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所称的“豆蔻”是指女子的年龄为多少岁,“总角、垂髫、及笄、豆蔻、弱冠”各指多少岁啊?

发布时间:2020-07-11 05:26:38

古代所称的“豆蔻”是指女子的年龄为多少岁,“总角、垂髫、及笄、豆蔻、弱冠”各指多少岁啊?

网友回答

豆蔻指的是:十三四岁的少女。
  豆蔻出自《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是唐代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诗人离扬州赴长安时,与妓女分别之作。诗中描写了她的美艳与俊俏,情感真挚明朗。
  原文:
  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
  作者: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译文:
  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
  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
  扩展资料
  古代年龄称谓: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是六十岁。
  古稀是七十岁。
  耄(mào)耋(dié)指八十岁。
  鲐背之年指九十岁。
  期颐指一百岁。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称谓的来历:
  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七岁除叫做“悼”外,还叫“龆龀”也叫做“毁齿”,因为正是换牙时期,所以有此称呼。十五岁叫做“童”,“山无草木曰童”。古代十六岁成年,十五岁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处用的是比喻意。
  另外,我们现在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
  汉人戴圣所辑《礼记·曲记篇》中记载有。其中还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说法。但后人却常把“幼学”、“弱冠”等作为年龄称谓,这恐怕是后代词汇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的原因吧
  我国还有干支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轮,故又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的说法。杜甫有诗句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别称。意思是:到处都欠着酒债,那是寻常小事,人能够活到七十岁,古来也是很少的了。
  当然,古代年龄称谓并不止这些,还有许多散见于各类古书中,因较少使用而未被流传下来。上面所述这些因使用频率高,生命力强而被后人沿用了下来。有些还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交际之中,如:“三十而立”。再如,从“婴儿”和“儿童”两个词中,我们已看不出历史和今天的区别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网友回答

1、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2、垂髫: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顶自然下垂的短发)。
  3、及笄: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
  4、豆蔻:十三四岁,是指女孩的年龄段,文学作品中的豆蔻:诗文中常用以比喻少女。
  5、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所以主以"弱冠"代称20岁,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还要举行大礼。
  扩展资料
  儿童称谓:
  童孺:儿童。
  垂髫[tiao]:指儿童。儿童垂发叫髻。垂髫:髫[tiáo],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也有说“垂发”的,意思相同,如《后汉书·吕强传》就有“垂发服戎,功成皓首”句。
  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幼年。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龆[tiao]:儿童换牙。龆年:童年。
  髫[tiáo]年:童年。
  髫[tiáo]龄:童年。
  束发:是指青少年。
  稚:称年龄小的为稚。
  膝下:幼年,言子女幼年仅能依附父母的膝下。《孝经圣治》:“故亲生只膝下。”
  孺子:儿童。《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也用作老人对年轻后生的称呼。《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
  成人称谓:
  冠者:指成年人。
  待年、待字:指女子成年待嫁的年岁。“爱自待年金声夙振”(《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女子许嫁,笄而字。”(《礼记·曲礼上》)
  有室、有家:男子娶妻、女子出嫁之年。《孟子·滕文公下》:“丈夫生而愿为有室,女子生命而愿为有家。”朱熹集注:“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
  怨女:指年龄大而没有结婚的女子。〈孟子梁惠王下:“内无怨女,外无旷夫。”
  旷夫:指年龄大而没有结婚的男子。
  老人称谓:
  杖家之年:五十
  杖乡之年:六十
  杖国之年:七十
  杖朝之年:八十。
  《礼记·工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问焉,则就其室。”
  斑白:老人。老年人头发斑白,因代指老人。
  黄发:是指长寿老人。:指老人,老人的头发由白变黄。“黄发”是枯黄的头发。人老了,头发上由黑变白,白发则黄。
  皓首:白头,指年老。
  久寿:长寿。
  眉寿:耄[mao]寿,长寿。人老了眉毛长,所以称眉寿。
  姥[mu]:年老的妇人。
  暮齿:晚年,暮年。
  暖寿:旧俗在过生日的前一天,家里的人和关系较近的亲友来祝寿。
  万寿:大寿,高寿之意。
  遐龄:指人长寿高龄。
  参考资料:年龄称谓百度百科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