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每一个生命爱玛胡 文章的感情线索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9-09-17 12:05:11

一  晚上,埋头趴在电脑前查找资料,突然屏幕上弹出一个新闻窗。瞟一眼,不相信,点开来看,是真的:杨绛先生走了,105岁高龄。  不知怎么,我的眼睛湿润了。  虽然很小就看过《堂吉诃德》,可我对杨绛先生的了解仅限于她是钱锺书的夫人,而钱锺书是我最爱的两位中国作家之一,另一位是老舍。是在钱锺书去世后,她写的《我们仨》,让我了解她、心疼她、尊重她。在18年之后,他们仨团圆了。我感慨,中国少了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  科室小医生知道我好读书,问我借《我们仨》。我很惊奇,他是从来不读闲书的。问为什么?他说朋友圈都被刷爆了,全是杨绛先生的各种文字。他想知道真实的她是什么样子。 

 二  上专家门诊,来了个老太太开防治心脏病的药,讲到注意事项时,我怕老人忌讳“心跳骤停”“死”之类的词,便说得很委婉。老人倒痛快:“我不怕,我已经到红十字会填写了遗体捐献表,人死了,还能派上点用处,多好。器官老了不能用,皮肤总可以用吧,或者,做科学实验用,再不济,给医学院做解剖也行,骨头做成骷髅架子,我看你们骨科都挂着的。我儿子不同意,我问了,只要我态度坚决,表达意愿,能行。我相信,我儿子最终会理解我。我不愿在临死前还要遭各种罪,我是不愿被抢救的。人总有一死,你说是吧医生?”我被老太太乐观豁达的态度感动了,握着她的手说:“我为您保驾护航,先好好活着,享受生活,再平平静静地百年。” 

 三  下班路上,恰逢暴雨,我随着缓慢的车流朝家的方向行进。交叉路口,横七竖八的车堵在一起,谁也过不了,我前面两辆大越野车互不相让,挤在一条车道,都想着有机会先过。我索性拉了手刹,捡起副驾座位上备着的书,做好长时间等待的准备。  隐隐约约的警笛声,透过雨声穿进车窗。凭医生的直觉:是救护车。这样的雨,这么多车,怎么走?我抬头环顾,在我的前面,隔着那两辆大越野车,忽闪着警灯的,果然是救护车,实在挤不进正向的车道,进了我们这条逆行道。可是两条道都是车,没有避让车道,怎么让?大约是没有希望过去,救护车灭了警灯。  我犹豫了一下,还是挂上挡,打了右转灯,放下右侧车窗,缓慢向右侧挤去,冲瞄着我的隔壁车道车上的司机指指前面,又指指他的方向,示意我想给救护车让路,要挤进他的车道。其实,我心里没底,他会让我吗?我一辆车过去了,有用吗?我后面那么多车,会有人像我一样,让一条生命之路吗?前面还有那两辆大越野车堵着。  隔壁车道的车慢慢往后退,让我过去。我冲司机挥手,小心翼翼摆过去。看后视镜,突然心头一热,我后面的车都打着右转向灯,准备挪动到隔壁车道。大家车挤车,可秩序井然。前面两辆大越野车休战了,一辆车慢慢后退,另一辆也打起了右转向灯。  说起来漫长,其实过程大约只有1分钟。我左侧的车道空了,救护车明显迟疑了一下,才重新拉响警报,呼啸过去。我不知道它能畅通地走多远,希望它有足够的时间到医院。  在剩下的回家的路上,我心情激动,为我、为素不相识却有缘同行的司机们点赞。  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

1.文章的感情线索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2.片段二主要运用了那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3.文章描述的三个片段的顺序是否可以颠倒?为什么?


