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甲午战争后到辛亥革命.清政府先后进行了两次改

发布时间:2021-02-20 19:45:57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甲午战争后到辛亥革命,清政府先后进行了两次改革,一次是光绪新政,另一次是慈禧新政。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光绪新政和主要内容有:)

政治方面:准许官民上书言事;取消闲散重叠机构,裁汰冗员;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经济方面:京师设立铁路矿务局工农工商总局,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奖励创造发明;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裁撤驿站,设立邮政局。

军事方事;裁撤绿营,精练陆军,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添设海军。

文化教育方面:开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中小学堂,兼习中西学科;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设译书局;准许设立报馆学会,派人出国留学、游历。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1日第1版

材料二  1898年,康有为只有40岁,而他的主要支持者梁启超才25岁,两人以前都滑 在政府供职的经验。变革前,也没有出过国,对西方文化和制度的了解只囿于表面,而且对于西方的认识,也只有局限于所读的传教士的出版物和香港及上海的殖民管理中的见闻。张之洞讥讽他们没有真正领会西方的文化和制度,这并不令人惊讶。

       尤其是康有为,他只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和思想家,而不是一个实践的政治家。他对现实政治没有太多认识,也没有运用过政治权势。他虽然能把皇帝拉拢过来作为权力和法律来源,但他忽略了国家的真正权力是在太后手里这一明显的事实。他急于求成,毫不考虑变法对其他人的影响。他天真地相信在皇帝的支持下,能克服一切困难。他意识不到,激进的变法实际上是对整个儒家统治的国家和社会的一场战争,最终只会激起来自多方面的强烈反对。废除八股文损害了所有毕生准备科举考试的生员的前程,他们突然发现自己学民的东西不是政府所需要的了,于是发誓要“吃”了康。裁撤不必要的机构和三个巡抚的职位与创设十二个新局的建议,在所有现职官中引发了解职的恐慌;要求任用有实际知识的人而不是按资历擢升现职者,在官场中引起不安全感;军事改革危及满族及满族八旗和汉族绿营的特权,而反腐败的指责终止了太监总管李莲英最热衷的敲诈行为;变寺庙为学校的命令激怒了僧人——儒生、官僚、太监、僧侣和全体满族人——都要取消变法。

       自1861年以来的三十七年,皇太后一直是国家的最高权力人物。她经验丰富且地位牢固,一小撮缺乏经验的改革派人士动摇不了她。虽然她在1889年就退下去了,但她一直牢牢地控制着政治和军事事务。她在军机处的亲信向她报告所有的决策;宫里的太监监视皇帝的一举一动;她在天津的党羽荣禄掌管北洋军队。没有一件事能逃得过她的法眼。自1861年的政变以来,荣禄一直是皇后的近身侍卫,不直接掌握任一军队的皇帝和理想化的改革者只能求助于袁世凯,但后者过于精明和见风使舵,他知道皇帝和太后之间争斗的最终结果。袁选择了胜利的一方,加速了变法的失败。

       自认是儒家道德传统守护者的保守派攻击改革派“无君无父”,在提倡民权和个人平等时混淆了人际关系中基本的“三从”。康把孔子说成是改革家,怀疑古文献的真实性,在这些儒家道德的捍卫者眼里不啻是亵渎和异端。叶德辉斥责康利用圣人谋私利,讥笑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况今之公羊学,又非汉之公羊学也。汉之公羊学尊汉,今之公羊学尊夷。”他轻蔑地宣称:“其言即有可用,其人必不可用。”

       即使温和的改革派和那些同情改制的人都难以接受康的解说。使康得到皇帝关注的翁同酥在读过《新学伪经考》之后,评述康有为“真说经家一野狐也”、“吾惊诧不已”。进步的湖南巡抚陈宝箴评论说,康的《孔子改制考》超出了对儒家的寻常的学术解释,含有危险和令人生厌的政治暗示。

——摘自徐中约《The Rise of Modern China (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8年1月第1版

材料三  为了寻求继续维持统治的应急措施,慈禧于1901年1月借光绪帝之名发布了征求变法的第一道上谕,表示在“万古不易之常经”外,没有“一成不变之治法”,这标志着慈禧新政的开始。清末十年,清政府先后在比光绪新政更广泛的领域里推行了三十余项改革措施,以除旧布新。

       政治上,改革官制,裁减冗员;仿西方资本主义各国法律,改《大清律例》为《大清刑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刑律。清政府设立督办政务处后,拉开了行政改革的帷幕。

       军事上,淘汰旧的经制兵,在各省编练新军;中央设练兵处,专门负责编练新军事宜。经济上,设立了商部,颁布布商律,试办户部银行;在各省设立工商会。这些标志着“推动实业发展”的政策得到实质性落实。

       教育上,设立学部,令各省广设新学堂;选派留学生,留学生归国一律赏给举人、进士出身;更重要的是于1905年宣布废除科举制度,这是中国教育发展历史上具有革命性的变革。

……

       清末新政的实施为辛亥革命的爆发作了重要铺垫。

——摘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1)分析光绪新政的进步意义。

(2)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3)分析慈禧新政的进步意义。

(4)为什么说“清末新政的实施”为辛亥革命作了重要铺垫?


网友回答

答案:

(1)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学的传播,有利于具备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

(2)维新派缺乏经验,不懂政治;变法措施过如激进,急于求成;慈禧的权势太大;保守派的反对;袁世凯的出卖活动;缺乏先进理论的指导;

(3)新政否定了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传统的教育制度和伦理观念都朝着积极的方向演变;新军的编练无疑壮大了军事力量;留学生的派遣与新式学堂的建立营养了更多的现代化人才。

       新政各项政策的落实需要大量资金,致使新政时期清政府苛捐杂税越来越多,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导致民众与政府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在这个意义上,清末新政的实施为辛亥革命的爆发作了重要铺垫。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