立体感受。分而论之,文学张力具有这样四个特征:
   其一,多义性。文学张力追求文本的充盈感,其基础在于文本的多义性,即力求在有限的文字空间容纳多种意义。按乔姆斯基的语言结构(深层与表层)论,文学语言的深层结构要远比日常语言的深层结构丰富得多,它大大扩展了表层结构的内在意义场,这种微妙的关系,使得文学得以形成独特的语言信息系统,有可能把文学语言从实用性的、从字典诠释式的一词一义的狭隘理解中解脱出来,通过有限的手段——有限的语言、词汇,有限的组合原则,去表现无限的客观世界与人的心灵世界。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这种多义性有时表现为意义的多向度性。如乔伊斯这样分析《尤利西斯》的主题:它既是犹太人和爱尔兰人的史诗,又是人体器官的图解;既是他本人的自传,又是永恒的男性和女性的象征;既是艺术和艺术家成长过程的描绘,又是圣父和圣子关系的刻划;既是古希腊英雄俄狄浦斯经历的现代版,又是传圣经的福音书。多义性还体现为意义的层层递进,直指深邃的哲理意蕴。如当代人胡学武的《升帆》即存在这样六个层次:描述渔船出海前渔民升帆的劳动过程;随着春汛的到来,渔民的生命之潮汹涌澎湃;整个民族“从冬眠中醒来”,扬帆远航;渔民家族祖祖辈辈与大海拼搏的血泪史;整个民族世世代代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血泪前行的历史;人生短暂,只有永远追求,生命之帆才能高扬。(3)“诗含两层意,不求其佳而自佳”,清代的袁枚道出了优秀文本对多义性的要求。意义的多层面性、多向度性,使整个文本空间内的冲突多样化、丰富化,积聚了大量的文学张力质。
   其二,情感的饱绽。文以情深动人,文本情感的饱绽,其实是文本背后的作者对文本的形式层面与内容层面的多种因素的深情,作者又把这种深情熔铸在文本当中。一把辛酸泪,满纸荒唐言,《红楼梦》包孕着曹雪芹对当时整个社会制度的厌憎与留恋,对人生的追求与超脱,乃至对每一个人物的体察与阐释。美国作家海勒的作品《出了毛卜,运用一种阴沉沉的语调,把痛苦与欢笑、荒谬的事实与平静得不相称的反应、残忍与柔情并列在一起,达到情感多样组合的张力效果。情感的结构愈是多层次的,密度愈大,文本的情感承载愈丰厚;同时,对立情感的组合也愈是丰富,从平衡到失衡的震荡频率越高,张力效果也愈加突出。
   文本的多义性与情感的饱绽往往是相互对应的,两者互相促发,且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植基于作者感知、认识、体验的积累。意义繁富的文本,往往同时又是情感充盈的文本。多义性与情感的饱绽可以被喻为是创造文学张力的资源宝库,不具备浑厚文体风格的文本根本谈不上张力的存在。
   其三,对矛盾冲突的包孕。共处一体的矛盾冲突因素,可以说是文学张力得以产生的直接的动力,凡存在参考资料:http://www.so100.cn/html/lunwen/wens/wenxlw/2006-3/18/2006063181244421988770568.htm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