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29 08:24:16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7题。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 廖华歌①秋日里,我从遥远的大山往公路边扛木头,一截黑乎乎的用来做拐棍的干枯杨木桩,被我顺手捎回,插在了院子内的土堆上。②之后,我很快便把它忘掉了。只有母亲,偶尔会把一个湿筐子或一块刚洗出的旧布挂在它上面晾晒,它干裂皱巴的躯体因而浸上了一层湿漉漉的水渍。③过了一段时间,我突然惊奇地发现,这截木桩的到来,使院子里有了很大的改变。以前,院子里只有一棵小枣树,孤零零的。风刮来时,是一种寡不敌众很无奈且软弱无力的声音,听了,总叫人感到沮丧。现在不一样了,有天晚上,当尖利的吼叫声将我从梦中惊醒时,我还以为是凶猛的野兽呢。仔细辨听,才知是从杨木桩上发出的声音。它不像枣树那样弯腰曲膝,总想尽力摆脱风的肆虐,把落在自己身上的风再推给别人,结果是被风撕扯得披头散发,没有了往日的形状。杨木桩不慌不乱,静立在那里迎接风的挑战,一副岿然不动的样子。它让风从身边溜过,又吸收着风,让风进入自己的毛孔,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它们是朋友而不是仇敌。④杨木桩使得落在院子里的雨也仿佛有了灵性。多数情况下,雨会在院子的东西两边布出疏密不同的两种雨幕,每回西边的杨木桩被淋得直往下流水,东边的小枣树却干渴得蔫巴巴的没一点儿精神。母亲心疼小枣树,细心地用木棍围住它,给它浇水,还多次想在杨木桩旁为小枣树再造一个新居,因怕把枣树挪死,才终未为其迁址。⑤大雪天,小枣树裹着棉絮,被冰雪盖得严严的,几乎看不见任何枝梢。而杨木桩却光溜溜、水亮亮的,冰雪一附上去即刻就化,从不积存。一样的雪,一样的严冬,却是是两种情景。是风有意所为,还是枣树和杨木桩内部的原因?困惑中的我总涌起太多说不清的神秘猜测。⑥无风无雨的的天气,我总能听出一种声音。这声音隐约而清晰,细微而执著,愈来愈深,就像是一个人在奋力行走;一会儿翻山,一会儿趟河,一会儿在清风丽日下奔跑,一会儿又走在烟雨迷蒙的山间小径……开始的时候,我怀疑是自己的耳朵在作怪,产生了误听。后来,无意中,当我的目光触到杨木桩上那几片嫩黄的叶芽,那饱胀着绿色汁液的肌体时,我似乎也看到那早已扎牢结实得再也拔不出来的根须,我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呢?由一截枯木桩成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这之间,是一种怎样的生命行走啊。固然是我捡拾了它,但如果它自己就此停止生命的脚步,树便永远只能成为一个虚幻的影子了。⑦小枣树依旧灰黑着,山风把它的枝梢摧折得七零八落,我轻轻地拍了拍它的枝干。此时,它还在沉睡,在被动地等待着季节的到来,看不出它对未来有什么特别的的打算。这是许多生命共有的选择,是它们共同的生命方式,似乎也不应苛责,毕竟,成长太惨烈,抗争太艰难了。⑧无喜无忧的杨木桩,静静地指向天空,指向天幕上一颗很明亮的星。我双手搂着它,如同在抚摸一个冬天的童话。14.根据原文,说说文章是怎样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杨木桩这一形象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4分)①它们是朋友而不是仇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树便永远只能成为一个虚幻的影子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文章开篇写我将杨木桩“顺手捎回”任意一插的情形,结尾却写“我双手搂着它,如同在抚摸一个冬天的童话”,这样写矛盾吗?为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文中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杨木桩生命行走的历程令人感叹,作者以“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为题有何用意?(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网友回答

14.①自身条件:黑乎乎,干枯(或躯体干裂皱巴) ②生存状态:在风霜雨雪中经受磨砺。  ③内在精神:执著顽强、积极乐观(每点2分)15.①风代表着生活中的艰难困苦,它折磨和摧残着杨木桩,似乎是杨木桩的“仇敌”,但也正是风磨砺着杨木桩,使杨木桩更加坚毅、顽强。(2分)②一截枯木桩永远不可能长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2分)16.不矛盾。(2分)因为:1、这体现出作者的情感变化;(2分)2、衬托出我对杨木桩的喜爱、赞美之情。(2分)17.文中成功地运用了托物言志和对比映衬的表达技巧。(2分)托物言志:文章从杨木桩生发开去,表现其在风霜雪雨中经受着挑战,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歌颂了顽强坚毅、不屈不饶的精神。对比映衬:文中的“小枣树”软弱、娇嫩,得到了母亲细心的呵护,却没有积极地成长起来,这与杨木桩独自的成长形成对比,衬托出杨木桩执著顽强、积极向上的形象。(2分)杨木桩对生命的执着追求令人感动,做人又何尝不该这样,即便身处逆境,也要不屈不饶,为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不懈地追求,作者从它身上倾听到了生命抗争的声音――顽强与坚毅。(2分)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