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危难的时局中,中国人艰难地实践着社会转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接受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清政府也认识到遣使驻外的迫切性。李鸿章说:“自来备边驭夷,将才、使才二者不可偏废。各国互市遣使所以联外交,亦可以窥敌情”,“当能预为辨阻,密速商办。否则,亦可于发兵之后,与该国君臣面折廷争,较在京议办更为得力”。
材料二:1896年,盛宣怀承旨兴办铁路,募集资金非常困难,他说:“钦政奉旨招商,逾年无效,推原其故,华商无银行,商民之财无所依附,散而难聚”。他还认为,如不设立中国自己的银行,就“无以通华商之气脉(资金流通),杜(杜绝)洋商之挟持”。此后盛宣怀筹办了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近代金融事业逐渐发展起来。
材料三:1901年,张之洞说:“西法最善者,上下议院相互维持之法也。中国民智未开……下议院此时断不可设,若上议院则可仿行。”(欧洲议会制度常例,下议院为平民院,上议院为贵族院)(1)李鸿章对派遣驻外使节的必要性有什么认识?你如何评价?(2)依据材料二,分析中国近代银行出现的背景和作用。(3)依据材料三,说明张之洞政治思想中的矛盾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思想意识形成的社会背景。
网友回答
(1)必要性:李鸿章认为派遣对外使节可以加强对外交往,了解各国情况,办理对外交涉。
评价:有利于改变闭关自守的状况,推动中国近代外交制度的形成。(2)背景:铁路等大型工程建设的筹集资金的需要。
作用:可以集中资金;促进民族资金的流通;避免外国银行的盘剥(或控制);促进近代金融业的发展。(3)一方面肯定西方议会制度,另一方面又不想使人民真正获得民主权利(或不愿真正实行民主政治)。
背景:西方社会民权政治理论的传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君主专制难以维持统治秩序(或清王朝统治已经陷入严重的危机)。解析本题考查了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在外交、金融、政治体制等方面的变化。其中第一问主要考查李鸿章对加强外交的认识,要求学生能从材料中概括有效信息,并作出积极的评价。第二问主要考查近代金融业的兴起背景及影响,要求学生从材料中概括出近代金融业发展的作用。第三问主要考查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在新形势下对学习西方的矛盾思想,既看到西方制度的进步性,又要维护专制统治;并要求学生能从19世纪末中国社会出发概括张之洞矛盾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