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心论点是什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各段段意

发布时间:2020-07-10 17:35:13

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心论点是什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各段段意

网友回答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心论点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现代汉语词典》2012年发行的第六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格物致知”就是通过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实地的探察就是所谓的实验。作者是一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深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也因此在学习和科研中吃尽了苦头,所以特地写了这篇文章告诫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扩展资料
  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论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第2~12段):论述论题,这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可分为两层:
  (1)第一层(第2~5段):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
  (2)第二层(第6~12段):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13段):得出结论,“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这篇文章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教训,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精辟地阐明了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问题。一针见血,语重心长,对我国学生不啻是当头棒喝,每个人都由此终身受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网友回答

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即实验)。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指出中国学生偏于理论,轻视实验,偏于抽象思维,不爱动手的弱点,恰恰缺少实验精神,并举“我”的例子加以证明。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格物致知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青年学生提出希望。
  这篇文章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教训,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精辟地阐明了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问题。高屋建瓴,一针见血,语重心长,对我国学生不啻是当头棒喝,每个人都由此终身受益。
  扩展资料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节选自丁肇中的一份报告,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文章的结构层次是常见的议论文模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路清晰,逻辑缜密。
  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了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全文就是围绕着这个论题进行论述的。作者在文章第二自然段阐明自己的观点,学习自然科学应该要有格物致知精神(即实验),因此如何“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我在安排教学环节时设计了“揭示题意(释题)”,旨在让学生理解格物致知在文中的真正含义。因为我认为儒家所说的“格物致知”是虚的,它主要是指精神方面,适用于社会科学研究,因为万物可给人以启迪,可陶冶人的情操。
  而丁教授所赋予的“格物致知”的新的含义,它是实的,主要是指科学实验,指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从而让学生初步明确了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