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所见》的诗意是什么,《所见》的诗意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0-07-11 09:05:28

古诗《所见》的诗意是什么,《所见》的诗意是什么?

网友回答

1、诗意:
  反映了儿童生活,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
  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同时此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
  2、原文:
  清代 袁枚 《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3、白话翻译: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扩展资料《所见》中袁枚的美学主张:
  《所见》是袁枚“有我之境”美学主张的具体呈现。袁枚力主“性灵说”,强调作诗要有真性情,辞贵自然、独创,后人总结中国古诗词认为,诗多“无我之境”,词多“有我之境”,曲则大都是非常突出的“有我之境”,而袁枚则主张作诗不可无我。
  诗作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牧童刻画得活泼机灵、天真可爱、情趣盎然。“意欲捕鸣蝉”并非写诗人所见,而是写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他不是要捕捉树上的知了吧?“忽然闭口立”写牧童机灵敏捷的神态变化,写孩子对自然的直觉。

网友回答

《所见》为清代袁牧所写的一首古诗。原文如下: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意思是:牧童骑在牛背上唱着歌,嘹亮的歌声回荡在树林中。牧童听见了树上知了的叫声,突然想要去捕知了,于是就停下了唱歌,静静地站在树底下。
  扩展资料
  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溪。 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
  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外调江苏,先后于溧水、江宁、江浦、沭阳任县令七年,为官政治勤政颇有名声,奈仕途不顺,无意吏禄;乾隆十四年(1749)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
  嘉庆二年(1797),袁枚去世,享年82岁,去世后葬在南京百步坡,世称“随园先生”。袁枚倡导“性灵说”,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嘉三大家”(或江右三大家),又与赵翼、张问陶并称“性灵派三大家”,为“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
  文笔与大学士直隶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主要传世的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及《补遗》,《随园食单》、《子不语》、《续子不语》等。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袁枚是个重视生活情趣的人,他爱金陵灵秀之气,在他任江宁县令时,在江宁小仓山下以三百金购得随园。随园旧为织造园(或为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当时“园倾且颓,……百卉芜谢,春风不能花。”
  荒废已久,袁枚购得后,加以整治,由于是“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此称为“随园”在《杂兴诗》描写随园景致:“造屋不嫌小,开池不嫌多;屋小不遮山,池多不妨荷。游鱼长一尺,白日跳清波;知我爱荷花,未敢张网罗。”
  如此诗情画意,令人想往,也难怪袁枚怡然自得,放情声色,不复作出仕之念。随园四面无墙,每逢佳日,游人如织,袁枚亦任其往来,不加管制,更在门联上写道:“放鹤去寻山鸟客,任人来看四时花。”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袁牧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