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那下走进新中国的进,《走进新中国》观后感1500字作文

发布时间:2020-07-11 16:20:03

知道那下走进新中国的进,《走进新中国》观后感1500字作文

网友回答

史前时代
   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高等灵长类中华曙猿在4500万年前生活在中国江南一带。考古证据显示224万年至25万年前,中国就有直立人居住,目前考古发现的有巫山人、元谋人、蓝田人、南京直立人、北京直立人等。这些都是目前所知较早的原始人类踪迹。
   中国史前时代的各种文化是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以直立猿人为主的旧石器时代早中期(距今约50至40多万年前),接著进入了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以山顶洞人为代表,距今约在20至10馀万年前。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代表性文化是裴李岗文化,这一时期属於母系氏族社会,社会尚无明显分层。紧接著是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中期,这一时期,社会性质从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社会贫富分化逐渐加深,同时生产力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而以龙山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大约出现在4900年至4100年前间,目前考古工作已经在长江、黄河流域发现了数个属於这一时期的城址群,如中原城址群、江汉城址群、海岱城址群等。这或许表明在龙山时代,社会的组织形态发生了较大的转变。 根据现在的考古学研究,中国的新石器时代呈现多元并立的情形:约7000年到5000年前在河南省、河北省南部、甘肃省南部和山西省南部出现的仰韶文化便具备使用红陶、彩陶以及食用粟和畜养家畜的特质。而大约在同一时间,尚有在浙江省东边出现的河姆渡文化、浙江省北边出现的良渚文化、山东省的大汶口文化。而之后发现的如二里头遗址和三星堆遗址则为青铜器时代的代表。
  
  传说时代
   主条目:三皇五帝
   华夏文明形成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早期的历史,口口相传。神话中有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的说法。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是夏朝以前数千年杰出首领的代表,具体而言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三皇是燧人、伏羲、神农以及女娲、祝融中的三人,五帝一般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自三皇至五帝,历年无确数,最少当不下数千年。
   据现今整理出来的传说,黄帝原系炎帝部落的一个分支的首领,强大之后在阪泉之战中击败炎帝,成为新部落联盟首领,之后又与东南方的蚩尤部落发生冲突,在涿鹿之战中彻底击败对手,树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
   后来黄帝的孙子颛顼和玄孙帝喾继续担任部落联盟的首领。帝喾的儿子尧继位,他是一名贤君,创立了禅让制,传位给了舜。在舜时期,洪水泛滥,鲧采用堵塞的方法,结果洪水更厉害了,鲧被处决,他的儿子禹采用疏导的方法,成功治理了洪水,因此被推举为首领。然而他的儿子启破坏了禅让制方式,自立为王(但据《史记》及香港中学课本所述,启是被推举为领袖)建立了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夏朝持续了400多年,在最后一个夏朝君主——桀末期,东方诸侯国商首领成汤夺取了政权,建立了商朝。
  
