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品粥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29 22:11:08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15分)粥里春秋陆建华刚刚懂事,读过几年私塾的父亲就一字一顿地教我牢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还多次让我跟着他高声朗诵《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念是念了,也歌唱式地朗诵了,其实只是挂在嘴上而已。年龄稍大以后,特别是亲眼目睹了村民们为了粮食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才逐渐掂出这些格言和诗句的分量。三月播种。一家人随着东方的第一缕霞光早早起身,把冒出娇嫩芽尖的稻种,小心翼翼地均匀地撒在秧床上。四月插秧。辽阔的原野上,一方又一方的水田镜子般平整,倒映着蓝天白云,使人恍然觉得,那些身手矫健的插秧女是把碧绿的秧苗栽插在青天之上。五月,六月,七月。追肥,拔草,治虫。高温悄悄来了,村民们像照料子女一样侍候庄稼,不怕苦,不怕累,只要庄稼长得好,就喜笑颜开,心满意足。天热闷人,他们说:“好!不冷不热,五谷不结呀!”双腿被蚊虫叮得奇痒难忍,被蚂蟥吸得鲜血淋漓,他们只是笑笑。终于,稻谷一天比一天饱满了,远远望去,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逐渐变得金光闪烁,气象万千。村民们不辞劳苦种植粮食的过程,使自幼在农村长大的我印象深刻,而村民们对粮食无比珍惜的情景,更是让我终身难忘!邻居房大伯,每当新谷登场,他最爱的是先煮一锅新米粥细细品尝。他喝粥时的陶醉神态,使人觉得,他喝的不是粥,而是人间难得一见的美食。更难忘的是,一碗粥喝罢,他要仔仔细细地把碗舔得千干净净,不留一丝粥液,那碗便如水洗过一般。第一次见房大伯舔碗,我很以为怪,回家告诉父亲,父亲神情庄重地说:“你记住,这就叫‘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生见粥多矣!最难忘的是那个全民饥饿的年代,村民们被指示拆灶砸锅,全部到大食堂吃饭。那时家家断炊烟,户户无鸡鸣,食堂每天只供应两顿粥。分粥时,两名服务人员一人用大铁铲在一个大缸内不停地搅拌,让沉在缸底的少得可怜的米粒浮上来,另一人负责往满脸饥饿的村民碗里舀粥。说是粥,其实是稀汤,碗里的米粒屈指可数……但是,在饥饿面前,人与人之间却显现出相濡以沫的真情。那时,我们大学生里多数男生到月底总要饿一两顿,甚至一两天。这时,早就留心的女同学会伸出援助之手:“呶,我这儿有吃不完的饭票,给你们……”面对桌上小小的一卷饭票,男生们推来让去:“我不饿!我不饿!”饭票往往被硬塞到最瘦弱的男生手里。其实,她们哪里是“吃不完”?他们哪里会“不饿”?这盘中粒粒,又岂止是普通的生活小事?我庆幸我的儿孙们赶上衣食无忧一天比一天幸福的时代。单就米粥来说,什么八宝粥、银耳绿豆粥、莲子荷叶粥等等,花样翻新,名目繁多。我仍然固执地要求我的儿孙们什么时候都不可忘记古训!儿孙们接受了我的意见,并付诸日常生活中。那一天,我见到正上小学三年级的孙儿,在饭桌上严肃地批评刚上小学的录女:“提醒你多少次了,你总是改不了到处丢饭粒的毛病!不是刚背过唐诗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我听后欣慰地笑了,笑着,笑着,却又不知怎的忽然间热泪盈眶……(选自《文人品粥》,有删改)1.对《悯农》的内涵,作者有一个深入理解的过程。请用四字词语填空。(3分)刚刚懂事,          →年龄稍大,          →上大学时,           2.根据具体内容,按要求答题。(5分)⑴阅读第七段,展开想象,写出村民们笑笑之后会说的话。(2分)天热闷人,他们说:“好!不冷不热,五谷不结呀!”双腿被蚊虫叮得奇痒难忍,被蚂蟥吸得鲜血淋漓,他们只是笑笑,说:“                                                  。”⑵第九段哪些细节表现出“相濡以沫”的真情?(3分)3.下列对文章语言品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第三段“小心翼翼”写出村民劳作的仔细,“均匀”写出撒种动作的细致,二者各有侧重。B.第四段描写村民稻田插秧,仿佛“栽插在青天之上”,劳动的场景富有诗意,充满美感。C.第八段,邻居房大伯把碗舔得“如水洗过一般”,表现了他喝粥时专注而且陶醉的神态。D.第十段中孙儿“严肃地批评”孙女的那番话,简直就像一位长辈在教育晚辈,颇有童趣。4.文章以“粥里春秋”为题,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4分) 

网友回答

1.挂在嘴上 掂出分量 倍感深重(每空1分)2.⑴示例:没关系!为了庄稼好,受点苦也没啥!(2分)⑵女生平就留心到男生在挨饿;女生借口“吃不完”,把饭票送给男生;男生互相推让把饭票塞给最瘦弱的同学。(3分)3.C4.对农人辛苦种植粮食和珍惜粮食的敬重;对饥饿年代人与人之间相湍以沫的真情的怀念;对珍惜粮食的传统美德得以传承的欣慰;对如今人们过上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的喜悦。
【解析】1.试题分析:通读全文,根据题干中的时间提示,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语段,从中提取或概括出“四字词语”作答即可。如第一、二个空便可提取。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信息的提取和概括能力。点评:审题后首先要梳理相关情节,确定每个空的答题范围,然后精读并提取出关键语句,根据理解概括出切题的答案即可。2.试题分析:补充语句应根据上文内容,写出农民们认为只要有收成,热点,被叮咬都无所谓的态度即可。第二问应在语段中提取,如女生平日就留心到男生吃不饱;女生把饭票送给男生,说是“吃不完”;男生们饿着肚子却互相推让等细节可以看出上大学时,同学们“相濡以沫”的真情。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信息的提取和概括能力。点评: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精读并提取出关键语句,根据上下文语意及文章主旨补充出语句,并根据对题干和文章的理解概括出切题的答案。3.试题分析:“表现了他喝粥时专注而且陶醉的神态”的说法不正确,应是体现了人物对“粥”的珍惜。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课文内容的理解、辨析能力。点评: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在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再精读各项涉及到的段落,并运用所学记叙文相关知识和自己的理解去认真辨析、衡量。4.试题分析:通读全文,本文写了几件与“粥”有关的故事,如农民与粥,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作及珍惜粮食等的敬重。写大学里吃粥,表达了对相湍以沫的真情的怀念。写现在的粥及提醒孙子珍惜粮食的情景,表达了对珍惜粮食的期盼,也表达了过上富足生活的喜悦。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情感的理解能力。点评:体会文章情感,要看原文写了什么内容,讲述了哪些故事,事件中包含了人物什么情感,如果有直抒胸臆的句子,则要借助这些语句加以体会。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