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名言,简述庄子的艺术观?

发布时间:2020-07-09 10:18:54

庄子的名言,简述庄子的艺术观?

网友回答

庄子名言警句
   1、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
   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子·养生主》
   3、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4、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庄子。大宗师》
   5、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6、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庄子·人间世》
   7、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庄子·齐物 论》
   8、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人间世》
   9、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
   10、不以物挫志。——《庄子·天地》
   11、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庄子·骈拇》
   12、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天地》
   13、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庄子·天运》
   14、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15、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庄子·知北游》
   16、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
   17、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
   18、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让王》
   19、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庄子·让王》
   20、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庄子·齐物论》
   21、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庄子·养生主》
   22、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山木》
   23、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24、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逍遥游》
   25、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
   26、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人间世》
   27、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人间世》
   28、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29、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30、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
   3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让王》
   32、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刻意》
   33、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刻意》
   34、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刻意》
   35、扁子曰:“……今汝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民。……”《达生》
   36、昔吾闻之大成之人曰:“自伐者无功,功成者堕,名成者亏。“《山木》
   37、黄帝曰:“……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知北游》
   38、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山木》
  39、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40、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41、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42、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43、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44、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4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
  46、形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
  47、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48、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49、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网友回答

用艺术形象来阐明哲学道理,用寓言故事和形象作为依托,是《庄子》的一大特色。除了超常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艺术是庄子寓言创作的手法,奇特的变形手法亦是庄子寓言中常用的艺术技巧。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生卒年失考,与孟子同时。战国时代宋国蒙邑(今安徽蒙城人,另说今山东东明县人),曾任漆园吏。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也被称为蒙吏、蒙庄和蒙叟。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经。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言论著作总汇。司马迁认为庄子思想“其要归本于老子”。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意出尘外,怪生笔端。”
    用艺术形象来阐明哲学道理,用寓言故事和形象作为依托,是《庄子》的一大特色。庄子曾说:“寓言十九,藉外论之。亲父不为其子媒。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非吾罪也,人之罪也。与己同则应,不与己同则反;同于己为是之,异于己为非之。[1]”从理论意识来说,庄子这一派本有“言不尽意”的看法,即逻辑的语言并不能充分地表达思想。与此相关,在表现手法上,许多篇章,如《逍遥游》、《人间世》,几乎都是用一连串的寓言、神话、虚构的人物故事联缀而成,把作者的思想融化在这些故事和其中人物、动物的对话中,这就超出了以故事为例证的意义。
    《庄子》寓言的独特性还在于它的“多义性”。庄子在创造了如此大量、丰富多彩、变化多姿的艺术形式枣寓言之时,其寓意却是比较隐蔽、模糊的。他极少使用正面的说理文字来直接表现自己的思想,而是在一种扑朔迷离的状态下让人去领悟他的心绪。“寓实于玄,寓真于诞[2]”是庄子散文的具体体现。在混沌朦胧,能柔能刚,不主故常的“通天下之一气耳”的状态中,庄子自我陶醉在他所描绘的幻想的意境之中,那潇洒飘逸与神奇怪谲的文风同时也在浪漫的美的意境中徜徉。庄子不以推理手法,而是通过象征、寓言和气氛,以情感想象来表达内容,这种主观性色彩,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庄子在讲故事时,并没有明白、精确地点明他要说明的道理,而是靠那卓异的形象思维,通过故事自然流露出来。这样,其寓言的寓意就变得多面、模糊,具有“形象大于思想”的特点。《庄子》中的故事极其繁多。往往在一篇之中,运用好些故事,又层层相套,大故事套入若干小故事,形成天方夜谭式层层迭迭的故事群簇,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说明事理。这么多“寓言”镶嵌在文中,使庄子文章显出扑朔迷离的面貌。一个寓言,需要读者再三体味,才能领悟其深层含义;或者同一寓言,不同的人读之会有不同的理解。
    这种含蓄的“暗示”手法的运用,正与庄子“道”之玄虚空灵的精神实质相吻合。这种寓言的背后,包藏的是无穷的万象,不尽的意蕴,让人能够捕捉一二却也难以全部领悟,因而也是增加它内涵的丰富和模糊的美。
    除了超常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艺术是庄子寓言创作的手法,奇特的变形手法亦是庄子寓言中常用的艺术技巧。几乎所有的故事都怪诞奇幻,不同凡响。“大而无当”的话绝不怕说过了头。正如司马迁所说:“皆空语无事实。”其想象无边无垠,无羁无束,甚而荒唐不经。敢于不拘一格,这恰恰是庄子散文获得显著成就的关键。有些故事的夸张和荒诞到达无法想象却仍能使人受骗的地步。
    《庄子》的寓言不是一般的“意在此,而寄言于彼”的单纯象征,作者总是比较巧妙地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寄寓在虚妄荒诞的故事中,在变化无穷的情景中含蕴精妙深奥的意旨,于奇幻中寓真谛,于怪诞中寓真实。另外,庄子在虚构寓言故事的同时,将这些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形象也进行再加工,使他们不以原本面目出现在读者面前,而是根据作者的意图不停地转换形象。庄子除却虚化历史人物外,还充分利用了现实生活的真实,将其穿插在虚幻中,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反而更为人所信服。
    《庄子》中的寓言大多是庄子精神的自由想象和对摆脱人生困境的途径方法的种种暗示。从广阔宇宙的长空游尘到无形内心的幽思隐情,从丰富奇特的自然景观到形形色色的人生画面,这种变形手法无处不有,庄子运用这种手法把自我感受和体验假托于对象之中,并借助感性直觉到理性直觉的飞跃,使特定的审美体验上升到以形象来表述的哲理高度,从而使某种抽象的本质化的观念获得感性生命的同时,也使无意蕴的感性事物获得理性生命。
    庄子寓言创作思想被后人继承和借鉴。他的浪漫主义的寓言创作方法,对唐代的柳宗元有着深刻的影响。施长州《庄子寓言对柳宗元寓言创作的影响》[3]从创作方法、题材、文风、修辞等方面分析了庄子寓言对柳宗元寓言创作的影响。李务云、张秉政、赵家新等人也撰文讨论此类问题。我们现在寓言上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直接溯源于庄子寓言。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