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阳光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29 22:02:25

八月的阳光一进八月,小夏和小秋天天去村前的土路边盼信。土路上的尘土很厚,八月的阳光煮熟了那层泡沫,赤脚踏上去便会燎起几个水泡。终于有一天,盼来了信,两封。小夏一封,小秋一封。两人急着看了信的封面后,又互看了对方的。小夏说:“京城的,比我的好。”小秋道:“上海的,也不差”。兄弟俩将半个月来的焦躁一起用欢笑发泄出来。小夏拆信,小秋也拆信,忘了头顶上的烈日。小夏一惊,小秋也一愣。后来兄弟俩半喜半忧地回家,将通知书念给父母听。父亲说:“上大学要这么多的钱?”母亲只叹了口气。      八月,棉花还没到上市的季节。父子仨兵分三路,到晚回家,所筹借的钱还不够费用的十分之一,兄弟俩上学掏空了家底,家里没什么值钱的东西。母亲只好把一头正在长膘的猪卖了。八月的日子越来越少,小夏和小秋的上学费用仍差一大截。那天,他们去了学校。校长和班主任都非常同情,但也无能为力,只好以学校的名义写了封信给乡政府,请他们想办法。在烈日下奔波了三天后,父亲捧着由乡政府出面借的2000元贷款回到家里,一下子倒在地上,昏了过去。十天来的劳碌和心焦,使这个在太阳地里劳作了半个世纪的硬汉子也趴下了。上学的费用还不够一个人用的,八月的日子所剩无几。没想到这天邮递员竟送来了一张汇款单,1000元,学校来的。附官栏里只有几个小字:“祝贺!全体教师捐赠。”父亲从床上爬起,母亲赶紧将汇款单递过去,父亲的嘴唇蠕动着,发不出声音。费用还只够一个人的,日子不会停留,小屋里的人立刻意识到事情的严峻。三个人的目光一起盯着床上的父亲。父亲忽地一骨碌坐起来,说:“现在只有一条路,你们也都懂事了,自己决定吧。要不,抓阄也行。”     小夏和小秋顿时像两尊雕塑!,像是经历了一个世纪,小夏抬起头说:“小秋,你去吧,你的学校好。”小秋也抬起头:“不,我比你年轻一岁,哥,你去吧。”这时谁也没注意小夏一个微小的动作。他把手伸进衣袋,摸出那张录取通知书,撕了个粉碎。小秋醒悟过来后,一下子抱住小夏:“哥!”泪水夺眶而出。八月的最后一天,小夏带着200元路费出了门,他去南方打工。父母欠下了许多债,小秋在学校还要许多开支。八月的阳光下,小秋站在村头的土路旁,出神地看着泡沫似的尘土上那一行深深的脚印……1.读文,结合小夏的言行,在空格处把小说情节补充完整。(每处4字以内)8分               → 筹借学费 →             → 外出打工2.小说开头一段的景物描写主要有哪些作用?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全篇看,标题“八月的阳光”,除了指八月的烈日以外,还有什么深刻含义?(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网友回答

1.以下两个得分点,每答对一处给1分。路边盼信    撕通知书(意思对即可)2.突出天气酷热(得1分)衬托小夏、小秋盼信的急切心情(得1分) 如只答点题、与结尾相呼应或暗示小夏、小秋求学的艰难等,可得1分3. 可从两方面理解:“八月的阳光”既暗示生活的艰难(炙烤人),又像征亲情的温暖、社会的关爱(温暖人)。
【解析】1.试题分析:第二段“终于有一天,盼来了信”,写盼通知书(收到通知书),最后“摸出那张录取通知书,撕了个粉碎”写哥哥撕通知书(外出打工)。考点:概括故事情节点评:本题不难,文章故事简单,易于概括。此类写人写事的文章,内容是由一个个小情节组成的,小情节,即整个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几个部分,找出每个部分的“情节点”(即什么人做了什么事),即可概括文章内容。2.试题分析:先要了解文章开头所写的事件:盼通知书,自然此处的景物描写是衬托人物的心情,再结合全文所讲的故事,天气的炎热似乎又衬托着这一家生活的艰难(像在烈日下一样难熬)。考点:景物描写的作用点评:本题不难,作者用景物描写的用意比较明确。阅读小说作品,要了解小说的三要素:环境、情节、人物。其实“环境”的作用,一是为了铺设故事发生的场所,渲染气氛,二是衬托人物的心情,烘托人物形象。阅读时要注意体会小说是“环境”描写的作用。3.试题分析:结合第二题来理解。“八月”,是炎热的,暗示生活的艰难,“阳光”是美好的,其含义是表达亲情的美好,前途的光明。考点:句子含义理解。点评:本题有难度,句子的含义比较深,文中没有评述性文字,学生起来比较困难。理解文章中句子的含义,要读透文章,抓住关键句子,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学习时注意广泛阅读,增强理解能力,准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