  先秦时期
  三代:夏商周
   主条目:夏朝、商朝、周朝和西周
   最早的世袭朝代夏朝约在前21世纪到前16世纪,由於这段历史目前没有发现文字性文物做印证,所以只能靠后世的记录和出土文物互相对照考证,中国学者一般认为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是夏朝首都遗址,有学者对此持有疑问。根据文字记载,夏朝有了中国最早的历法--夏小正。不过之后的商朝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有文字文物的历史时期,存在于前16世纪到约前1046年。据说夏朝最后一个君主——桀,由于荒淫无道而被汤推翻。而商代时文明已经十分发达,有历法、青铜器以及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等。商王朝时已经有一个完整的国家组织,并且具有了封建王朝的规模。当时的主要生产部门是农业,不过手工业,特别是青铜器的冶铸水平也已经十分高超。并且已经出现了原始的瓷器。商朝自盘庚之后,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因此也称为殷朝。商朝的王位继承制度是传子或传弟,多按年龄的长幼继承。
   与此同时,黄河上游的另一个部落周正在逐步兴起,到了大约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在牧野之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商朝灭亡。周朝正式建立,建都渭河流域的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之后周朝的势力又慢慢渗透到黄河下游和淮河一带。周王朝依然是封建贵族统治,有许多贵族的封国(诸侯)。到鼎盛时,周朝的影响力已经在南方跨过长江,东北到今天的辽宁,西至甘肃,东到山东。周朝时的宗法制度已经建立,政权机构也较完善。自唐尧、虞舜至周朝皆封建时代,帝王与诸侯分而治之。中国最早有确切时间的历史事件是发生于公元前841年西周的国人暴动。
   春秋战国
   主条目:周朝、东周、春秋时期和战国
   前770年,由于遭到北方游牧部落犬戎的侵袭,周平王东迁黄河中游的雒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开始。此后,周王朝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大大小小一百多个小国(诸侯国和附属国),史称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的大国共有十几个,其中包括了晋、秦、郑、齐及楚等。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先后有五个国家称霸,即齐、宋、晋、楚、秦(又有一说是齐、晋、楚、吴、越),合称春秋五霸。到了前546年左右,黄河流域的争霸基本结束,晋、楚两国平分了霸权。前403年,晋国被分成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史称「三家分晋」。再加上被田氏夺去了政权的齐国,和秦、楚及燕,并称战国七雄,战国时期正式开始。大部分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将战国开始划为封建社会,然而大部分西方及台湾学者却又将之划为封建社会的崩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开始后,秦国国力大大增强,最后终于在前221年消灭六国最后的齐国,完成统一,中国历史也进入了新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比较自由,史称百家争鸣。出现了多位对之后中国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家(诸子百家),例如老子、孔子、墨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等人。出现了很多学术流派,较出名的有十大家,即道家(自然)、儒家(伦理)、阴阳家(星象占卜)、法家(法治)、名家(修辞辩论)、墨家(兼爱非攻)、杂家(合各家所长)、农家(君民同耕)、小说家(道听途说)等。文化上则出现了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诗人屈原,他著有楚辞、离骚等文学作品。孔子编成了诗经。战争史上出现了杰出的兵法家孙武、孙膑、吴起等等。科技史上出现了墨子,建筑史上有鲁班,首次发明了瓦当,奠定了中国建筑技术的基础。能制造精良的战车与骑兵,同时此时中国的冶金也十分发达,能制造精良的铁器,在农业上出现了各种灌溉机械,大大提高了生产率,从而为以后人口大大膨胀奠定了基础。历史上出现了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中华文化的源头基本上都可以在这一时期找到。
   这一时期科技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步。夏朝发明了干支纪年,出现了十进位制。西周人用圭表测日影来确定季节;春秋时期确定了二十八宿;后期则产生了古四分历。
  
