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有什么戏曲

发布时间:2019-09-16 23:12:05

襄樊有什么戏曲

推荐回答

  襄樊曲艺品种辑要  襄樊民间说唱(曲艺)是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楚人能歌善舞,长期以来人们在生产、祭祀中且歌且舞的传统形式,流传至今形成了各具特色、风格多样的曲种。此外,河南省部分曲艺也通过一些艺人的传播进入襄樊境内,并得以发扬光大。这些曲艺品种是我市文化宝库中的一笔精神财富。  宜城兰花筒  流传于宜城境内汉江两岸的平原地区,与宜城毗邻的枣阳、南漳、襄阳等地,也有宜城兰花筒演出。初期,该曲种多为男性艺人演唱,音色粗壮,音调浑圆,民间曾戏称其为“南瓜腔”。艺人们嫌南瓜一词含有贬义,故不断改善唱腔,提高技艺,后来,就取与“南瓜”相谐音的“兰花”为名,以示此曲高洁典雅之意。现被列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宜城兰花筒的传统曲目,多为长篇大书,如《包公案》《刘公案》《彭公案》《施公案》《五女兴唐》《大清传》《飞龙传》《响马传》等。  河南坠子  是我市的外来曲种。据传在清光绪十九年左右,已有坠子艺人从河南驻马店来老河口行艺,而且在老河口、襄阳、枣阳一带产生影响。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坠子艺人大量从河南涌入鄂西北,仅襄樊市区四宫殿七个四五百座位的茶馆里,几乎每个茶馆都有20名左右的坠子艺人组班演唱。老河口十余家书场、茶社也有演唱坠子的班子,其中“七·七”茶社为最大。当时已有坠子艺人在当地收徒传艺。同时演出逐步扩散到南漳、谷城、宜城等地,在鄂西北扎下了牢固的根基。  在长期艺术实践中,河南坠子在鄂西北因方言四声平仄的差别,唱念也有了变化,增添了鄂西北语音的韵味,受到了一定的“鄂”化。  河南坠子的长篇大书数量很多,一部大书,一个艺人在一个演唱点(茶社、书场)可以说唱半年,甚至一年不重书。如《说唐》《童林传》《精忠传》《水泊梁山》《三国演义》《海瑞传》《薛刚反唐》等。  河南坠子在襄樊乃至湖北曲坛中至今仍是影响较大的曲种之一。  襄阳小曲  流传于襄樊市区以及襄阳、枣阳、老河口、宜城、谷城、南漳、保康等地,荆门钟祥也有所传唱。  源于明清俗曲。俗曲中的《鲜花调》《跌落金钱》《玉娥郎》《闹五更》《凤阳歌》《剪靛花》等,也是襄阳小曲的常用曲牌。传统曲目有《玉美人得病》《寡汉哭妻》《罗成算卦》《雪梅吊孝》等,计82个,全部都是短篇曲目,没有侠义类的内容。  大调曲子  是河南省的一大曲种。清康熙年间黄河决口,开封一带水灾严重,许多大调曲子艺人逃荒进入湖北老河口后,大调曲子便在鄂西北落地、生根、开花,在老河口、枣阳、谷城等县(市)广为流传,其中尤以老河口孟楼、张集、薛集等地为最。  大调曲子由河南传入鄂西北过程中,吸收了鄂西北民间音乐,并借用、改造鄂西北戏曲音乐曲牌来加以丰富。同时,在与商贸业余演唱者交流中,学习了陕西的《背宫》《西纽丝》等曲牌,如从安徽人那里学会了《凤阳歌》曲牌,从皮簧戏中借用衍生出《二簧平板》《西皮》,从当地名歌中创编出《蛮白》《四季相思》等曲牌。  传统曲目有《别乌骓》《舌战群儒》《哭灵》《葬花》《鱼樵耕读》等百首。  襄阳大鼓  流传于襄阳、枣阳等地。表演形式以襄阳语音为主,唱为主,说唱相间,以襄阳流传最盛,艺人也较集中。  长篇连台曲目有100多种,如《水泊梁山》《三元记》《包公案》《济公案》等。师徒相传,全凭口授心传,没有文字记载,失传颇多。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