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书“是什么?为什么会存在?求大神帮助,到底什么是女书
网友回答
女书,是世界上发现的唯一一种女性文字, 它起源于中国南部湖南省的江永县。所以又名江永女书。 以前在中国湖南省江永县及其毗邻的道县、 江华瑶族自治县的大瑶山和广西部分地区的妇女之间流行、 传承的神秘文字。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的文化水平提高, 女书面临着濒临灭绝的境地。 ■女书的文字特点 女书文字的特点是书写呈长菱形,字体秀丽娟细,造型奇特, 也被称为“蚊形字“。搜集到的有近2000个字符, 所有字符只有点、竖、斜、弧四种笔划, 可采用当地方言土语吟诵或咏唱。 与汉字不同的地方是:女书是一种标音文字, 每一个字所代表的都是一个音。 现时文献搜集到的女书文字约有七百个。女书的字型虽然参考汉字, 但两者并没有必然的关系。而且,由于女书除了日常用作书写以外, 也可以当成花纹编在衣服或布带上,所以字型或多或少也有所迁就, 变成弯弯的形状。 ■女书的历史 关于“女书”文字的记载,至今最早能见到的是太平天国( 清朝咸丰年间)发行的“雕母钱”。该钱背面用“女书” 字符铸印有“天下妇女”、“姊妹一家”字样。 ■女书的起源 关于女书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 有人根据当地妇女赛祠的花山庙兴起在清代中期, 结合目前发现最早的“女书”实物,推测“女书”起源于明末清初。 比较认同这种观点。 有人以“女书”中存在与壮、 瑶等民族织锦上的编织符号类同的字符为据,认为“ 女字的构成源于百越记事符号”。 有人根据“女书”中大量与出土刻划符号、彩陶图案相类似的字符, 认为其起源的时间、空间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 形成于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之后。 有人依据“女书”文字与原始古夷文的基本笔划,造字法类同, 认为它是舜帝时代的官方文字。 有人根据甲骨文和金文借字在“女书”字汇明显存在的特征。 认为女书是一种与甲骨文有密切关系的商代古文字的变种。 也有人认为现代“女书”是古越文字的孑遗和演变。这种观点认为: 象形字、会意字是文字体系中最早产生的文化现象, 是文字创造者所处生活环境和社会文化的直接反映。根据“女书” 象形字、会意字构成中反映的文身习俗、“干栏”住宅建筑特色、 稻作文化及鸟图腾文化现象, ■作品形式 旧时当地不少才情女子采用这种男人不识的女书互通心迹, 诉说衷肠,将其刺绣、刻划、戳印、书写于纸扇巾帕女红。 目前搜集到的近20万字的“女书”作品,绝大部分为歌体, 其载体分纸、书、扇、巾四大类。现在的形式包括女书书法、纂刻、 激光微雕、石雕、木雕、竹雕、明信片、女巾、女扇、女书提包等。 ■主要内容 女书作品主要内容是写婚姻家庭、社会交往、幽怨私情、乡里逸闻、 歌谣谜语等。也有的编译成汉字的唱本。 ■女书的状况 《中国女书合集》赵丽明主编中华书局该书现已出版, 所收资料占目前所能见到的女书原始资料的90%以上。 ■存在原因 女书的存在, 主要是由于中国过去的旧思想使当地女性不可以读书识字: 即她们所谓的“男书”,所以当地的女性发明了女书, 以作为姊妹妯娌之间的秘密通讯方式。女书严禁男子学习, 而一般男子亦会把女书当成是普通的花纹。 女书的存在已经超过数百年。 ■书的濒临灭亡 文化大革命之前,主人去世后,它们多作为殉葬品焚化或掩埋, 只有很少的作为纪念品珍藏保留,因此民间遗存极少。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有大量女书作品被销毁:一方面, 作者担心自己用女书书写的秘密会被识破;不少红卫兵基于“ 破四旧”的缘故,把这些神秘的文字当作“四旧”来破坏。 文化大革命之后,只有少量女书作品得以保留下来。另一方面, 文化大革命之后,由于女性的文化水平提高了, 女性之间不需要使用女书亦可交流,很少有妇女学习女书, 女书开始濒临灭亡。 ■女书的发现 1982年,由武汉大学宫哲兵教授在湖南省江永县发现。 ■女书的保护 就在“女书”在最后只有少数老年妇女才能阅读和书写, 从20世纪末开始,通过一批学者努力, 这种罕见的女性字符才被世界所了解和认识, 并引起了海内外的浓厚兴趣和广泛关注。 作为一种独特罕见的文化遗存,中国政府也开始重视保护女书。 集研究基地与旅游于一体的“中国女书” 村已于2003年底落户宜昌。 2004年9月20日,阳焕宜—— 女书的最后一位自然传人谢世了。 ■女书研究的意义 “女书”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化石”, 对研究人类文字和文明的起源、 女性文化和民族的起源以及文明的发展历程等方面,在人类学、 民族学、社会学、语言学、文字学、民俗学、考古学等各个领域, 都有重要价值。