  秦汉时期
   主条目:秦朝、汉朝、西汉、新朝和东汉
   前221年,秦并其他六国后统一了中国主体部分,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君主统治国家,定都咸阳(今西安附近)。由于秦王赵政自认“功盖三皇,德过五帝”,于是改用皇帝称号,自封始皇帝,人称秦始皇,传位后的皇帝称二世,直至千世万世。他对国家进行了许多项改革,包括了中央集权的确立,取代了周朝的诸侯分封制;统一了文字,方便官方行文;统一度量衡,便于工程上的计算。秦始皇还大力修筑驰道和直道,并连接了战国时赵国、燕国和秦国的北面围城,筑成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以抵御北方来自匈奴,东胡等游牧民族的侵袭。秦始皇推崇法治,重用法家的李斯作为丞相,并听其意见,下令焚书坑儒,收缴天下兵器,役使七十万人修筑阿房宫以及自己的陵墓——包括兵马俑等。
   前210年,秦始皇病死於出巡途中,胡亥(即秦二世)与赵高合谋杀害太子扶苏即位。但十个月后,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起义,包括六国遗臣等野心家乘势作乱,前206年刘邦围攻咸阳,秦王子婴自缚出城投降,秦亡。此后,汉王刘邦与西楚霸王项羽展开了争夺天下的楚汉战争。 前202年十二月,项羽被汉军围困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四面楚歌。项羽在乌江自刎而死。楚汉之争至此结束。汉高祖刘邦登基,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汉开始。由於汉高祖目睹秦朝因严刑峻法、赋役繁重而速亡。所以即位后轻徭薄赋,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到了汉武帝时,西汉到达鼎盛。并与罗马,安息(帕提亚),贵霜并称为四大帝国。武帝接受主父偃的提议实行推恩令,彻底削弱了封国势力,强化监察制度,实现中央集权;他派遣卫青、霍去病、李广等大将北伐,成功地击溃了匈奴,控制了西域,还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拓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发展了对外贸易,使中国真正了解了外面的世界,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儒家学说也被确立为官方的主流意识形态,成为了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其他艺术与文化也蒸蒸日上。同时期还出现了第一部通史性质的巨著——《史记》,同时这时的中国出现造纸术,大大推动了文化发展。
   西汉发展到了一世纪左右开始逐渐衰败。9年,外戚王莽夺权,宣布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改国号为新。然而这些改革却往往不切实际,最终导致农民纷纷起义。25年刘秀复辟了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而他就是汉光武帝。东汉的发展延续了西汉的传统,此时出现了天文学家张衡。汉的文化吸取了秦的教训,显得相当开明,当时佛教通过西域到达中国,在河南洛阳修建了中国的第一座佛教寺庙——白马寺,佛教正式传入中国。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主条目:魏晋南北朝、三国、晋朝、十六国和南北朝
   东汉中后期,宦官和外戚长期争权,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到了公元二世纪左右时再度衰败,196年曹操控制了东汉朝廷,把汉献帝迎至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220年,曹操逝世,长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立,建立魏国,定都洛阳,同时尚有刘氏的蜀汉定都成都和孙氏的吴定都建业(今南京),历史进入了三国时期。
   263年,魏权臣司马昭派兵灭蜀汉。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称帝,建立晋朝,定都洛阳。280年三国归晋,再度统一。290年晋武帝死后不到一年,十六年的朝廷权力斗争开始,史称“八王之乱”。与此同时,中原周边的五个游牧民族(匈奴、鲜卑、羌、氐、羯)与各地流民起来反晋,史称五胡乱华。这些游牧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国家,从304年到409年,北部中国陆陆续续有多个国家建立,包括了成汉、前赵、后赵、前燕、前凉、前秦、后秦、后燕、西秦、后凉、北凉、南凉、南燕、西凉、夏和北燕,史称十六国。
   自东汉后期开始,为躲避战乱,北方的汉族人民大量迁居南方,造成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晋朝南迁,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历史上称此前为西晋,南迁后为东晋。最后,拓跋鲜卑统一北方,建立北朝的第一个王朝——北魏,形成了南北朝的对立。南朝经历了宋、齐、梁、陈的更替,而北朝则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南北朝时期是佛教十分盛行的时期,西方的佛教大师络绎不绝地来到中国,许多佛经被翻译成汉文。
  
  隋唐五代时期
   主条目:隋朝、唐朝和五代十国
   581年,杨坚取代北周建立了隋朝,定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并于589年灭掉南朝最后一个政权——陈,中国历经了三百多年的分裂之后再度实现了统一。不过隋朝也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只经历了37年。
   618年,唐高祖李渊推翻隋朝建立了唐朝,它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朝代之一。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唐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史称贞观之治。长安(今陕西西安市)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唐朝文明也是当时最发达的文明。高宗李治之妻武则天迁都洛阳,并称帝,成为中国史上唯一承认的女皇帝,改国号周,并定佛教为国教,广修佛寺,大兴土木。隋唐时期开创的科举制是当时比较科学与公平的人材选拔制度。唐王朝与许多邻国发展了良好的关系,文成公主嫁到吐蕃,带去了大批丝织品和手工艺品。日本则不断派遣使节、学问僧和留学生到中国。唐朝的文化也处于鼎盛,特别是诗文得到较大的发展,还编撰了许多纪传体史书。唐代涌现出许多伟大的文学家,例如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以及散文家韩愈、柳宗元。唐代的佛教是最兴盛的宗教,玄奘曾赴天竺取经,回国后译成1335卷的经文,并于西安修建了大雁塔以存放佛经。唐朝前期对宗教采取宽容政策,佛教外,道教、摩尼教(Manicheism)、景教和伊斯兰教等也得到了广泛传播。这一切都在李世民的曾孙唐玄宗李隆基统治时期达到顶峰,史称开元盛世。然而在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唐朝由此开始走向衰落。
   875年,黄巢起义爆发。起义最终被镇压,但唐朝中央政府也彻底失去了地方军阀的控制。907年军阀朱温篡唐,建立后梁。地方藩镇势力也纷纷自行割据,形成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
  
