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宕 子 (1)10月22日 《北京日报》载,近日京城多所小学校园掀起学习儒家经典教材《弟子规》的热潮,学校希望通过这种学习将德育落到实处。 (2)不可否认,这些要求小学生背《弟子规》的学校的动机是良好的,但好的动机如果缺乏科学的实施策略与手段,则难免事与愿违――如诗人海涅所说的,“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背《弟子规》就能将德育落到实处?(3)撇开《弟子规》里宣扬的道德观念是否还适合现代民主社会不谈,想通过道德规范或道德教条的灌输而进行道德教育是违背人性和心理学的规律的,不管是来自父母、教师或其他途径――比如书籍,这种“照我告诉你的去做”的方法不会有助于儿童培养个人的价值观,也不会培养他们关爱、关心或尊敬别人的情操,根本起不到任何“将德育教育落到实处”的作用。 (4)俗谚云,“口上仁义礼智,心里男盗女娼!”如果按照这些学校的逻辑,背《弟子规》就是“将德育教育落到实处”,那些将“仁义礼智”的道德教条背得滚瓜烂熟的人自然也就是最有道德的人――可事实往往并非如此。其实,真正的道德是人们在具体的道德情境中根据自己的道德判断作出的行为选择,并不等于静止的、凝固的道德教条。何况,就算是道德教条,也将随着具体语境的变化而变迁,根本不存在放之四海皆准的道德规范。“甲之熊掌,乙之砒霜”,对某些个人来说是明显的和作为基本理念接受下来的东西,对另一些个人来说却可能是不可理解的。同样,某个时代或某个地域的道德理念,对于另一时代或另一地域的人们来说,也可能是极其荒谬和可笑的。 (5)不管对于成人还是对于儿童,想通过道德教条的灌输来提高个体的道德修养都是对人的不尊重。无论什么好东西,若是强加在人的头上,都会令人不愉快,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人即使自由地步入歧途,也远胜于被迫接受正确的观念。《弟子规》里的一些道德观念,或许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可对儿童而言,那些道德教条却是抽象的,超出了他们的心理发展阶段所能接受的范围――这一方面是在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儿童,表现了对于儿童心理的无知与不尊重,另一方面,对于成人自己都未必有效的教育方式要在儿童身上起作用,只怕有点难呀。 (6)道德产生于个体有意识的行为选择――对于道德规范的遵守或不遵守如果不是建立在个体对于行为后果的预测并在此基础上作出的自主选择上,就无所谓道德或不道德。在此意义上,德育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儿童进行自主的道德判断与价值选择并付诸行动的能力,而最有效的德育路径也就是将儿童置于具体的道德两难处境中,给他们自由选择的机会,而不是给予他们二手的思想和经验,这样,就算他们的选择是错误的,当他们在成人的引导下或通过自身对于这一行为及其后果的反思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他们从这种错误中学到的东西可能会比在正确的道德选择中学到的更多,也更容易将某种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准则,同时增强他们应对现实中具体的道德冲突的能力。而确定性的道德教条关闭了诘问的大门,终止了对更好答案的寻求,如果他们死扣僵化的道德教条,缺少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行为选择的能力,对社会的危害甚至可能比道德失范产生的后果更大。 (7)依靠背《弟子规》进行德育一方面折射了社会或教育界对于当前社会转型期由于多种原因产生的道德失范的焦虑,另一方面这种道德失范从某种意义上其实也正是传统的依靠道德教条的灌输进行德育的无效性的产物,但祭出这种无效的德育方式并相信它的效用却类似于巫师的念咒,在一定程度上又缓解了这种焦虑――这样便形成了一个封闭的永远走不出来的德育怪圈。(8)一句俄罗斯谚语这样说:“培养一个儿童得需要全村的人。”儿童的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这种努力的第一步便是――必须使我们的德育方式从依靠教条的灌输的怪圈里跳出来――否则,一切努力都将是徒然的。 (《北京日报》 2008年10月23日 )16.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校的动机良好,但如果缺乏科学的实施策略与手段,则难免事与愿违。 B.通过道德规范或道德教条的灌输而进行道德教育是注定失败的。 C.不管对谁而言,道德教条灌输都是对人的不尊重。 D.最有效的德育路径是让儿童在具体的道德两难处境中自由选择。17.下面各项中不能证明背诵《弟子规》是一种无效的德育方法的一项是 A.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B.口上仁义礼智,心里男盗女娼。 C.甲之熊掌,乙之砒霜。 D.培养一个儿童得需要全村的人。18.作者认为“最有效的德育路径”是让“儿童”在“两难处境中”“自主选择”,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 19.作者为什么反对京城小学学习《弟子规》?(6分) 答:
网友回答
16.B(B项属于无中生有,扭曲了原意。原文出处“想通过道德规范或道德教条的灌输而进行道德教育是违背人性和心理学的规律的”。原文的观点被偷换成了“注定失败”。而“成”“败”之论,原文并无涉及)17.A(强调事与愿违,非直接论证,范围过宽。而剩下三项都紧紧扣住诵背《弟子规》的种种缺陷来证明其无效。B项,强调心口不一。C项强调道德因人而不同。D项强调德育为系统工程。后三项都能证明其无效,故选A项)18.(1)道德产生于个体有意识的行为选择。所以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儿童进行自主的道德判断与价值选择并付诸行动的能力。(2)自主选择即便错误,通过反思也可能学到更多,更容易产生自觉的道德行为准则,增强应对道德冲突的能力。(6分,一点3分,大意符合即可)19.(1)“灌输式”德育教育违背人性和心理学规律。(2)真正的道德不是道德教条。(3)道德教条灌输是对人的不尊重。(6分,一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