推荐回答

导读:一个女人聪明,便会明白该如何获得,以及如何舍弃。明白如何获得,会让她的生命有尊严和意义;明白如何舍弃,会让她的生命自由和幸福。前些天看到赵格羽发在新浪的文章,《文艺女青年的归宿是什么》,这文章真的不聪明,之所以认为它不聪明,是因为作者狭隘而保守。在她的笔下,女文青是否幸福只有一个标准:男人。更准确点说,是嫁一个有钱有貌有才有地位的单身男人。如果做不到其中的任何一点,女文青就是一个自作孽不可活的怨妇。枉你诗书满腹,枉你貌美如花,枉你著作等身,枉你足遍五川阅人无数,枉你尊贵为所有雄性动物的女神,枉你富有如盖茨、逍遥如老庄,全没用。只有嫁了一个白璧无瑕、根正苗红、无懈可击的男人,你才有用了。她举了柴静、安妮宝贝、胡因梦、张爱玲、刘若英等为例。柴静嫁人生娃,但因为嫁的是一个二婚男,惨不忍睹;安妮宝贝嫁了一个二婚男人,惨不忍睹;胡因梦和李敖离婚,习佛修行,惨不忍睹;张爱玲被胡兰成抛弃,嫁了赖雅,赖雅先她而去,惨不忍睹;刘若英呢?先是当了第三者,后来也嫁了一个二婚男,惨不忍睹。按此标准,天底下有哪个女人的归宿能称得上圆满?不被弃,不遇人渣,不被辜负,不嫁二婚男,想嫁的时候,正好就有一个高富帅身披金甲圣衣,脚踏七彩祥云,在万众瞩目之下来娶她,并且老公一定不提早咽气,两人老到都敞着一口牙花子了,还拼着老命打kiss......你遇见过吗?可惜我没那眼福——除了冻结了结局的童话,这种完美现实从来就没有和我打过招呼。和赵格羽不同的是,我相信柴静、安妮宝贝、胡因梦、张爱玲、刘若英都是幸福的。因为她们聪明。而一个女人聪明,便会明白该如何获得,以及如何舍弃。明白如何获得,会让她的生命有尊严和意义;明白如何舍弃,会让她的生命自由和幸福。简·奥斯汀一生未婚,留下诸如《傲慢与偏见》、《爱玛》等旷世名著,临终时说,“我选择了自由……我现在的生活,是我想要的。这是上帝给我的安排,我比我自己想象中快乐很多,多过我应有的快乐。”弗吉尼亚·伍尔芙嫁给了伦纳德,他养着她,尊重她,支持她,为她开出版社,给予她最好的照顾。伍尔芙也感叹,“最亲爱的,我想告诉你你给了我最彻底的快乐,没有人能和你相比。”然而她还是溺水自杀。可见幸福与男人,没有半毛钱关系。人这一辈子,山迢水远走到最后,都只是自己两个字,而能对你的幸福负责的,也只有你自己。我今年30岁,没有结婚,外表布尔乔亚,内心波希米亚,我厌恶为结婚而结婚的婚姻,不愿意屈从,不愿意苟合。但和大多数这个年龄的剩女一样,我们一点儿也不慌张,旅行、读书、写作、学车、处理工作及家事,一掷千金地为自己买华服和胭脂,在KTV里骚气逼人地跳艳舞,和满场陌生男人调侃笑闹,周末开车去深山,拜访敬重的学者和诗人,心血来潮时可以下一秒就飞到另一个城市。我们享受当下,存足够的钱,也有足够的能力让自己没有后顾之忧。男人的有无,渐渐变成了一件无足轻重的事。我有一帮同样恬不知耻地不愿结婚的朋友,用某种流行的度量衡来归纳,她们都是四有女人,有房有车有钱有相貌,还有好头脑和好口才,在滚滚红尘花花世界里和男人斗智斗勇,玩得不亦乐乎。所以她们不寂寞,也不相亲,从没觉得自己是销售不出去的外贸尾货。他来,我快乐地活;他不来,我照样开心地过。世界如此精彩,为什么非要放弃自由,与一个低档次不入流的男人绑在一处?有一回,在东海的一个小岛,我和闺蜜在旅行。那是夏天的夜晚,我们坐在沙滩上,听着海浪的喧响,远方海港的灯火明明灭灭,我们聊到男人。我说,我们努力修炼,就是为了嫁一个更好的男人?她说,不,我们努力修炼,是为了不需要一个男人。我真想为她的话拍案叫绝。后来蒋方舟在《为什么要成为妖孽》中,写过一句类似的话,看到文章时,我特地给女友打电话,说,有人盗用你的话了。她笑,挺好挺好,看来我们并不孤独,同类还挺多。当然,从前的我们可不是这样。更年轻一点的时候,我也活得很慌张,和许多女人一样满世界找男人,一听说哪里有一个单身青年,无论优劣,两眼都能泛绿光。现在想起来,那才是真正地惨不忍睹——人生梦想是男人,追求是男人,希望是男人,彼岸是男人,幸福是男人,结局是男人,归宿是男人,生活的全部是男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正上下找男人。那样仓惶失措,和一只饥渴的、急需交配的雌性动物没什么不同。于是有许多男人围在身边,周旋于各种爱恨,每一个节日都能收到三四束玫瑰和一两句“我恨你”,但是,纵然如此热闹,我仍然没有觉得幸福。而今,年纪渐长,渐渐活明白了,我的幸福与柴米油盐酱醋茶,与孩子的尿片、丈夫的性爱、超市的采购、酒桌上的互吹互捧、周末的麻将扑克毫无关系,我只想设置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生,一个自由的、不剧透的、充满创造力的、不囿于成见的人生,在这个人生里,我生存着,而且生活着。有些人来这个世界,是为了活得好看,而另外一些人,却是为了活得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无论选什么,都无可厚非。但我只想做后一种——不凌驾他人的意志,也不努力讨好和取悦,更不轻易投身于第三人制定的评价体系,自由地孤独,温柔地叛逆,然后,获得自我的饱满,丰饶,深沉和慈悲。罗素有一句名言,我一直奉为圭臬:参差多态才是幸福的本源。我想,赵格羽应该没有读过,如果有,她就不会傻到给他人制定生活准则和幸福模式。幸福原本就是一种私人的感受,任何局外人与旁观者,都无法替代当局者去感受和思考。蠢文章都有大市场。果然,那篇文章在朋友圈中转载很多。整个下午,我的手机上一直在重复着这个追问,文艺女青年的归宿是什么?文艺女青年的归宿是什么呢?我想对赵格羽说,任何人的归宿都只是自己。无论文艺女青年,还是文艺女中年,抑或者文艺女老年。只有寄生虫和菟丝花,才会一心一意地想要去攀援他人,将他人当作自己唯一的支柱、结局和依靠。耳朵长长长:文字略偏激。但作为一个人,能说出这样的话来,又需要何等的底气。为这样的底气而喝彩。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