  宋元时期
   主条目:辽朝、金朝、西夏、宋朝和元朝
   经过了五十多年的纷争后,960年北宋建立后控制了中国大部分地区,但是燕云十六州在北方契丹族建立的辽朝手中(五代中的后晋太祖“儿皇帝”石敬瑭所献),河西走廊被党项族建立的西夏趁中原内乱占据。北宋虽然曾出兵讨伐辽和西夏,但是均以失败告终,木已成舟,无可奈何,不得不向日益坐大的辽和西夏交纳岁币。北宋晚期发生了分别以王安石、司马光为首的新旧党争,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到了1125年松花江流域女真族,也就是后来的满族,建立的金国势力逐渐强大,1125年,金国灭辽。金国随即开始进攻积弱的北宋,1127年(靖康元年)金国攻破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俘虏三千多皇族,其中包括了当时的皇帝宋钦宗和太上皇宋徽宗,因为钦宗其时的年号为靖康,史称靖康之难,北宋灭亡。同年宋钦宗的弟弟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皇位,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偏安江南。
   此后金与南宋多次交战,但两方都未有大的突破。直到1234年,蒙古与南宋联合灭金。随即蒙古与南宋对抗,经历了空前绝后的大规模血腥战争(如襄樊之战、钓鱼城之战)。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元军于1279年与南宋进行了崖山海战,8岁的小皇帝赵昺被陆秀夫背着以身殉国惨烈地跳海而死。崖山海战以元朝的胜利告终,南宋随之灭亡。
   北宋时期中国出现印刷术和火药。当时中国经济发达,中国海上贸易十分兴盛,福建泉州一带成为繁华的港口,中国当时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一半,财政收入超过一亿两白银,首都开封和杭州人口达到100万和120万人口,相对当时佛罗伦萨和巴黎十几万人口来讲确实是十分繁华,各国商人云集,文化也极盛,出现了程颐、朱熹等理学家,提倡三从四德。与唐诗并驾齐驱的宋词,有苏轼等词文优秀的词人,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社会文化发达,出现了白蛇传、梁祝等浪漫爱情传说。
   元朝建立后,一方面吸收了许多中原、汉族文化,以中原的统治机构和方式来统治人民,并大力宣扬朱熹一派的理论(即程朱理学),使得程朱理学成为元朝(以及其后朝代)的官方思想,另一方面却实行了民族等级制度,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包括原西夏统治区以及来自西域、中亚等地的人口;第三等是「汉人」,包括原金统治区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人;第四等是「南人」,包括原南宋统治区的汉族和其他族人。这种民族制度导致汉族的不满,许多汉族人将元朝视为外来政权,并发动多次反抗。元朝政府除了传统的农业外,也比较重视商业。元朝首都大都十分繁华,来自世界各国的商人云集。在文化上,则出现了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元曲,涌现出诸如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等著名作曲家。
  
  明清时期
  主条目:明朝、南明、清朝和中国近代史
   1368年,农民起义军领袖朱元璋推翻元朝并建立了明朝。明朝前期建都南京,同时以开封为北京。明成祖发动靖难之役夺位后,于1421年迁都北京,明朝进入全盛时期。1405年曾帮助明成祖篡位的太监郑和奉命七次下西洋,曾经到达印度洋、东南亚及非洲等地。明朝文化上则出现了王阳明、李贽等思想家,以及《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等长篇小说。1449年,明英宗于北伐瓦剌时战败被俘,50万明军全军覆没,史称土木堡之变。但是,明朝在极短的时间内重新崛起,又出现了“弘治盛世”,明朝是以个非常开放的朝代,明朝火器世界一流,曾一度超过欧洲。明中期张居正变法强大了明朝,明神宗时候,明朝的经济发展到了顶峰。1627年,明末农民大起义爆发。1644年,起义首领李自成攻克北京,明思宗自缢,清军入关。南方大臣先后拥护福王朱由崧(弘光)、唐王朱聿键(隆武)、桂王朱由榔(永历)为帝,史称南明,最终因实力不足及政治内斗为清朝所灭。
   明朝晚期,居住在东北地区的满族开始兴盛起来,终于在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后不久,驱逐李自成,进入北京,建立了清朝,当时明朝旧臣郑成功南撤到台湾岛,并驱逐了那里的荷兰殖民者,后来被清朝军队攻下。清朝在之后的半个世纪还攻打并占领许多地区,例如新疆、西藏、蒙古以及台湾。康熙年间,清廷还与沙俄在黑龙江地区发生战争,最终于1689年签订中国历史上第一个[1]条约——《中俄尼布楚条约》。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在历史上落后了。
  
