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理学的发展概况及特点,宋明理学的特点

发布时间:2020-07-11 13:44:40

宋代理学的发展概况及特点,宋明理学的特点

网友回答

北宋时期的石介、胡瑗、孙复被称为理学三先生,但实际的开创者为北宋五子,即邵雍、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周敦颐为宋代理学的开山祖,他将道家无为思想和儒家中庸思想加以融合,阐述了理学的基本概念与思想体系。
  邵雍是先天象数之学的创始人,并使之成为理学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张载则发展了气一元论思想,为古代中国辩证法两一学说的集成者。
  二程兄弟是理学的重要代表,他们为北宋的理学思想奠定了基础。宋代理学思想以理为万事万物的本源,又称为天理,承认事物的变化。但认为这是理的神秘力量所至,还阐述了天人关系等问题,坚持天人相与的命题。
  在世界观上,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理”和“气”两个方面构成,理先气后,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在认识论上,比较重视精致的先验论认识论,以格物致知为基本命题概念,讲求穷理。
  扩展资料
  “道学盛于宋,宋弗究于用,甚至有厉禁焉。后之时君世主,欲复天德王道之治,必来此取法矣”。这几句话说明,“理学”(道学)的作用,在宋代并未得到充分发挥,甚至还受到压制。但它在当时的作用,仍不可轻视。
  儒家学说,自唐代“安史之乱”以后,其地位一落千丈,历经五代,每况愈下。到宋代,经众多学人,特别是理学家们的巨大努力,方才得以重新振兴。可以说,这是自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对儒学从理论到实践的真正回归与变新。
  理学在宋代官方的地位,很长一段时间并不显赫。相反,却是受到压制打击的情况居多。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它不断发展完善、逐步占据主导的进程。
  宋初“三先生”中,孙复、胡瑗皆为布衣,石介又因个人性格、政治见解与权贵不和而受到压抑,所幸他们都以奉儒讲学为业,而且都曾任教于太学,这对于振兴儒学、端正世风大有裨益。
  尤其是胡瑗在为学校建章立制方面所做的工作,更是功德无量的事情。关于胡瑗的贡献,他的学生刘彝曾就“胡瑗文章与王安石孰优”的提问,回答过神宗皇帝:胡瑗以道徳仁义教东南诸生时,王安石方在场屋修进士业。臣闻圣人之道,有体、有用、有文。
  天下道理最大,于是人无间言。至此,理学由北宋周、程以来事实上的社会主导学说,成为名副其实的官方哲学。理学的官方正统地位,此后再也没有受到真正的威胁,直到中国封建社会的终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代理学

网友回答

宋陆九渊开创了心学学派,明王守仁继承发扬了陆九渊的心学思想,完成了心学体系,后人合称“陆王心学”。明中期以后,“心学”几乎取代程朱理学,在思想领域影响颇大。
    王守仁(1472-1529),明代哲学家,心学集大成者。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著作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早期奉朱熹理学,转而出入佛老,后转向心学。
    王守仁接受了陆九渊的“心即理”学说,完成了心学体系。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认为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本体便是理,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心外无物。认为“心”与“理”合一,不可分离。认为“良知”乃人察知善恶的本能,世人因受各种物欲蒙蔽而隐没良知,故须下“致”的功夫,以摆脱私欲,回复原有的善良本性。主张“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并认为“真知”是在实行中得来,所谓“真知即以为行,不行不足以语知”,与朱熹“知先于行”的主张截然不同。
    明代理学基本以王守仁的心学为中心。在王守仁之前,有陈献章创立的江门心学;在王守仁同时期有湛若水之学,他们与王守仁心学交相辉映。王守仁之后,王门诸子几乎遍布天下。黄宗羲的《明儒学案》中将其弟子分成浙中、江右、南中、楚中、北方、粤闽、泰州七派。其中浙中学派著名的有钱德洪、王畿、徐爱;被称为“王学正宗”的江右派著名的有邹守益,聂豹、罗洪先。泰州学派著名的有王艮、颜钧、何心隐、李贽。
    明末,王学开始衰微。东林学派顾宪成、高攀龙批判王学末流谈空说玄、引儒入禅的学风,欲用朱学救其弊,提倡治国救世的名实之学。明未两大儒中的黄道周推崇朱学,而刘宗周以“慎独”为宗,对王守仁思想进行改造和发展。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