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有感600字,《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发布时间:2020-07-10 17:35:19

读《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有感600字,《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网友回答

这是20年前的文章了,文章说当时的中国学生欠缺“格物致知”的精神,但如今,我认为这种精神依然欠缺。
    文章说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考试都得接近满分,而实际生活中会的东西很少,我就这样,学习考试不错,但生活独立能力基本没有。我也想改变,想学些生活技能,却又迫于学习升学的压力,每天有很多作业,根本闲不出时间。
    文章还说中国学生只是又抽象的思维理论,缺乏动手能力,我也是这样,什么乱七八糟的物理化学定理都背过了,但是是怎么得出来的?就不知道了,只是看课本上的实验及插图去猜想,而不是去实验室亲自做试验,不是我们不想去,而是学习进度紧,没空儿,所以,文章中说的实验应该积极动手,而不该消极观察我们就做得不好。
    文章中提到学习是为了适应一种社会制度,我想现在也是如此,因为历史政治中很多都是歌颂执政党的政策的。
    20年前,丁肇中就提出了“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其实,在2000多年前,《中庸》和《大学》就早已经提出了,可现在我觉得还是略有欠缺。
    我觉得,学习的定理知识不仅仅考试的,是应该应用到生活中去的,这种“格物致知”的精神对中国来说是很重要的,这种精神我想中国也早晚会有。

网友回答

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
  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
  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c以
  “我”举例。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
  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2提问: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
  学?
  讨论并归纳: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3.提问:“格物致知”出至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格物致知”出至《四书·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
  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
  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
  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
  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4.提问: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却的原因是什
  么?
  讨论并归纳: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
  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5.提问:〈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6提问: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不一样?
  讨论并归纳: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
  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7.提问: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
  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
  的是不正确。
  8.提问: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讨论并归纳: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
  9.提问: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10.提问: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
  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
  11.提问: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
  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12.提问: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讨论并归纳。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
  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
  13.提问: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讨论并归纳: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
  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
  14.提问: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讨论并归纳: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
  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15.提问: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第一,寻求真理的堆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
  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16提问:讨论练习二。
  课后记:
  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
  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文章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
  点。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