  清末的内忧外患
  到了19世纪初,清朝已经走向衰落,在嘉庆年间先后爆发白莲教、天理教的大规模起义。与此同时海上强国英国、荷兰与葡萄牙等纷纷开始强制与中国进行贸易。1787年,英国商人开始向华输入鸦片,导致中国的国际贸易由顺差变为巨额逆差。清廷于1815年颁布搜查洋船鸦片章程,然而英商无视禁令依然走私大量鸦片,道光皇帝于1838年派林则徐赴广州禁烟。1839年6月,将237万多斤鸦片在虎门销毁,史称虎门销烟。英国政府因此于1840年6月发动鸦片战争。1842年,英军进入长江,切断江南对北京的物资供应,于是清廷求和,《南京条约》签署,除在东南沿海开放上海等5个通商口岸之外,还割让香港岛,中国的主权受到破坏。一般中国大陆史学界认为这是中国近代史的开始。
   与此同时中国国内反抗清朝的斗争再度兴起。1851年至1864年间,受到基督教影响的秀才洪秀全建立拜上帝会,发动金田起义并创建了太平天国。太平天国曾经一度占领南方部分省份,并定都南京(改名“天京”),建立政教合一的中央政权。同一时期其它的运动还有天地会、捻军、上海小刀会起义、甘肃回民起义等。这些反抗清朝的斗争直到1860年代中期才基本平息下来。
   19世纪后期,英、法、俄、日等多次侵入中国,强迫中国与之签定不平等条约。1860年,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侵入北京,掠夺并烧毁皇家园林圆明园,随后与清廷签定《北京条约》,新开放长江沿岸和北方沿海的通商口岸。俄国则通过《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去中国东北和西北14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1895年,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后,与日本签定《马关条约》,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并割让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为了增强国力并巩固国防,清朝自1860年代开始推行洋务运动,国力有所恢复,并一度出现了同治中兴的局面。1877年清军收复新疆,1881年通过《伊犁条约》清军收复被沙俄占据多年的伊犁。中法战争后清朝还建立了当时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近代海军舰队—北洋水师。甲午战争的失败,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898年,光绪帝在亲政后同意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的变法主张,从6月11日到9月21日的被称为百日维新的103天中进行了多项改革,但最终在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后失败落幕。
   1899年,义和团运动爆发,以“扶清灭洋”为宗旨并在慈禧太后默许下开始围攻外国驻北京使馆。于是,各国以解救驻京使馆人员的名义侵入中国,史称八国联军。1901年,清政府被迫与各国签定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同时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由各国派兵驻扎,开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国人不得入内等。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view/4050.htm