网友回答
■女书,是世界上发现的唯一一种女性文字,它起源于中国南部湖南省的江永县。所以又名江永女书。以前在中国湖南省江永县及其毗邻的道县、江华瑶族自治县的大瑶山和广西部分地区的妇女之间流行、传承的神秘文字。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的文化水平提高,女书面临着濒临灭绝的境地。
■女书的文字特点
女书文字的特点是书写呈长菱形,字体秀丽娟细,造型奇特,也被称为“蚊形字“。搜集到的有近2000个字符,所有字符只有点、竖、斜、弧四种笔划,可采用当地方言土语吟诵或咏唱。
与汉字不同的地方是:女书是一种标音文字,每一个字所代表的都是一个音。现时文献搜集到的女书文字约有七百个。女书的字型虽然参考汉字,但两者并没有必然的关系。而且,由于女书除了日常用作书写以外,也可以当成花纹编在衣服或布带上,所以字型或多或少也有所迁就,变成弯弯的形状。
■女书的历史
关于“女书”文字的记载,至今最早能见到的是太平天国(清朝咸丰年间)发行的“雕母钱”。该钱背面用“女书”字符铸印有“天下妇女”、“姊妹一家”字样。
■女书的起源
关于女书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
有人根据当地妇女赛祠的花山庙兴起在清代中期,结合目前发现最早的“女书”实物,推测“女书”起源于明末清初。比较认同这种观点。
有人以“女书”中存在与壮、瑶等民族织锦上的编织符号类同的字符为据,认为“女字的构成源于百越记事符号”。
有人根据“女书”中大量与出土刻划符号、彩陶图案相类似的字符,认为其起源的时间、空间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形成于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之后。
有人依据“女书”文字与原始古夷文的基本笔划,造字法类同,认为它是舜帝时代的官方文字。
有人根据甲骨文和金文借字在“女书”字汇明显存在的特征。认为女书是一种与甲骨文有密切关系的商代古文字的变种。
也有人认为现代“女书”是古越文字的孑遗和演变。这种观点认为:象形字、会意字是文字体系中最早产生的文化现象,是文字创造者所处生活环境和社会文化的直接反映。根据“女书”象形字、会意字构成中反映的文身习俗、“干栏”住宅建筑特色、稻作文化及鸟图腾文化现象,
■作品形式
旧时当地不少才情女子采用这种男人不识的女书互通心迹,诉说衷肠,将其刺绣、刻划、戳印、书写于纸扇巾帕女红。目前搜集到的近20万字的“女书”作品,绝大部分为歌体,其载体分纸、书、扇、巾四大类。现在的形式包括女书书法、纂刻、激光微雕、石雕、木雕、竹雕、明信片、女巾、女扇、女书提包等。
■主要内容
女书作品主要内容是写婚姻家庭、社会交往、幽怨私情、乡里逸闻、歌谣谜语等。也有的编译成汉字的唱本。
■女书的状况
《中国女书合集》赵丽明主编 中华书局 该书现已出版,所收资料占目前所能见到的女书原始资料的90%以上。
■存在原因
女书的存在,主要是由于中国过去的旧思想使当地女性不可以读书识字:即她们所谓的“男书”,所以当地的女性发明了女书,以作为姊妹妯娌之间的秘密通讯方式。女书严禁男子学习,而一般男子亦会把女书当成是普通的花纹。女书的存在已经超过数百年。
■书的濒临灭亡
文化大革命之前,主人去世后,它们多作为殉葬品焚化或掩埋,只有很少的作为纪念品珍藏保留,因此民间遗存极少。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有大量女书作品被销毁:一方面,作者担心自己用女书书写的秘密会被识破;不少红卫兵基于“破四旧”的缘故,把这些神秘的文字当作“四旧”来破坏。文化大革命之后,只有少量女书作品得以保留下来。另一方面,文化大革命之后,由于女性的文化水平提高了,女性之间不需要使用女书亦可交流,很少有妇女学习女书,女书开始濒临灭亡。
■女书的发现
1982年,由武汉大学宫哲兵教授在湖南省江永县发现。
■女书的保护
就在“女书”在最后只有少数老年妇女才能阅读和书写,从20世纪末开始,通过一批学者努力,这种罕见的女性字符才被世界所了解和认识,并引起了海内外的浓厚兴趣和广泛关注。作为一种独特罕见的文化遗存,中国政府也开始重视保护女书。集研究基地与旅游于一体的“中国女书”村已于2003年底落户宜昌。
2004年9月20日,阳焕宜——女书的最后一位自然传人谢世了。
■女书研究的意义
“女书”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化石”,对研究人类文字和文明的起源、女性文化和民族的起源以及文明的发展历程等方面,在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语言学、文字学、民俗学、考古学等各个领域,都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