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问鼎的典故是什么,“楚王问鼎”有什么典故?

发布时间:2020-07-10 09:18:11

楚王问鼎的典故是什么,“楚王问鼎”有什么典故?

网友回答

“楚王问鼎”一事出自《左传·宣公三年》,见于《史记·楚世家》。西周时,以所用鼎的大小及多少代表贵族的身份等级。
  晋楚城濮之战后,楚转而向东发展。前613年,楚庄王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366303739即位后,楚国再次强盛。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今河南嵩县北)之戎,一直打到洛水边,"观兵于周疆",在周都洛阳陈兵示威。
  周王派王孙满去慰劳,庄王竟问:"鼎之大小轻重",意欲移鼎于楚。王孙满说:"统治天下重在德,而不在鼎。"楚庄王傲然地对王孙满说:"你不要阻止铸鼎之事,我们楚国只要把折断的钩尖收集起来,就足够铸造九鼎了。"
  楚庄王大有取周而代之的气势。周王使者王孙满态度强硬,楚庄王只好退出周疆。但是,楚国北上争霸的行为并未中止。
  扩展资料楚王问鼎也叫楚子问鼎。由楚王问鼎也引申出一些词汇,如问鼎中原。
  鼎”是古代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西周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强盛时期,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严格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这一规定说明西周时期等级制度森严,周王严格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
  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楚庄王曾率兵北伐至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不得不派王孙满前去犒劳楚军,而楚庄王竟骄横地向王孙满询问周朝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轻重。
  这个“楚子问鼎”的典故,显示了楚庄王觊觎周室之意。《晋书·王敦传》因而也云:“有问鼎之心,帝畏而恶之。”“问鼎”成了“篡夺”的替代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楚王问鼎

网友回答

楚子问鼎是我国古史中一个很有名的故事,最早见于《左传宣公三年》;以后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里也记载了这件事,文字与前者虽有些差别,但内容是一致的。  
  楚子是春秋时代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是楚穆王的儿子,公元前613年——公元前591年在位。据古史记载,庄王即位之初,不理朝政,终日沉湎于饮酒作乐之中。他对人们自夸说,有一只神鸟,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后经申无宇等大臣的规劝,终于奋发起来,而一鸣惊人他在位时期,楚国非常强盛,为了和晋国在中原争霸,他先后对陈、蔡、郑、宋等国用兵,又乘攻伐洛水流域的陆浑之戎的机会,陈兵东周边境,炫耀武力。周定王赶紧派大夫王孙满前去慰劳。楚庄王别有用心地问王孙满周王朝九件鼎的大小和重量情况。王孙满追溯了九鼎的历史后,十分严肃地说:“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这就是楚王问鼎的故事。
  楚庄王所问的周朝的九个鼎,是周朝国家社稷的宝物,统治权力的象征,占有它意味着占有王权,失去了它就意味着未去了王权。
  王孙满的答话中曾提到,九鼎最早属于夏王朝,“贡金九牧,铸鼎象物”,九鼎可能是象征着九州。以后“桀有乱德,鼎迀于殷”,“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周成王建东都洛邑时,又“定鼎于郏酈”,表明了对九鼎的重视。文献记载说明了夏、商、周几个王朝政权636f7079e799bee5baa631333363393134的更替,是以夺到了前代的鼎,作为象征的。1976年陕西临潼出土了一件武王时代的利羧,殷腹上铸铭文,钯载周武王伐商的历史,铭文有“越鼎,克昏,夙有商”7个字,已故古文字专家唐兰先生认为,“越鼎”就是夺到了鼎,也就是周人夺取了商王朝的政权。  周定王时,周王朝已严重衰落,所谓“天子微诸侯僭,大夫强,诸侯胁”就是这一历史情况的写照。这时强大的楚国自有取周而代之的企图。楚庄王问鼎,就显示了他对周王朝的轻蔑,是公然地向周王朝挑战。而周大夫王孙满为了维护当时早已风雨飘摇的奴隶制政权,自然是不允许楚庄王问鼎之轻重的,必然要声嘶力竭地说些硬气话,说“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意思是周政权还可以维持下去,还可以成为天下的共主,并警告庄王,鼎的大小与轻重是不能随意问的。所以,后来人们就把“问鼎”比喻成图谋王位。但今天“问鼎”一词的含义已经更为广泛,一般把有雄心壮志、想得到更高的位置称作“问鼎”。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