网友回答

在短促的浮光掠影般的扫视之后,我草草地得出了一些关于它的粗浅的感想。粗浅的意思是说,大凡一件优美的艺术品,非经过长久的捉摸、细致的探讨和一代代人阅读心境的反照,而不可能得其真谛。所以,我现在对《新中国》第一部的认识,仅仅是对附着在其上的梦幻泡影的认识,甚至连梦幻泡影也不是。
    连续一段日子以来,我一有空就翻开这部长篇小说,看到吕荧、刘湛秋、彭定国、柏华、胡风、郭雯、何申、向群、刘森宝、潘丽华等人在小说中的生活片断,他们的所思所想,以及他们生活的那个背景。在《新中国》第一部中,那背景是50年代的中国。渐渐地,我感到,了解小说的背景,对更好地理解这部小说至关重要,除非我们不想从大的方面把握这部小说。
    李小山的历史观,造就了这部小说最终呈现出的奇异状况。一方面,我们要知道在50年代中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另一方面,任何真实的历史人物一旦进入小说便被小说的虚构力量所吞噬。比如胡风是一个历史人物,实有其人,但在此小说中,他和一批虚构的人物共同生活,他本身真实的部份必然被那些虚构人物所消解。而同时,小说中所有的人物(无论实有其人或虚构),又都是小说中的真实。因为随着小说的被阅读,我们能亲耳听到小说中人物的呼吸声,亲身感受到小说人物的情绪,亲眼目睹他们的行动。
    悲剧因素,在《新中国》第一部中占有主要的地位。这同样是通过历史而体现。李小山借助历史而操持着长篇的节奏、延续着长篇的生命,可是小说中又无处不显示出对于历史的深刻讽刺。在一个巨大的历史的蓝色背景前面,吕荧等人是舞台上的木偶,这时胡风闯入了舞台,于是胡风也成了木偶,他们遵循舞台的规则而表演。而历史本身充其量只是无形的记忆和有形的文字,是李小山为排演木偶戏而扯起的蓝色大幕。历史确实存在而永远虚幻,这便形成了《新中国》第一部强烈的悲剧特征。
    长篇小说《新中国》第一部是客观叙述的典范之作。所谓“客观叙述”是指作者李小山始终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对小说人物进行描绘。而且作者与小说人物之间的距离,并不随着叙述的进程而有所改变。这需要极大的创作勇气。所有小说人物绝对受制于小说的时空,一个小说人物仅与另一个小说人物发生关系,而绝不与作者发生关系。这个写作特色在长篇中随处可见。我想,我无法说清这一点的奇妙之处的原因是,我必须进入小说才会有此感受。就像我只有在吃包子时,才会觉得包子好吃。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给人的一个直接的感官上的感受。这与其说是技巧,不如说是性格。亦即这一点是李小山写作的性格。
    在此长篇的语言的层面上,不妨引用李小山本人谈论写作的一段话:“我喜欢色彩浓烈并具有冲击力的表现方法,例如绘画中的表现主义,挥洒自如,尽情宣泄。”这在通篇小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新中国》第一部的第二章中有这样的描写:“翻滚的乌云逐渐呈现赭红色,宛如天庭的熊熊火焰漫延出来,灼烫而乾燥的风,如顽强的烧红的手,细腻而刁钻地一层层揭扯它的皮毛,野狗张大嘴巴用劲喘息,腥红的舌头流淌水滴……”。
    这种无所顾忌的描写,将小说的气势推向一个又一个语言的高潮。而在我看来,此长篇的语言,与其说是表现主义的,不如说是有点超现实主义的味道。每一个语言的高潮都是一具语言的僵尸。所谓语言的僵尸,我是指,语言的描述功能仅指向自身的完善和自身的扩展。在创作时,语言的僵尸的形成是由于写作的乐趣所致,也是文学写作自身的艺术特性所必然要求的。在《新中国》第一部中,语言的僵尸的完美程度必然会令每一个喜爱艺术的读者为之动容,当然也会激怒那些靠吸管或葡萄糖点滴而摄取营养的病人读者。
    这是李小山的《新中国》第一部的语言对我的启示:在小说创作时,必需要义无反顾地发挥自己的艺术能力,真正而准确地表述自己对艺术和现实的理解。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行走(写作)的过程中,目光始终向前,始终面向内心、面向地面和天空的交界之处--艺术,而把所有文学的冤魂(通俗小说的读者)抛入路边的水沟。一个优秀的写作者,他写社会、写人,写他乐意写的所有的一切,他所做的仅仅是为了那些属于他的读者。从一个令人激动的角度来说,他的读者就是他自己的化身。
    根据我的初步观察,李小山的长篇小说《新中国》第一部,无论从历史的高度或从艺术的方面来说,都是一部优秀之作。至少,我本人愿意把它作为一个榜样来学习和揣摩。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